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排队索票记:体验排队索票的全过程!

排队索票记:体验排队索票的全过程!

【摘要】:待赶到肯尼迪艺术中心时,我得意的神情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排队等候索票的人几乎把肯尼迪中心巨大的建筑物围了整整一圈!7点30分,肯尼迪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开门迎客,让索票的人进入到艺术中心大厅等候,以避风寒。中心将在10点钟发票。一位工作人员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猜出第一个来到肯尼迪艺术中心排队索票的人的时间。队伍中有一位老资格索票人, 他说他每年都要来这索票,已经坚持了十几年。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的作品《弥赛亚》(Messiah)是每年美国圣诞节必演唱的传统节目。这部被称为是用生命和苦难经历谱写的音乐巨作,深受美国人喜爱。美国首都华盛顿辉煌的肯尼迪艺术中心每年都要举办一场“与听众合唱《弥赛亚》” 专场,听众可以在声势浩大的乐队伴奏下与台上200人的合唱团一起放声高唱其中主要的合唱唱段。我曾听过几次现场演唱的《弥赛亚》,那200人合唱团在作品高潮时演唱美国人家喻户晓的《哈利路亚》的阵势和场景,很是振奋人心,让人久久难忘。所以每年“与听众合唱《弥赛亚》”活动,令很多的《弥赛亚》乐迷关注。

刚搬到华盛顿时,我这个《弥赛亚》粉丝从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寄来的信中得知:圣诞节前夕的12月23日,肯尼迪艺术中心将推出由肯尼迪艺术中心乐团伴奏、200人组成的合唱团和专业独唱演员演唱的亨德尔《弥赛亚》专场音乐会。参加这场音乐会的听众可以加入重要唱段的合唱。而且为了保证普通民众都有机会看到演出、参加演出,此场演出的票不出售,将于12月13日免费向听众发放,条件是排队索取,先来先拿,发完为止。这令我很是兴奋。如此高水平演出,而且免费!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这场演出的票。至于起早排队,我从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经验,应该不在话下。

12月13日是一个星期六。早上,天色朦胧,北风劲吹,天气十分寒冷,气温只有20华氏度(相当于零下六七摄氏度)。 紧张工作了一个星期的人们都在热被窝里睡大觉——这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习惯。以至于整个上午,电视台所有的节目都是为儿童准备的,为的是让他们不要吵醒自己的父母。为了索取到《弥赛亚》演出票,我起了个大早。从住的地方到肯尼迪艺术中心,有大约一小时路程。路上车辆稀少,人迹渺茫。我自以为起得比别人都早,心想拿到票应无问题,不免因为有些得意,脚步有些放慢。待赶到肯尼迪艺术中心时,我得意的神情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排队等候索票的人几乎把肯尼迪中心巨大的建筑物围了整整一圈!他们中有的裹着毛毯,有的包着被子,看样子是在这里露宿过的。我像一个迟到的小学生,不好意思地沿着长长的队伍向队尾走去。我一边走,一边观察队伍中的人。队伍中的人多为中年,有白人,黑人,也有极少数的亚裔人。偶尔有几家的孩子,被裹得严严实实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似乎已冻僵。队伍中的人们努力活动着身子,以免真被冻僵。更多人手上捧着热咖啡,拼命地喝着。当我走到队尾,正好在建筑物的北面,从波托马克河上吹过来的寒风,透过衣领、袖口直往身体里面灌。我不得不拼命蹦跳使得身体获得热量。不一会儿,队伍在我身后迅速地生长着。我后面一位中年男子说道:今天恐怕是要等上几个小时而一无所获,但言谈中并没有任何埋怨情绪,反而显得很是高兴乐意。我想这才是粉丝的境界(在以后多年的美国生活中,我又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粉丝,无论是崇拜歌星还是崇拜球星的粉丝,他们几乎都像这样既疯狂又理智,美国的粉丝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粉丝)。世界上最有效打发时间的方式莫过于闲聊,我想与我后面的一对夫妇聊天,便主动挑起话题,谁知竟使他们一发而不可收。得知我从中国来,他们便好奇地从中国的城市问到乡村,从中国的古代问到当今。这对夫妇男的叫麦克,是个工程师;女的叫萨瓦,在世界银行工作。萨瓦告诉我,她来自秘鲁,有一半华人血统。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着十分强烈的兴趣,一直有心去中国旅游。他们向我打听旅游线路、价格,恨不得说去就去。回答他们问到哪些城市值得去的时候,我提到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桂林,以及武汉(谁不说俺家乡好嘛)。

这时候,太阳渐渐从东方升起,阳光洒在东边和南边的队伍中,令站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的人好不羡慕。

7点30分,肯尼迪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开门迎客,让索票的人进入到艺术中心大厅等候,以避风寒。队伍便开始缓缓蠕动。当我们经过长长的等待, 从阴冷的北面移到阳光地带时,人群禁不住向着初升的太阳热烈欢呼起来,大有“饱受饥寒的人倍知太阳的温暖”之感。

好不容易移到大厅门口,我拿到一张号卡:第733号!这么说前面已有732位排队者!中心将在10点钟发票。凭领到的号卡,每人限领两张演出票。 这就是为什么在队伍中有一动不动的孩子, 他们是在为他们的家庭默默做贡献,精神实在可嘉。在进入肯尼迪艺术中心大厅等待这段时间里,中心的工作人员帮着我们这些热心的乐迷打发时间。他们戴着圣诞老人的帽子,为大家演唱圣诞节的歌曲。一位工作人员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猜出第一个来到肯尼迪艺术中心排队索票的人的时间。大家纷纷猜是昨晚某某时刻。但此猜测因为不够大胆,答案全错。正确的答案是: 星期五早上的9点钟! 这位可谓是《弥赛亚》超级的粉丝,在他面前, 谁都自愧不如!

知道这场演出票之珍贵,每个人都把号卡捏得紧紧的,生怕弄丢。 一位工作人员“乘机”用高价套票。 他说他愿出1000美元收购人们手中的票,条件是他既不能付现金,也不能付信用卡,只能给一张支票,支票的签发人为圣诞老人。

队伍中有一位老资格索票人, 他说他每年都要来这索票,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多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粉丝们是不用索票看演出的,采取的办法是先来者先进去,结果是:演出大厅里面坐满了,外面还剩一半人。 许多好心人只好看一半, 中场休息时出来换外面的人看另一半。

我的“队友”麦克和萨瓦坚持要和我坐在一起。我相信他们还有许多关于中国的问题没有问完。我也预感到我们很有可能通过此次活动结为好朋友(果然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好朋友)。经过整整3小时又30分钟的努力,我们终于幸运地拿到了6张座位连在一起的《弥赛亚》演出票 !

回家的路上,我记起上一次我用如此大的干劲去排队还是在中国国内的“文革”时期。那时我很小,但为解决家中食用油不足的问题,我曾半夜起来排队帮家里买肥肉。 那是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去满足物质的需求。而这次排队的经历,却是在国外,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去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我想:虽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多少年以后,我也一定不会忘记这两次不同的排队经历。

12月23日晚8时,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漂亮辉煌的演出大厅里,2450名听众和台上200人组成的专业合唱团成员在试唱亨德尔《弥赛亚》第一部分《天使归来》中的《耶稣诞生》片段。近千人的女高音、女中音声音优美和谐,真犹如从天外来的天使的声音;近千人的男高音男中音和出的声调浑厚有力,如波涛击石,在大厅里轰鸣。在久久回荡的余音中,第33届听众同台合唱《弥赛亚》,音乐会拉开了序幕。

我后来了解到:原来13日那天,并不发放所有的2450张演出票,而是留出一部分座位,按传统方式在23日的演出前采取先到者先进方法,临时满足那天发票时因故未去,或去晚了未拿到票的听众的需要。我在想有些人恐怕为了这场演出票站了两次长队。

演出开始时,指挥巴瑞·赫费尔先生让大家前后左右互相介绍问候。说大家可能一辈子只会有这一次的相见机会。赫费尔先生问有无从方圆500英里来的听众,随着问话站起来一批人;1000英里,有人站起来;1500英里,还有人站起来!足见这个演唱活动的影响力。

亨德尔的《弥赛亚》是西方音乐史上响彻古今的伟大作品,它已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几百年的时光淘尽了无数风流人物和曾经灿烂一时的音乐,但是亨德尔的《弥赛亚》依然光芒万丈。亨德尔的《弥赛亚》是世界各地圣诞节必演唱的剧目,也是世界各地基督徒心中的圣乐。其中《哈利路亚》大合唱,更是为许多大大小小的合唱团、圣歌队所经常演唱,许多人词谱都能倒背如流的经典唱段。1742年4月13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首演《弥赛亚》时,演唱的人数只有30人。1789年莫扎特重编了乐谱,使后来演唱的人数大增,同年在伦敦就有275 位演唱者及 248件乐器伴奏的纪录。1859年在伦敦的亨德尔100周年逝世纪念会时,合唱团人数高达 2765人、乐器460件。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庆典”演出时,更曾有过10 000人大合唱《哈利路亚》、500件乐器伴奏的纪录。1883年,在伦敦水晶宫演出时,由4000人组成的专业合唱团,为87 000名听众进行了演唱。

《弥赛亚》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以后甚至还有专门的“《弥赛亚》大合唱节”,如在美国普林斯顿的西敏寺音乐学院,常常邀请普林斯顿附近的居民,自备乐谱参加大合唱,英国的伦敦也常有此盛况,参加人数有时多达数千人。在中国也成功地举办了《弥赛亚》的专场演出,听众反应极其热烈。肯尼迪艺术中心自1971年举办第一届《弥赛亚》听众同台合唱音乐会以来, 至今已举办了40届。(www.chuimin.cn)

亨德尔《弥赛亚》作品可分成三部分,共计五十三章,这三部分是可各自独立的:

(1)耶稣降临的预言及他的诞生。

(2)赎救的信息及耶稣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

(3)耶稣战胜死亡及最终的审判。

《弥赛亚》的内容取材于圣经故事。这是一首赞颂耶稣基督整个生涯的作品,从旧约《圣经》的预言,到主耶稣的出生、生活、受难、受死及复活,以及荣耀的再次光临。

第一部分:《天使报春》

由序曲开始,给人以平安、回家的感觉。一开始男高音唱出 “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百姓”。在第一部分中间,他倒叙耶稣降生,而且把降生的情景,如童女怀孕生子、天使向牧羊人报佳音、牧羊人在旷野等都生动描绘出来,使听众如身临其境。合唱曲《光荣属于上帝》,以遥远而轻盈的声音演唱。随着乐团齐奏,音乐逐渐增强。女高音独唱的咏叹调《放牧羊群》,以优美恬静著称。在四声部交替的合唱声中,第一部结束了。

第二部分:《受难》

以《以赛亚书》及诗篇为主,回忆基督代罪羔羊的苦难,和他光荣的复活。

这部分在最为突出的是,女高音所演唱的悲伤咏叹调和三首哀婉而令人心碎的合唱曲。随后与其形成对比的是一段女高音简短的宣叙调,以及一段赋格式的合唱;紧接着的是五个声部的合唱《醒来吧》和人们的祈祷曲。结尾曲是亨德尔最著名的作品:《哈利路亚》合唱曲。哈利路亚原意是 “将荣耀归给上帝,赞美上帝”,据说英王第一次听时大受感动,起立聆听,因而沿袭至今,听众每次听到此曲都得起立欣赏, 并同台演唱。

第三部分:《尾声》

亨德尔描述了耶稣对未来的拯救。从女高音演唱的活泼咏叹调《我的救赎者活着》,及以整个乐团伴奏男低音的宣叙调《号角响起了》,然后是充满艺术魅力的赋格曲调。最后是以丰富的节奏,仅以一句话构成的《阿门颂》完成这一部伟大的传世之作。

《弥赛亚》之所以成为巴洛克时代永垂不朽的剧目,主要是作品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都十分动人。而且不管合唱或独唱,都加上许多花腔的效果。作品吸收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受难曲的特色,亦包括了英国的赞美诗、法国的古典悲剧结尾,可说是融合了意大利的明朗欢愉与德国的刚毅坚忍性格、英国单纯朴素的民族性、法国华丽高贵的特色于一体,它是国际化、大众化的产物,与其他巴洛克音乐有些不同。亨德尔在1741年8月22日下午开始写作《弥赛亚》,6天之内便完成了这部辉煌作品的第一部分,9月6日完成了第二部分,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构,然后写了管弦乐部分并加修整,前后一共只花了24 天,那是惊人的快速也是充满灵感的过程。据闻亨德尔在写作之中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泪水浸湿了手稿。尤其当他写到《哈利路亚》大合唱时,曾双膝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喊着说“我看到天门开了”,因此不能自已。

因此,亨德尔在这部不朽的作品里,“从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音都几乎贯穿着强烈而温柔的信仰”,“充分表达出神子弥赛亚的神圣、尊严与无比广大的爱,每个音符都充满了对基督高度的崇敬和肃穆诚挚的感情”。他希望人们能通过《弥赛亚》中的受苦、复活、荣耀的弥赛亚形象,看到上帝为人类付出的大爱、让人们唤起心中的虔诚和高尚的情感,在灵魂的战栗中,完全被上帝所征服,如同他自己完全被上帝征服一样。

那天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印象。那2650人绝大多数以前从未见过、此生很难再见、并从未在一起排练过一次,无论是女中、女高、男中、男高,配合得竟是如此娴熟。尤其是分声部合唱时,能各司其职,该停则停,该拖则拖,竟是那样整齐划一!如未对音乐烂熟于心、并融化于血液中怕是无法做到的。最精彩的当然要数合唱《哈利路亚》了。指挥赫费尔先生认为这是他19次指挥大型的《弥赛亚》演唱生涯中最好的一次,他说他指挥得是如此轻松,然而效果又是出奇地令人满意。于是他奖励全体听众在《弥赛亚》全曲唱完后, 最后再加唱一遍《哈利路亚》——这奖励深得人心。于是台上台下,演员、听众再度群情激奋,高声唱,低声和。我置身其中,只觉得声音在我四周环绕,从天上来,从地下来,我被优美动听的声音包围着、感动着。那种感觉神圣、庄严、优雅、振奋——那是亨德尔用心血和生命写成的作品,那是从所有的演唱者心底共同流出的巨大声音。

2003年12月于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