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高的人,不但面对复杂的情况游刃有余,应对自如,而且能从危机中看到潜在的机遇,成功的曙光。而王永庆以过人的胆识和远大的经营策略,不仅不退缩,反而决定扩大生产能力,日产量由原来的100吨增加到200吨,实现了规模生产,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销售价格也随之下降。王永庆这一招确实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令他的同行们羡慕不已。在商云变幻之际,只有敏锐地透视未来,准确地预测走势,果敢地决断风险,才能先人一步取得成功。......
2023-12-02
中美经济对比,从危机中说起
美国一定能从这场危机中恢复,只是时间和幅度的问题。而尽管诸多基础不够坚实,中国的经济大趋势还是高速发展,但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金融危机开始到现在,金融危机基本见底,经济危机还在持续。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家、媒体,甚至部分专家都信心十足,欢欣鼓舞,有人甚至宣称四万亿刺激计划成功了。但在这一轮“小高潮”里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并通过对中美在金融、经济、人民等几方面的比较,说明我的观点。
美国
1.金融
美国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金融系统,可以说华尔街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华尔街和美元的全球货币职能,使得美国达到今天的繁荣。美国政府可以不救某个投行,可能让通用汽车破产,但绝不会听任华尔街崩溃。
随便翻一本华尔街的历史书,像今天这样的故事已经有过很多了,只是幅度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
这一次金融危机能够这么快见底,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默契配合是分不开的。
美国会尽一切力量,重建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修补过失和问题,巩固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一个健康、强大的金融体系会在1~2年内恢复,只是游戏中的玩家会有些变化,游戏规则会有些变化而已。泡沫(或者称“高潮”)还会再起,因为这就是金融市场的魅力和本质。
2.经济
底特律汽车产业工人的失业并不能代表整个美国就业市场,通用汽车的破产同样不能代表美国企业的整体状况。
相反,美国具备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充足的资本、成熟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创新和创业文化,使得美国企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国内中产阶级旺盛的内需消费,其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依然具备强大的出口竞争优势。
从理论到实践,美国总是引领着全球的产业革命。不管是福特的流水线、泰勒式的管理、德鲁克的管理哲学、戴明的TQM、通用的6 Sigma,或者计算机产业的崛起、互联网的普及、服务外包,还是未来新能源的曙光,无不显示了这个国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的破产和困难只是让衰老和羸弱的死去,为后来的新兴力量让道和做养分铺垫,绝不是美国企业竞争力丧失的信号,这也恰恰证明了美国成熟的市场机制,保证了企业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美国经济处于一个良性的通道当中,虽然不好说是上升通道,但至少不是衰退通道。
3.人民
从美国储蓄率的迅速上升(一年不到的时间,从0上升到4%),我感觉到美国人民的现实、坚韧和乐观。说句实在话: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照理说美国是这次危机的中心,而我在美国当地感觉不出人们的恐慌和沮丧。在我和美国人的接触当中,也同样没有感觉到这样的情绪。对于猪流感也是一样,美国人民依然泰然地生活着,依然快乐,依然自信。(www.chuimin.cn)
中国
1.金融
股市中的“政策市”和证券公司大厅里的大伯大妈、受政府影响极大和向国有企业倾斜的银行、少得可怜和严格审批的金融产品等,都说明了中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一个非常初级和不成熟的阶段。中国金融没有遭遇金融危机,不是因为我们高明,也不是因为我们监管严格,恰恰是因为它的不发达。就像中西部的经济受这次危机的影响不大一样,因为本来它就落后。大海的潮涨潮落,并不会影响小池塘的水涨水落。
2.经济
中国的经济始终是依赖投资。前几年因为外需的增加,市场的比重还大了一些,但因为金融危机又加重了投资的比重。内需永远被作为“鼓励”的话题,但是就是不见起色。因为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富民。中产阶级没有形成;城市化过程中,没有能重视和解决农村的问题。
外需长时间不会恢复,内需短期起不来,投资成了独角撑。权力寻租、低效、产能过剩等问题会随影而来。
超过半数的企业是在低成本、低技术的“中国制造”中成长起来的,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低效使用,使得这类企业逐步丧失竞争能力。
中国的企业大多“年龄”不大,缺乏管理大规模组织的经验和人才,缺乏应对经济周期的教训和经验(但并不缺乏应对多变政策环境的“躲猫猫”经验)。
30年的市场经济也只是个开局,整个市场经济的环境并不充分。“民营”、“国营”等高频使用的词语正是这种不充分的表征。非国有企业,在融资、商业资源、政策等方面被边缘化。
3.人民
人民依然是一“穷”二“白”。“穷”不是说没有钱,而是说百姓可以支配的财富少;“白”是受教育程度不够,这几年国家大大加大了教育的投入,但大量大学生失业是对这种努力的严重破坏。
有人提出来将国有股平均分配给全国百姓,这是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想法。财富越下沉,社会越稳定,效率就越高。
农村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形成了农村的“真空”:农村家庭的残缺、进城农民子女的教育、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等,都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问题的复杂程度,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没有“脱贫”。国家这几年的政策只是“减负”,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让农村富裕的途径。
股市缓解了就业的压力和转制的矛盾,但政策性太强的股市培育了城市居民严重的投机心态。再加上房地产泡沫,城市居民在投资上变得短视和浮躁。
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丧失了良好的心态,生活压力反而更大,对未来充满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以上是观察中美两国的几个维度,此外尤其值得注意的还有,美国金融和经济的恢复以市场作为主要力量,政府只是暂时充当桥梁和过渡。
结论
美国一定能从这场危机中恢复,只是时间和幅度的问题。而尽管诸多基础不够坚实,中国的经济大趋势还是高速发展,但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有关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的文章
见识高的人,不但面对复杂的情况游刃有余,应对自如,而且能从危机中看到潜在的机遇,成功的曙光。而王永庆以过人的胆识和远大的经营策略,不仅不退缩,反而决定扩大生产能力,日产量由原来的100吨增加到200吨,实现了规模生产,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销售价格也随之下降。王永庆这一招确实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令他的同行们羡慕不已。在商云变幻之际,只有敏锐地透视未来,准确地预测走势,果敢地决断风险,才能先人一步取得成功。......
2023-12-02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方面,美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因此,对我国和美国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借鉴美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经验,有助于我们的金融行业,尤其是证券行业,根据我国国情和中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帮助中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美国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完善的融资体系。这其中,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是美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两个主要形式。......
2023-11-30
萨斯奎哈纳流域委员会在《萨斯奎哈纳流域管理协定》的授权下,能处理流域上的任何水资源问题。长江流域没有《流域管理协定》,类似的法规《长江法》尚处于论证研究阶段。流域机构主要是由水利部行政授权,难以协调省际间的水事纠纷。但在中国实行国家、流域、省、市和县级五级水行政管理。中美两国都重视水资源管理的立法。1972年制定的《港口与水道安全法》管制石油运输及石油处理设施的运行,以确保安全。......
2023-10-16
此次加息,美联储虽然只上调了25个基点,但标志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并正式步入渐进式加息的轨道,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将使得我国面临更大的国际间信用违约风险。此次加息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影响有限上述影响中,资本流出、货币贬值等情况不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也会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产生负面作用。相关政策建议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资产收益率的比较。......
2023-11-30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持续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到新的打击。为了逃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在50个主要产业部门强制建立卡特尔,限制生产,淘汰中小企业,裁减员工,降低工资。 经济危机冲垮了“井上财政”的如意算盘。不料,世界经济危机迅猛袭来,1931年9月起,英美等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为了摆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加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日本工业结构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
2023-11-27
第一节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运行虽然都以生产要素的流动为内容,但必须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重点是理解开放经济的特征、衡量指标、途径以及影响等有关问题。这样一来,产品和服务从企业通过市场流向政府和家庭;政府部门通过税收购买和运用生产要素后向社会供应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后,经济援助和转移支付。现实中的人流、物流与资金流对国际经济活动产生着直接影响。各国政策对国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2024-04-02
法人单位数量上升。由2013年的475家发展到了2018年的2232家,比2013年增长369.89%,增长在3倍以上。远眺团山欣城从业人数下降。由2013年的16189人下降到13258人,同比下降18.10%。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下降幅度大,由2013年的1380人到2018年的901人,同比下降了34.71%。服务业也同样存在着大幅下降,由2013年的12315人下降到2018年的6529人,同比下降46.98%。2018年全处法人企业完成营业税金及附加2200.46万元,比2013年的2927.14万元,下降了24.83%。......
2023-08-20
因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规模,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的迅猛发展是过度教育发生的主要原因。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为过度教育的发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更多的是从微观机制上探寻过度教育发生的原因。依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对过度教育有不同的解释。过度教育只不过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短期现象。反映到对过度教育的认识上,提出了不同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按照这一解释,过度教育就是一种长期的现象。......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