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阅读疗法:身心健康的推荐书

阅读疗法:身心健康的推荐书

【摘要】:《生活之道》是演讲集中的一篇文章。《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

       《最年轻的科学

[美]刘易斯·托马斯/著

李绍明/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11年10月版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曾任纽约大学医学院院长和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在托马斯看来,本世纪50年代初期才是“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时期”,因而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在书中,托马斯回忆他上个世纪30年代身为医学生时的感受说:“在这些医院(指美国哈佛大学等几所著名的医院)的病房里我们逐渐明白了:我们对真正有用的东西了解甚少;我们虽然繁忙地对疾病进行分析,但却无法改变它们的大多数的进程。表面上看来很有学问的医疗专业,实际上却是个十分无知的行当。”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几次患病的经历,并且完全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转换为一位患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示了医疗的过程,其中有一段是作者描述的自己被做骨穿的经历。“尽管医生对我做了解释,我还是摆脱不了那沉重的担心:将人的骨髓抽吸到一个针管里去,是个不寻常的爱作,它真不像是该对人做的事。事实上它造成的痛楚并不太大,但是用穿刺器扎透骨头,随后的那种奇特、毫不熟悉的骨髓疼痛,真不是一般的感觉,一点也不妙。”

一位临床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每当看到这里,我内心就会忍俊不禁起来。如果是我躺在检查床上,进行那项每天都为病人实施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会是怎样的感受呢?现在也许作者已经给出了我答案:一点也不妙。”

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意义。这将有助于于人们全面理解、认识医学这门最年轻的科学。 

         《生活之道》

[英]威廉·奥斯勒/著,邓伯宸/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该书是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1849-1919)的二十篇演讲集,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奥斯勒历任美国麦吉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医学教授。《生活之道》是演讲集中的一篇文章。书中洋溢着作者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

读完这篇演讲,我的感觉就是文章的理念讲的非常中肯。坦白讲,我无比同意奥斯勒的观点,一个人只有专注才能成功,而专注的前提就是专注我们每天所做,所以建立日密舱应该是可行之道。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或许这并不能成为所谓的成功之道,但却是我们省思自己的生活之道。

               《鼠疫

[法]加缪/著,刘方/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月版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有人这样评价该书,几乎没有人在读过之后不被触动。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看着空白的word编辑文档,伴随着宿舍内空调发出的‘嘶嘶’声,读罢这本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创作的医学人文代表作——《鼠疫》,我陷入了沉思……生命是脆弱的,在我们身边,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正不断向我们袭来,作为一个‘拯救者’——医生,我们该做什么?我们又能做什么?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地被作者简洁明了,朴实无华的笔法深深吸引了,内容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故事讲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鼠疫,降落在一个被作者描述为“平淡无奇”的城市里。

“每当在书中读到里厄医生的一些话语,就仿佛感同身受。‘当我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我考虑更多的是抽象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名医生……然后,这份工作的要求就是要面对死亡……’,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当初自己为何要填报医学志愿,为何想成为一名医生。在一次极其艰难、风险极大,在患者要求下进行的手术结束之后,患者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看来,医生的成就感来源并不是我原来所想象的病人脸上喜悦的表情,而是这种催人泪下的场景。”  

            《阿图医生》(共两季)

[美]阿图·葛文德/著

华文出版社2010年12月

阿图·葛文德,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哈佛医学院临床外科副教授,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医生》分为两季,重装本为《医生的修炼》与《医生的精进》。

《阿图医生第一季》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出身医学世家、毕业于名门学院的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从硬着头皮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第一次气管切开等种种历练,眼看身边热忱满腔的医生沉沦,面对种种无法解析、难以治愈的病症,体验生命从自己手中一丝丝逝去……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记述了医学工作者的无奈、无助,对于初涉临床工作的我们是个警示,更是种鼓舞。他在书中写道:“医学并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而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琢磨的知识系统。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指引着我们,当然也有习惯和本能,还靠一些经验,有时还有运气,当然医生知道的和医生追求的目标之间总会存在一段差距,不过正是这个差距驱使医生更努力地做每一件事。”

一位医学生这样写: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读到这一幕都会应景的笑笑,这正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当然,可以确信的是,作为医学生,我们的临床能力和医疗水平是远不如成熟的主治医师及主任医师的,患者由此担忧也可以理解。但是,医学生的成长与这些‘练习’的机会是密不可分的,哪怕是最熟练的医生也是从医学生阶段历练过来的,只是如今的医患关系使得这种‘练习’机会显得弥足珍贵。

“从医之后我一直希望多写一点文字的东西出来,给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愿意认识医生、了解医生的人看,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理解我们的工作。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已经有很优秀的前辈做了这件事,我想把它推荐给大家。这本书给我的惊喜很多,我想我还会用心读,多读几次,也推荐给更多的朋友,在我看来,阿图医生的厉害之处是,他能将医疗上最复杂的事情,运用富于说理又可读性强的文字解释清楚。”

另一位医学生:“如果我是一家医院的院长,我会发起一项所有医生必须参加的读书活动,而《阿图医生》一定是必读书目。前面这个念头,便是我读罢《阿图医生·第一季》后的最真实想法。遗憾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医生,希望更多的人读到一位医生的从医体验与感悟。”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美]克莱曼/著,方筱丽/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4月版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医学人类学家阿瑟·克勒曼撰写的一部有关人类学、医学方面的专著。当人类面对慢性疾痛时,生物医学能做的不仅是有限的,有些时候根本就是有害的。作者以其精神病学专家与人类学家的双重身份,在多年的临床病例的治疗基础上,得出的思考是有说服力的。作者认为我们对疾痛的理解,应建立在一个宏大的文化习俗基础之上。

一位临床专业的学生读过以后,明白了为何会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遭遇到矛盾与困惑:“他们的观点总是与我们的解释和常规的医学知识相悖,诱发了很多医患矛盾,通过阅读《疾痛的故事》我理解了治疗疾痛的关键是病人的疾痛不能只靠医学知识来救治,要转变医学模式了解他们造成疾病的心理及生活等,从而治愈疾痛。”其实我们对导致他们疼痛的疾病本是束手无策的,所以就自然而然的忽略了他们的疾痛。

另一位学生联想自己在内科轮转时,每年五六月份总能收到一些发热原因待查的高中生,他们持续“发热”,每次发热抽血培养也是阳性,但各种检查却未发现病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但有些蹊跷的是,每次监督他们量体温时体温却是正常的,监督他们抽血培养结果又是阴性的。请心理科医师跟这些高中生私下聊天,发现他们多是高考学习压力大,选择了一种不会被责备的方式逃避。正如《疾痛的故事》所说,每个人的疾痛都揭露了内心世界裂痕,因为无法正确形容内心世界,从而制造或加重了疾痛。如果说这其中被忽略或欺骗的,那就是每个病人的独特个性,会使原本正常的生活变为疾痛。  (www.chuimin.cn)

               《疾病的隐喻》

[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4月

有人说,苏珊·桑塔格是美国作家的良心,在这本书中,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作家冷静尖锐的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愤怒的气息。尽管文字是细长而条理性的,锋芒之下触及的社会行为是极其富有力量的。

结核病、癌症艾滋病,都是人们闻之色变的疾病。前两种疾病出现的历史已然久远,艾滋病则20世纪以来产生的传染病,它们都因曾经或者至今无法治愈而被称为绝症,并由此被附会上各种和疾病本身无关的想象和象征意义。

本书前部“作为疾病的隐喻”是身为癌症患者的苏珊·桑塔格,在备受疾病及其附加隐喻带来的生理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中的思维结果。作为一个有着强健生存欲望和思考能力的生命个体,倔强地做着相应的双重反击——积极第反复治疗并力图以自己的思考“平息想象”,从被演绎的意义中剥离出一些东西,使疾病远离这些隐喻。而后部“艾滋病及其隐喻”是她视角进一步扩大的结果,同时,这也是她思维的一次深化。本书反思了“‘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的现实状况。  

            《相约星期二》

[美]阿尔博姆/著

吴洪/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版

米奇·阿尔博姆,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书中有很多关于生死、人生的思考。

本书在医学研究生中影响较大。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每句话我都有感触,每句话我都想画下来,每句话我都想在边上发表自己的感慨。”

“很久没有读过这么打动人的文字了,引人思考。我是用了一天时间细细读了一遍,首先感叹这位莫里教授的伟大,至死永葆真心,对亲人,对朋友,对那些陌不相识的人。我读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如果我自己得了病,别说得肌萎缩脊髓厕所硬化症了,就平常每个月的痛经,我都无法忍受,都把它视为我可以随意闹情绪的借口,我想如果当我的双腿不得动弹,我的双手不能抬起,我的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我是不是都已经变了一个人,变得自怨自艾,变得颓废不堪,亦或是我早已不能承受生命之重,选择了早日解脱。庆幸的是,这一切都是我的假象,我还年轻,我的路还长,我还有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活出最好状态的机会。”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编

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

本书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用叙事的手段描述了医生亲身经历的患者临终的故事。以下是学生的读后感言:

“这本书是同学推荐的,说是非常让人感动。我就要来了电子书,放在手机上,在每天往返于所里和东单的公交车或是地铁上读。虽然是男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读到有些地方时,还是忍不住流泪,只是因为周围有人,才不至于哭出来。我很庆幸接触到了《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书中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带给我诸多启发,让我对生死的理解又多了一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问了自己一个从来没有问过的问题‘当死神逼近时我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它呢?’不是说‘将死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属’这种说法很消极,死亡是一个很现实的事情,是一个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之前一直没有思考过这么严肃的问题,读过这本书后我想现在我可以回答了,当死亡向我逼近时我要认真看看亲人的脸,用生命最后的力量将他们刻画在脑海里。当死亡向我逼近时我不会惊慌恐惧,正如‘生’一样,让‘死’也顺其自然地到来。当死亡向我逼近时我要亲人们不要悲伤难过,虽说‘生,是在自己的哭声中到来,死,是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去。’但是我想让亲人们多记住有我时的欢乐时光,不要难过不要悲伤!即使我知道这样做很难,但依然心存希望!”     

           《最好的告别》

[美]阿图·葛文德/著,王一方/主编,彭小华/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版

《最好的告别》关注衰老、死亡及其与医学的交集领域。我认为这样的话题类似“文化”这个概念,人们对其的思考是身在其中自用而不自知的。作者就这类主题的撰写则凸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开诚布公地主动地面对它们。

这样的主题对当下的中国的需要,是恰逢其时: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医疗领域的挑战,医患之间的张力等等。我确信,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些许答案或参考。

作者不愧是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即使是译本,仍难以掩饰他过人的才华。然而,精彩的写作背后,是他的深切情怀。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作为医生,事实上,作为人类,最有意义的体验会来自于帮助他人处理医学无能为力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医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哈佛医学生的历练》

[美]艾伦·罗斯曼/著 浦溶/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

作者艾伦·罗思曼是哈佛医学院1993级的学生,她用自己清晰、细腻的文笔写下了自己在哈佛医学院4年的成长经历。让人真实地感悟一位年轻学子是如何成长为一名白袍加身的医者,并且能够跟随作者不断进行医学人文的思考:怎样处理医患关系、如何克服学习以及实习中的种种困难、怎样面对生死的考验。该书曾在2011年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曾用名:《白袍》。

一位同学所说:“初读该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天呐,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医学生的生活写照吗?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医学体制,但我们在学医过程中却有着一样的心路历程。本书是一位哈佛医学生对自己四年学医生涯的描述,作者以生动的文笔向读者诉说着她是如何由一名对医学懵懵懂懂的学生蜕变成一名合格的医生,我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就是:穿上白袍,医者之路永无止境。

“其实,在本科阶段的最后两年,我穿上白袍,以见习及实习医生的身份正式进入医院,学习如何去认识病人、如何获得病史、如何获得明确的诊断、如何融合医患关系、医学伦理与医学专业知识。一开始我也和作者一样为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薄弱和稚嫩而感到惶恐,但在几个月后,我很快发现患者无法分辨实习医生和执业医师的区别,在他们面前,白袍就意味着专业。这身白衣掩盖了我们的年轻稚嫩,掩盖了我们的毫无经验,也掩盖了我们的惴惴不安,它象征着公众给予医生的崇高权力和完全的信任,哪怕这种信任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本文系网络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