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经济的制度红利:一辈子的创业事业

中国经济的制度红利:一辈子的创业事业

【摘要】:中国经济的“制度红利”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口红利”——劳动力的供给充分,价格低廉。人们常说中国这十几年的发展是享受了“人口红利”,我今天要提出另一个概念——“制度红利”。这种可能也是有的,但是少数,多数是享受了“制度红利”的好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这些“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中国经济的“制度红利”

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口红利”——劳动力的供给充分,价格低廉。

人们常说中国这十几年的发展是享受了“人口红利”,我今天要提出另一个概念——“制度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口红利”——劳动力的供给充分,价格低廉。

另外一个不太被人们注意的是制度上的“红利”。建国后在计划经济的长期主导下,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在禁锢了生产力的同时,也压抑并积聚了井喷发展的潜力。就像一个冷冻箱,将企业这个有无穷生命力和变化的实体雪藏起来,当我们将它们从冷冻柜里拿出来解冻后,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经常听说某些企业,改制前半死不活,改制后生龙活虎,马上就实现可观的赢利。有人还怀疑是不是原来企业的领导将利润藏起来,为自己改制埋伏笔。这种可能也是有的,但是少数,多数是享受了“制度红利”的好处。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优胜劣汰是在完全开放、透明和自由的经济环境里,经过上百年完成的。成功的企业要么是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要么有充足的资本,要么有很好的经营管理团队,等等;而失败的企业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不具备相对竞争优势,被淘汰出局。正所谓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所有失败的企业都是一样的。

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经历了细分市场、国际化、绩效管理和品牌化等过程,在大部分行业,竞争格局早已经“尘埃落定”,唯一的例外是和新技术相关的产业,如计算机、互联网等,如此,可以鼓励新兴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www.chuimin.cn)

像酒店产业、制药行业等,行业竞争已经非常充分,也已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生存下来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资本、人才、管理等)。新企业要想进入几乎不太可能,即使有冒芽的,大多数会被那些大企业用资本购并掉或窒息掉。

而在中国,尤其是服务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就掌握在国家手里,对生产资料运用的效率往往较低。因为所有制的限制,企业领导班子主要向上级领导负责,有时甚至为政府政策服务,关于客户、成本、市场、人才、专业管理等企业的关键决策,往往让步给领导和政府意志。还有许多国企的领导,官员的成分多一些,在专业上的知识少,花的工夫也少,在战略、人才使用、技术上往往难以做出好的决策。

我国的市场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客户的数量增加了,客户的需求成长了,而我们大部分国有企业,远远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或具备垄断资源的企业,中央专门派出人员管理和领导,企业的效率和管理质量要好很多,但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准。

当这些国有(集体)企业一旦回归到市场之手,企业的目的改变了,相应的价值体系也随之改变。比如说,在用人上,采取绩效管理的方法,减除冗员,奖励优秀,淘汰不合格的,有可能马上就会扭亏为盈。更不用说,在企业发展上诸多手段的灵活运用: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市场细分、资本市场等。

我在过去的10年里做的三个企业,也基本上是验证了这个理论。其中我接触过不少相关国企的管理者,应该讲,他们都非常优秀。他们在视野、胸怀、情商、智商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是佼佼者,许多方面在我之上,但他们被这些体制所束缚和绑架,雄才大略难以施展,屡屡被我们这些年轻后生追赶和超越。我们赢的并不一定是人才和资本,而是体制。

这就是我所概括的“制度红利”。

除了中西部和北方地区,我们仍然还可以在上海等大型发达城市,看到许多这样的“红利”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这些“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跨时空、跨地域的进程,看得清楚点,能够抓住的机会就多一些。如果能够注意到“制度红利”,对于企业家和创业者来说,又会多出许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