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重要发现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重要发现

【摘要】:相关理论研究综述表明,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故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必然要考虑人均收入所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对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回归结果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和分工程度三个指标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可以说社会分工的深化能直接促进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表明,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一业态涵盖了多个行业,这些行业或传统,或现代,分属不同的发展阶段,且决定其发展水平的直接动因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本章从业态研究的角度出发,根据一般经济理论,在充分考虑数据的统计口径及其可获得性的基础上,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及综合实力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的构建以及变量的选择。

笔者认为,定性地分析影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社会分工程度、城市化水平,且这三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是依次递减的,即经济发展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度最大,其次是社会分工程度,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度最小。以下本章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上述观点。

具体变量和模型如下:

(一)因变量

选取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表示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用RV表示。与前文关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分析”部分内容类似,本文认为这一指标不仅代表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更代表需求水平,且该比值越高亦表明更高的市场发育程度。

(二)自变量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根据相关经济理论,收入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产值比重会逐步提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在1980年后的“去工业化”进程亦证明此趋势是一个必然规律。故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必然要考虑人均收入所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此处用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来表示,预期此变量应该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因人均收入分布很不均匀,故为降低其分布的范围,同时亦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特对该指标取对数

(2)城市化率(Urban)。城市化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过程,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向大都市聚集的趋势。因此,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对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中城市化率根据劳动力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即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全部常住人口。

(3)分工程度(DIS)。如前文所述,随着工业企业规模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内部的服务项目不断分离出来,通过企业内部分工或外包等演化为专门的产业形态,即工业企业将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如研发、设计、内部运输、培训、采购、投融资等)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同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还导致服务的较高质量和较低平均成本,进而导致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和生产的增加。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这一指标来测度分工程度,这是一个逆向指标,该指标越小表示社会分工越深化。[1]

(三)模型构建根据上述所确定的变量构建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模型如下:RV1 log(GDPP)+β2 Urban+β3 DIS+ε

(一)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模型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模型为:

表11-1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模型表

用Eviews对模型方程进行回归,[2]结果如下:

表11-2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模型回归结果表

依据回归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

RV= 3.273×log(GDPP)+ 0.073×Urban+ 0.446×DIS

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表11-3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因模型变量检验结果表

log(GDPP)、Urban、DIS三个因变量全部通过置信水平5%检验。

回归结果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和分工程度三个指标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三个指标的影响力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工程度和城市化率。即本文之前定性的假设得证。

(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社会分工程度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相关理论,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因之一。上文已经通过模型验证了社会分工程度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度,下面有必要验证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验证社会分工是否是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1.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1)单整检验。对DIS数据进行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11-4 DIS数据的单整检验结果表

由表11-4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北京市的DIS序列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的,即变量有一阶单整性I(1)。

(2)协整检验。协整是指同阶单整变量的某种线性是平稳的,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其经济意义在于:两个经济变量,虽然各自具有长期的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RV和DIS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11-5 RV和DIS数据的协整检验结果表

由表11-5可知,在1%的置信水平下,RV和DIS数据通过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关系只能说明经济增长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方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核心思想是: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检验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序列x是y的格兰杰原因,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一般地,还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序列y是否是x的格兰杰原因。其数学检验模型是:

如果接受H0,则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相反,如果统计上拒绝H0,则x 是y的格兰杰原因。对RV和DIS做格兰杰检验,结果如下:

表11-6 RV和DIS数据的格兰杰检验结果表

由检验结果看,北京市原假设“社会分工不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格兰杰原因”的伴随概率小于0.05的置信度,所以可以拒绝原假设。因此,可以说社会分工的深化能直接促进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但是原假设“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社会分工的格兰杰原因”的伴随概率远远大于0.05的置信度,所以接受原假设,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社会分工没有直接促进作用。至此,本文“社会分工是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得证。

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同时能够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城市内部制造业空间重构,从而改善环境状况,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根据相关理论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包括对区域经济活动生产率和竞争的贡献以及对区域就业直接或间接的贡献,且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将逐步扩大。以下通过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贡献率以及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的测算来验证以上观点。

(一)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www.chuimin.cn)

1.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贡献率分析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等于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的增量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贡献所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分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分子是某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量。

根据上式计算得出北京市2004~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具体结果如下:

表11-7 北京市2004~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表

注:根据相关资料计算。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8年版。

图11-1 北京市2004~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图

资料来源:根据表11-7制作。

表11-7和图11-1表明,2007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0.526,超过一半。其中,贡献率最高的是金融业,其贡献率为0.211;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贡献率分别为0.113和0.095,在10%左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077;贡献率最低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贡献率只有0.030。从时间序列分析,2004~2007年五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别较大。金融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主要呈上升趋势,且除2005年之外,在五大行业中均为贡献率最高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自2005年之后贡献率稳定在10%左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从2004年的0.062上升至2007年的0.09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经历了2004~2006年的快速增长,2007年略有回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贡献率最不稳定的行业,2004年贡献率仅为0.019,2005年升至0.102,2006年、2007年不断回落,除2005年以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均是五大行业中经济增长贡献率最低的行业。

虽然时间序列较短,但是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的趋势是很明显的,从2004年的25%左右提升至2007年的超过50%。因此,上述分析表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本文之前的假设相符。

2.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文计算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面有必要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①单整检验。选取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代表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用RV表示;用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代表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用GDPP表示。对GDPP取对数(log(GDPP)),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log(GDPP)数据进行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11-8 log(GDPP)数据的单整检验结果表

由表11-8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北京市的log(GDPP)序列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的,即变量有一阶单整性Ⅰ(1)。

②协整检验。协整是指同阶单整变量的某种线性是平稳的,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其经济意义在于:两个经济变量,虽然各自具有长期的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RV和log(GDPP)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11-9  RV和log(GDPP)数据的协整检验结果表

由表11-9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RV和log(GDPP)数据通过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RV和log(GDPP)做格兰杰检验,结果如下:

表11-10 RV和log(GDPP)数据的格兰杰检验结果表

由检验结果看,北京市原假设“经济增长不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的伴随概率小于0.1的置信度,所以可以拒绝原假设。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能直接促进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样,原假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伴随概率小于0.1的置信度,所以拒绝原假设,结论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与前文假设一致。因此,通过格兰杰检验,可以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

(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分析

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上文已经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为了更详细地分析生产性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引入就业增长弹性的概念。所谓增长弹性,就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一行业就业的变化对其产值变动的反映程度,它可以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变动1%,就业相应变动的百分比,即:

其中,分母表示某一行业增加值变动幅度,分子表示该行业就业的变动幅度。

依据上式,利用北京市2005~2007年的数据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就业增长弹性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下:

表11-11 北京市2005~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增长弹性表

注:根据相关资料计算。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8年版。

图11-2 北京市2005~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增长弹性图

资料来源:根据表11-11制作。

表11-11和图11-2表明,2007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增长弹性有明显差距。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就业增长弹性超过1,表明相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两个行业的就业增长率更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高。其他三个行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均低于1,表明其就业吸纳能力相对滞后。从时间序列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就业增长弹性不断增加,且增速较快,体现了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增长弹性也经历了较快增长,表明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均在2006年上升,2007年回落,反映出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由于就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且上述分析的时间序列较短,因此尚不能得出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就业的结论。但是从第十章表10-23北京市2004~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吸纳就业比重表看,北京市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增加的态势明显。因此,尽管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执笔人:姜欣[3])

[1]在处理数据时对该指标取倒数,将其正向化,符合原文含义且便于比较。

[2]模型采用1998~2007年10年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为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9~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8年版。

[3]本章执笔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