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本地化:服务业封印帝国主义时代的终结

本地化:服务业封印帝国主义时代的终结

【摘要】:家乐福继退出韩国和日本市场后,关闭法国总部大楼。在成本控制上也把握不好,在中国沿袭总部的成本标准执行。反之,中国本土企业借助市场的“东风”,充分利用地利、人和的本土优势,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利基。

服务业本地化:“帝国主义时代”的终结

在中国的服务领域,帝国主义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本土战国时代。

最近接连看到好几个关于消费类连锁的不好的消息:

百安居决定关闭现有63家门店中的22家,剩余的41家中的17家缩减面积。

家得宝关闭两家门店,最近美国总部也在裁员(1000人)和关店。

家乐福继退出韩国和日本市场后,关闭法国总部大楼。

从这些新闻里,我有几点感受:

连锁企业的扩张,规模不重要,关键是质量。这些国际企业的资金实力不能说不强,人才不能说不好,经验不能说不丰富,品牌不能说不强,但都因为没有建立好坚实的基础,匆忙扩大规模。将几个店的成功、几个城市的成功,想当然地进行复制和推广。莽撞中损兵折将,错失地盘、弹药和兵力,最终败下阵来。

在连锁行业,一个坏店要拖累4个好店。再大的家当,也经不起这么造啊。连锁行业不是一个轻松买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用在我们这些从业人员身上真是贴切啊!(www.chuimin.cn)

在大众消费类领域,外国大品牌未必具有优势,本土企业完全有机会成为行业领袖。家乐福退出韩国、日本市场,原因是“本地化”不够;百安居关店据说也是打不过本土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在本地化经营上有问题;沃尔玛在中国业绩也不佳。再联想到在中国失败的其他跨国企业:EBay、Amazon、Yahoo、Google、Expedia等,包括我们酒店行业的Ibis、Holiday Inn Express,在中国的发展也不是十分顺利。

这些企业所从事的行业都是消费类,都是提供大众化产品和服务,这些跨国公司在国外成功的经验用在中国未必有效,在国外强势品牌下的客源也带不到中国,甚至也起不到强大的品牌协同效应。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决策层很难避免的优越感和自信,不肯弯腰看看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也不能对本土的优秀人才充分授权和激励,使得他们背离市场的需求,把握不准消费者的脉搏,实现不了理想的销售。在成本控制上也把握不好,在中国沿袭总部的成本标准执行。当市场稍有起伏,或者假以时日,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而这些企业在他们的本土市场,都已经面临增长的疲软,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失利,甚至会动摇它们整个根基。

反之,中国本土企业借助市场的“东风”,充分利用地利、人和的本土优势,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利基。再加上人才、资本、管理上的国际化视野,像汉庭、携程、淘宝、当当、红星美凯龙这样的优秀本土创业公司,已经在各自的领域稳稳地战胜了那些外国大腕。

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在大众消费类领域,担当领导者的应该是发轫于本土的企业;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众消费市场,做成了中国最大,也就是全球最大;利用中国的丰厚利基和高速成长,借助资本市场的放大和工具,购并那些外国“大腕”,取代它们,成为未来全球行业霸主,应该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在中国的服务领域,帝国主义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本土战国时代。

如果一个民族主义者想要扬眉吐气地呐喊一声的话,他可以买张票,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喊一声: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