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长三角16城服务经济指数研究成果

长三角16城服务经济指数研究成果

【摘要】:我们设想,这项工作将连续多年进行下去,由此可以动态地观察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具体地揭示各个城市服务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并做出相关的比较。2006年,长三角16城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增加值达到16299.9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在2008年编制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时,我们首先采用最大值标准化方法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算。

在2008年第一次编制、发布“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后,我们再次编制、发布“2009年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我们设想,这项工作将连续多年进行下去,由此可以动态地观察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具体地揭示各个城市服务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并做出相关的比较。下面分四个部分——排名及简要分析、计算方法和数据采集、聚类分析与首位度分析、意见和建议——发布“2009年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

表7-1所示,是运用2006年的数据,在沿用2008年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地区16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排名。

表7-1 “2009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排名

①由于18个指标的数据不属于同一量纲,因此在运算之前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我们采用了Z Scores标准化方法,即:x′ij=(xij- xj)/σj,若σj=0,令x′ij=0。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有些数据会变成负数。将这些无量纲化数据输入SPSS软件运算,采用四次方最大法(Quartimax)进行旋转,再经计算就得到表7-1中的城市服务经济得分,这些得分虽然有正有负,但它们只是一些具有可比性的数值,仅为排名提供依据。

续表

在这样一份由城市名和数据构成的表格中,可以看到16城市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的位次以及16城市间服务经济方面的差距。其中,排名第一位的上海与排名最后一位的泰州,得分相差3.12。不仅如此,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与江苏8市、浙江7市相比,分数差异也相当明显。此外,从2005年和2006年两年的综合排名对比中不难看出,长三角16城市中,除杭州和无锡、舟山和常州、台州和绍兴在位次上互换外,其余12个城市的位次均无变化,详见表7-2。结合指标体系,我们将杭州、无锡、舟山、常州、台州和绍兴这6个城市各项指数的排名列入表7-3,以便进行对照说明。

表7-2 长三角16城市综合排名比较

表7-3 6城市各项指数排名对比

从表7-3中不难看出,杭州、舟山、台州三城市在规模指数和结构指数两方面的排名分别大于无锡、常州、绍兴,而在效率指数和潜力指数方面的排名却与之相反。结合综合排名来看,杭州、舟山、台州的排名也是先于无锡、常州、绍兴。由于规模指数、结构指数、效率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总体方差贡献率为89.88%,其中规模指数和结构指数的方差贡献率之和为76.49%。此外,规模指数和结构指数所占权重也相对较高,因此在综合排名中也起到决定性作用。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长三角地区在工业效益回升、消费需求稳步增长等因素的带动下,不仅经济增长态势良好,服务业比重也有所提高。2006年,长三角16城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增加值达到16299.9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16城市中,上海服务业比重超过50%,达到50.59%,位列第一。南京、舟山和杭州3个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皆超过45%,分别为48.01%、45.89%和45.10%。从苏浙沪三大板块来看,江苏8市、浙江7市、上海市分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422.48亿元、4708.5886亿元和5244.2亿元,分别占整个长三角的39.22%、28.75%和32.03%(参见图7-1)。

图7-1 苏浙沪16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来看,2006年,长三角16城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的均值为16.31%。其中:江苏8市、浙江7市和上海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8.12%、15.14%和11.89%。16城市中,泰州市第三产业增速最快,达到20.51%;上海市增速最低,仅为11.89%;江苏8市中,除南京市和镇江市增速为15.09%和15.64%以外,其余各市增速均达17%以上;浙江6市增速均在12.3%~16.5%之间。

2008年9月1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意见》要求长三角地区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全面发展体系。《意见》明确要求,到2012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意见》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金融人才。这意味着,长三角的发展定位已由之前的“全球制造业中心”转为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的体系。

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16城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要求,不断加深区域经济协调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继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因此,我们这次编制“2009年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的目的,仍在于揭示16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结构状况,为有关城市发展服务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为城市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进而为长三角地区服务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全方面的智力支持。

在2008年编制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时,我们首先采用最大值标准化方法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算。2009年,我们继续沿用这一方法。

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数据,基本来自16个城市公开出版的2007年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2007》及16城市2006年的统计公报,但仍有个别城市的少数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我们采用了一些常用的替代方法。例如,由于缺失杭州、宁波湖州、舟山和台州5个城市的人均电信业务总量数据,我们采用了2005年的数据。此外,对于服务性消费占比一项也需要进行特别说明。在长三角16城市中,仅上海、常州、宁波和舟山四个城市或有、或通过计算可得服务性消费占比指标,其余12个城市均缺失该项数据。出于可比性考虑,故选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构成中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六项之和来近似替代。

从表7-1各城市的得分来看,呈现出显著的相对集中特征,即分值相近的城市往往集中在某个数值区间。为进一步验证这种判断,我们利用SPSS软件,对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的具体方法是:用平方欧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测度相似性,将这些城市按照数值的接近程度分为三类,第一类:仅上海一座城市;第二类: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宁波、舟山,共6座城市;第三类:常州、台州、绍兴、嘉兴、镇江、湖州、南通、扬州、泰州,共9座城市,结果如表7-4所示。

从表7-4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16城市的分类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其中,位居第一类的上海,属于长三角的首位城市,是长三角(或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第二类的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宁波、舟山属于二级城市,它们以自身为中心辐射出次级都市圈;第三类城市均分布在各个次级都市圈内。

表7-4 各城市服务经济区域聚类分析

近年来,都市圈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逐步认识到,都市圈中除首位城市以外,还有一些充满活力的、在规模和地位上仅次于首位城市的次等级城市(我们把这些次等级城市称为二级城市),它们的成长对于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20年中,长三角地区的二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上海都市圈中最富活力的成长因素。但是,这些二级城市的产业基础基本上都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未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对于二级城市现代服务业是“主张发展”,还是“应该发展”,这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争论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尝试从城市服务经济首位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谓城市服务经济首位度,是指该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所在省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以此来反映该城市服务经济在该省区的地位。由于上海是直辖市,其首位度为1,其余15座城市的情况详见表7-5。

表7-5 15座城市服务经济首位度排名

对表7-5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城市服务经济首位度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杭州,该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浙江省的24.61%。第二类:苏州、宁波、南京、无锡,这些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所在省的比重,除苏州市为20.06%外,其余三市均不足20%。其余10座城市,台州、绍兴、南通、嘉兴、常州、扬州、镇江、湖州、泰州、舟山为第三类,其服务经济首位度都低于10%。(www.chuimin.cn)

表7-6 15座城市服务经济首位度的区域聚类分析

将表7-4与表7-6进行对比后发现,服务经济首位度与服务经济指数排名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此外,从表7-7的结果中也不难看出,15城市的服务经济首位度的均值只有0.104,该值远低于中西部城市0.348的平均水平。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城市首位度与这一区域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长三角地区自然禀赋优良、交通联系便利、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强,2006年,以全国1.1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8.9%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人口和产业最为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由于省会城市并非是该地区唯一与其他地区直接保持经济联系的节点,因此苏浙沪的省会和其他大城市都不可能出现很高的首位度。

通过上述分析,以及与2008年发布和分析报告的大致比较,我们对长三角16城市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尽管其排名和具体数据与2008年没有太多的差别,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到各个城市服务经济的具体发展,也不难发现区域间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与特征。另外,为了便于各城市了解全部指标的具体数值,并进行有关的比较,今年我们将计算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的全部指标数值列表于后(见附录二),供大家参考。

2001年以来,长三角以“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的形式,建立了区域间经济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并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多层次的合作。两省一市金融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区域金融联动发展,建立跨省市的票据交换机制,在沪建立涵盖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外币清算系统;以奥运会和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共同编制《江浙沪旅游交通图》,联合参展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共同制订《沪苏浙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推进方案》,打造“信用长三角”,改善区域发展的信用环境;加强区域间人力资源服务合作,推进长三角异地人事代理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合作;共同建设长三角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开展“2006长三角·中俄科技与创新合作活动周”等国际科技合作活动。在区域联动发展格局下,2006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幅达到1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

2007年,国务院提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来说,应当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根据国际上基本认同的衡量标准,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2006年,长三角16个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2%。以国际标准来衡量,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今后数年,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将是未来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任务。[1]

此外,我们还认为,二级城市应该在首位城市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摆脱来自地方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等方面的传统观念,寻找到自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实现同中心城市的错位发展,既有效利用靠近中心城市的便利条件,又尽量不受或少受大都市阴影效应的影响。二级城市特别是特大型二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产业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增强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发展目标是顺应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方向,以服务本地化和特色化为导向,建立具有一定功能特色的现代服务体系,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城市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的吸引和辐射能力。因此,二级城市要通过市场体系、优先发展部门、组织和制度等途径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更有效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执笔人:陈宪[2])

附录一 数据分项说明

1.资料来源: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数据,基本来自16城市公开出版的2007年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2007》及16城市2006年的统计公报。

2.服务性消费支出指调查户用于本家庭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费用,不包括为别人付款的服务。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不同,其特点在于其劳动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包括食品加工服务费用、在外饮食服务费用、衣着加工服务费、家庭服务、医疗费、交通工具服务支出、交通费、通信服务、文化娱乐服务费、教育费用、房租、住房装潢服务费、居住服务费、杂项服务费。服务性消费支出=食品加工服务费用+在外饮食服务费用×50%+衣着加工服务费+家庭服务+医疗费+交通工具服务支出+交通费+通信服务+文化娱乐服务费+教育费用+房租+自有房租折算+住房装潢支出×40%+居住服务费+杂项服务费。在长三角16城市中,仅有上海、常州、宁波和舟山四个城市或有、或通过计算可得服务性消费占比一值,其余12个城市均缺失该项数据。出于可比性考虑,故选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构成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6项之和来近似替代。

附录二 分类指数的各项指标数值表

表1 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规模指数数值表(5个指标)

表2 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结构指数数值表(3个指标)

表3 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效率指数数值表(5个指标)

表4 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潜力指数数值表(5个指标)

附录三 分类指数及各项指标排名

表1 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规模指数排名(5个指标)

表2 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结构指数排名(3个指标)

表3 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效率指数排名(5个指标)

表4 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潜力指数排名(5个指标)

[1]参见:http://cf.zhaoshang-sh.com/zjsd/02.htm。

[2]本章执笔人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服务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