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酒店业格局:四种力量驱动

中国酒店业格局:四种力量驱动

【摘要】:中国酒店业格局中的四种力量民营专业队在经济型酒店领域游刃有余,因为经济型酒店需要的灵巧身板正好适合这些创业企业,但他们在高档、豪华领域目前没有竞争力,在中档酒店也不是特别有竞争力。所以,在中国入住豪华酒店是物超所值的。前几年,中国邮政、建行已经开始了酒店资产的剥离。

中国酒店业格局中的四种力量

民营专业队在经济型酒店领域游刃有余,因为经济型酒店需要的灵巧身板正好适合这些创业企业,但他们在高档、豪华领域目前没有竞争力,在中档酒店也不是特别有竞争力。汉庭在中档酒店探索最早,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国际酒店集团

中国目前大部分的豪华酒店都由国外品牌公司在管理,可以说五星和五+星的酒店都是国外品牌的天下。国际前10名酒店集团全部来齐,Intercontinental(洲际)、Accor、Hilton(希尔顿)等都将他们的豪华品牌引入中国。10大品牌里的Wyndham(温德姆)、Select Hotel(精选)、Best Western(最佳西方)都是以经济型品牌为主,前几年也在中国拼命网罗高档物业。另外Hyatt(凯悦)、Raffles(来福士)等品牌也很活跃。

北京、上海三亚是这些豪华品牌最集中的城市。

这些品牌获得物业的方式主要是带品牌管理,一般不使用购买和租赁的模式,在美国使用最多的特许经营模式也不常见。这些管理合同一般都对品牌公司有利,基本不承担经营风险,没有投资回报的要求。所以他们对硬件的要求都非常高、非常苛刻,很多地方超过本土的标准。所以,在中国入住豪华酒店是物超所值的。

这些品牌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对于高档客源的吸引力和高认知,除了可以带来相应的国际客源外(往往国外的客源会超过50%),还能吸引本地的高端客户——政要、名流和企业家等。

在高、中档酒店,这些品牌都是机会主义,没有实质上的成效,也不具备明显优势。前几年有些业主贪图虚荣,不太了解国外的品牌定位,拿Esprit当名牌穿的情形不少,现在这些“冤大头”越来越少了。

在经济型领域,这些国外品牌几乎是全军覆没,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发达国家的酒店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本土已经充分品牌化了,发展的速度放缓,难度增加,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是必然的,而中国、印度等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他们的重中之重。这些品牌的国际化程度高,优势在于豪华和高端品牌,在中低档酒店不具备明显竞争力。

国资专业队

中国的各个省、市都有一个经过资产划拨等形式整合而成的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如上海的锦江、北京的首旅、南京的金陵、广东的白天鹅、湖南的华天、河南的中州等等,他们主要是承接了过去政府接待体系的物业和框架,大多数进行了公司化改制,但大部分时候还是更像一个政府的附属机构而非纯商业机构。在机制、管理、资本运作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其中的佼佼者:锦江和首旅。

这些企业都占据着所在省份、城市的最佳位置,有很多事历史性建筑,像上海的和平饭店、老锦江饭店,北京的北京饭店等。首旅曾经有一句流行的话:长安街上所有的高档宾馆都是我们的。目前这种情况稍有改变,但大体还是如此。

这些国资专业管理公司,一方面拿出部分物业和国际大品牌合作,或委托管理、或合资(合作)经营,以期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比如锦江的花园饭店、索菲特、洲际等,首旅的凯宾斯基饭店、日航、诺福特、来福士等。

这些酒店大部分还是由自己经营管理,且都集中在三四星这个档次。同时国资专业团队还接受其他业主的委托管理,比如锦江和首旅的建国,在接受委托管理的同时,输出自己的品牌。(www.chuimin.cn)

在经济型酒店领域他们也参与进来,比如锦江之星、如家(首旅参股)、金陵之星、华天之星以及中州快捷等,其实国内最早从事经济型酒店实践的是他们——锦江和建国客栈(后来的如家)。

这些集团在资本上占尽优势,除了有上市融资渠道,还有地方政府和国资给予的资产划拨。比如前几年上海的新亚集团和锦江的合并,北京全聚德划并给首旅等,现金充足,资产含金量高。

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目前管理的三到五-星这个档次。高端、豪华品牌暂时还不能跟国际集团竞争,经济型酒店需要的灵活身段他们目前还不具备,但首旅和民资创业团队的合作比较成功——目前的如家在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锦江之星,而且首旅在投资回报上也非常巨大,很成功。

系统内酒店

在中国,酒店业里有相当大一部分酒店被称为“系统内”酒店,这些酒店是指各个系统或者大企业内部建造的宾馆、酒店、度假村、会议中心,等等。许多国有企业,企业规模大,资产多,经常有大型会议、招待、接待等,对于宾馆的使用量也比较大,自己手里也有钱,为了自己的方便,就兴建各类宾馆、度假村等,在管理上一般也是在集团内部寻找人员,未必经过专业培训。这些所谓“楼堂馆所”数量庞大。前一阵央企要将酒店业剥离,据说资产涉及上千亿元。

也有一些央企等大企业在酒店业还有些规模的,比如中粮、华侨城、港中旅、中石油集团等,其他有酒店资产的央企包括:中石化、中国电力、中国航空、中国铁路、中国电信、中国烟草、中国银行、中国航天科技、中旅、国旅、农行等。前几年,中国邮政、建行已经开始了酒店资产的剥离。

这些酒店资产,高档物业一般委托国外品牌管理,像中化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北京东三环的金茂威斯汀、深圳的金茂JW万豪与北京的王府井大饭店等。也有些自建品牌管理公司,如中粮的凯莱、港中旅的维景、华侨城的经济型品牌城市客栈、中石油的阳光和华润的木棉花等。

建行跟Days Inn(戴斯)谈了好几年,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邮政系统酒店业务剥离的时候,好多人兴冲冲地想抱个胖娃娃,最后也是空手而归。想要娶到这些“皇亲国戚”,一般百姓没有一点过人之处就不要想了;就是你有过人之处,还要看有没有合适的渠道和机缘,成本也会很高。他们更多的是在自己圈子里挪腾,估计最后的结局是:大部分央企和系统内酒店投资方成为纯粹的业主,或委托管理,或租赁,得到合适的投资回报;一部分央企将酒店作为主业发展,通过划拨成为一个更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将会转化成所谓的“国资专业队”。

民营专业队

经济型酒店吸引了许多民营资本和企业家进入酒店行业,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人才和优质资本(VC、PE),目前比较看好的是如家、汉庭、7天等几家,他们在经济型酒店领域已经建立起较强的竞争优势,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这些企业一般有杰出的企业家参与其中,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在资本、公司治理、薪酬机制等方面都已经和国际接轨。有相当强的创新精神,速度快,反应灵敏、规范运作、融资渠道通畅。虽然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点一滴都是自己辛苦挣来的,但更能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他们没有令人羡慕的物业资产,也没有殷实的老本可吃,大部分酒店靠租赁,而且也都是一些边缘物业,像厂房、办公楼、二手老酒店等。位置也是没得挑,只能是见缝插针,哪里有就在哪里吃。有什么,吃什么。最近大家也在借用美国特许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增加很快。

民营专业队在经济型酒店领域游刃有余,因为经济型酒店需要的灵巧身板正好适合这些创业企业,但他们在高档、豪华领域目前没有竞争力,在中档酒店也不是特别有竞争力。汉庭在中档酒店探索最早,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这些企业的出现时间不长,已经在中国酒店业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是未来中国酒店业最大的变革因素和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