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纽约地铁驶入历史,即将禁食?

纽约地铁驶入历史,即将禁食?

【摘要】:1904年10月27日,纽约第一班地铁吸引了15万人乘坐,费用是每人5美分。因为历史悠久,纽约地铁很多站显得破旧且脏,漏水,老鼠横行,车厢走起来发出嘎吱的响声。但地铁禁食议案被提交后,他明确表示反对。议员和运输署主席两人关于地铁禁食议案的分歧,让纽约地铁乘客暗自高兴,至少目前他们可以充分享受在地铁上自由吃喝的好处。2011年1月10日,纽约举行了第10届 “不穿裤子搭地铁日”活动。

引子:百年的纽约地铁

1904年10月27日,纽约市第一条地铁南北干线正式通车,起自位于百老汇的市政府站,北至大中央车站,再沿42街西至时代广场,之后又往北至百老汇大道及145街的终点站,此后纽约地铁的路线便沿着这条干线扩建、延伸,直至今日的规模。

1904年10月27日,纽约第一班地铁吸引了15万人乘坐,费用是每人5美分。这个价钱,在当时可以买到一个热狗或一瓶啤酒。5美分的票价一直维持到1948年。100年过去了,如今虽说5美分一张票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现在一张地铁票售价为2.25美元),但地铁对纽约这座城市的影响永远不会磨灭。一站连着一站的地铁将一个个街区勾连成线、片,纽约地铁将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布朗克斯和皇后、长岛等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世界地铁史上看,纽约地铁虽没有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的地铁历史悠久,但其发展却相当迅速。今天纽约的地铁线加起来比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地铁都要长,总铺轨长度达842英里约(1355千米)。包括25条线路468个站点,每天运载500万人次来往于纽约市5大区。

100年来,地铁一直是纽约这个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好莱坞的许多电影里,纽约地铁的场景数不胜数,地铁对纽约人来说,已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一部分。我每天肩披朝阳乘上地铁,加入众多上班族的人群,在地铁上远眺阳光下的帝国大厦;下班回来的路上,还是坐在地铁车厢同一侧,目送被夕阳染红的纽约巨大的城市剪影渐渐消逝。

因为历史悠久,纽约地铁很多站显得破旧且脏,漏水,老鼠横行,车厢走起来发出嘎吱的响声。但是100年来纽约地铁忠于职守、运行准时,而且24小时运转不停,给纽约出行的人带来极大的方便。因为有它,纽约才成为全美唯一一座不用买车也能起居方便,可以自由到达市内任何地方的特大城市

第一乐章:地铁上的性情中人

几年来通过乘坐地铁,我也见识了形形色色的纽约性情中人。

我常见有些打扮时髦的女子,一上车就将包里面的东西“哗啦”倒在座位上,然后开始慢慢整理包里面的东西。她们的包里面十分零乱:乘车卡、钥匙、化妆品、食品……我在想,这种人在生活中一定也是一个毫无计划、目标不明、走到哪儿算哪儿的人吧?

那些一上来就旁若无人,打开化妆盒从容地从刷粉底到画眉毛,再到安假睫毛,最后照照镜子为自己的杰作满意地点点头的女子,好似时间抓得很紧,看得出来其实她打扮自己是不得已,颇有些勉强,只是为了应付同事、老板或者客户。

因为是从终点站出发,一年中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会在同一节车厢见到同一个人。他坐在同一个座位上,我们在同一个车站下车。几年来彼此只是“心有灵犀”,从不曾搭过腔。他坐的位置,下车时车门正对着站台通向外面出口的楼梯,出了车厢就能上台阶——这是一个效率很高、时间抓得很紧、计划性很强的人。

更多的人是一上车找好座位就开始看书。有的人找不到座位就站着看书——车厢有时晃动厉害,这是颇需要功夫的。拿着电子书的是年轻读者,拿传统书的年纪偏大,不难看出“代沟”。各种文字的书籍都有——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希腊文、意大利文、中文。看一个国家乘坐地铁的人,就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人热爱读书的程度。

在拥挤的人群中,不时可以看到有的听音乐的人在摇头摆尾,不时还会大声哼一两声歌词“啊,宝贝,我深深地爱着你呀”。

车上打电话也是很普遍的事情。几年下来我通过听电话,已经在车上“免费学”了几门外语。意大利人讲话往往伴随丰富的手势,俄语铿锵硬朗,西班牙语流畅贯通没有标点符号,我已能准确判断出这些语种。

第二乐章:政治家、平民演绎各自的故事

纽约是全美唯一允许在地铁上吃东西、喝咖啡的城市。车厢里常常能闻到诱人的咖啡香味。由于纽约大都会运输署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地铁清洁人员,纽约地铁老鼠横行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纽约州参议员比尔·帕金斯拟打破传统,提出了禁止在纽约地铁车厢内吃东西的议案。议案规定违反者将被苛以罚款250美元。议员禁止在地铁吃喝的议案一提出,首先立即遭到地铁主管强烈反对。新上任的大都会运输署主席洛塔接手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想要不在地铁上吃东西的乘客还是遍布于残屑上的老鼠?

这位主席在任职纽约市副市长时,曾被誉为“老鼠沙皇”,在对待老鼠的问题上他的态度一贯十分坚决。但地铁禁食议案被提交后,他明确表示反对。在一次采访中,洛塔说他看见很多学生早上在地铁里吃早饭,让他动了恻隐之心。“禁食议案将给弱势群体造成困难。我不想剥夺孩子们这唯一可以吃早饭的时间。”议员和运输署主席两人关于地铁禁食议案的分歧,让纽约地铁乘客暗自高兴,至少目前他们可以充分享受在地铁上自由吃喝的好处。

乘地铁上班的市长

在上下班高峰拥挤的纽约地铁里,假如你见到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大可不必惊讶。这位市长自上任以来,每周至少一半以上时间乘地铁上下班,纽约市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在拥挤的车厢里,布隆伯格经常找不到座位而只能站着。如果说他与普通地铁乘客有什么不同,就是这位市长会带两三个保镖。

布隆伯格不仅是纽约市市长,也是一位个人资产总值达到160多亿美元的媒体和金融大亨。他的家离市政府约半小时车程,不过,布隆伯格上任第一天就乘坐地铁,他将这看成是与公众接触的机会。此外,这位自愿放弃政府给予的优厚薪水、只拿象征性的1美元年薪的市长,乘地铁对他来说,是为了告诉市民地铁既省钱,又可以缓解市中心的交通拥堵。

无裤日千人脱裤坐地铁

政客之外,普通乘客自有自己的乐趣。2011年1月10日,纽约举行了第10届 “不穿裤子搭地铁日”活动。响应者自然都是纽约的年轻人。即便纽约冬季的严寒,也挡不住这些求新求异的年轻人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这个由“随处即兴”(Improv Everywhere)的发起人查理·托德发起的疯狂想法和行动,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2002年首办的“无裤日”活动,只有10多名年轻人参加,但现在已经延伸至全球144个大城市,吸引了5000人参加。托德说:“活动的目的只是通过一些愚蠢行为,逗人欢笑,增加城市生活的乐趣。” “只是制造一些令人惊讶的一刻,从而使行动者在自己的余生里对其曾经做过的愚蠢举动津津乐道。”

2011年1月10日,纽约市集合了3000多人在下午3时从全市6个不同的集合点,一起脱掉裤子走入10条地铁线的车厢,若无其事地坐进地铁。活动规定若有其他乘客提问,统一指定的答案是:“我忘记穿上裤子了。”

托德说,活动不是抗议示威,更没有政治立场,只是一场集体逗人欢乐的愚蠢行为。其他的美国大城市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西雅图华盛顿,以及伦敦、悉尼、巴塞罗那、多伦多等全球144个城市也同步响应。

帅哥美女不穿裤子坐地铁,还若无其事,旁若无人。不过,他们正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每年1月的某一天,这群人都会在纽约以及其他多个城市地铁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

第三乐章: “英雄交响曲”(www.chuimin.cn)

纽约为世界文化之都。纽约地铁几乎每隔不久,都会上演乘客不幸跌下去被撞身亡或自杀事件,救人的事也时有发生。至于搀扶盲人上下车、帮忙抬着婴儿摇篮上下楼梯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2007年 1月2日,纽约建筑工人韦斯利·奥特里在地铁站救下一个跌落站台的学生,在纽约被传为佳话。

当时一名19岁学生在纽约某地铁站等车时突然晕厥,跌入铁轨,而一辆地铁列车正呼啸着朝他驶来。正在候车的奥特里毫不犹豫地跳下站台,将学生揽在身下,一起滚到排水沟内,几节车厢与他们擦肩而过,两人都没有受伤。事后,学生被送往医院。

韦斯利·奥特里得到了英雄式的待遇。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专门在市政厅为奥特里举行仪式,授予他“哈勒姆英雄”称号。这是莫大的荣誉,此前获此称号的只有马丁·路德·金博士、拳王阿里等人。仪式之后,奥特里与纽约商业大亨唐纳德·特朗普会面,特朗普拿出1万美元,作为奥特里见义勇为的奖金。此外,奥特里可以免费乘坐一年地铁,纽约电影学院拿出2500美元为奥特里的孩子设立助学金,奥特里还可以带孩子免费观看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并参观后台。

但奥特里说,自己并不想成为英雄,只是做了一件该做的事。至于自己得到的一切,他说是“好人自有好报”。

第四乐章:流动的旋律

纽约地铁更是流动的社会、流动的旋律。

胖子的故事。据统计,纽约有四分之一的肥胖客。我每天上班匆匆赶路,都会遇到胖子横在前面,让我过不去。在地铁里,只要前面有一个体型胖的人横在楼梯上,你就无法穿过狭窄的楼梯,眼睁睁看着一班地铁离去,后面的人只有和我一样干瞪眼。当初设计纽约地铁时,一定没有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车厢里为3个人设计的座椅,如今如果遇到一个胖子,只能勉强坐进两人。为两个人设计的座位,只能坐进一个半人。有一次我就不幸被一位胖子卡在两人的座位上,不能动弹,直到对方下车,我才得以解脱。

乞丐的故事。如果在紧张的上下班高峰时期,出现某一节空着的车厢,一定不要以为是“好事临近”。一次我冲进这样的车厢,又和一群同时冲进来的人捂住鼻子冲出来,原来车厢被乞丐弄得脏臭难闻。也有一次例外,夏天的时候空调坏了,酷热难耐,冲进车厢坐了一站浑身大汗,如同洗了一个桑拿,停车时赶紧跳出来换车厢。

地铁上各种表演的故事。纽约是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城市。一次在车上看到两个男士,他们在大声向对方表白爱情,两人卿卿我我,公开谈婚论嫁。人们在疑惑之时,才知道是两位学表演的学生在公开场合练习表演。我常常能看到黑人青年为了在车上讨钱,在窄窄的车厢里翻出漂亮的跟头。看到戴墨西哥大草帽的吉他组合,演唱着欢快的墨西哥民歌。还有拉手风琴的盲人,具有高超的站立技巧,任凭车转弯摇晃也不会歪倒,这岂是一日之功。有一位断指的黑人乞讨时会说:“女士们,先生们,如果你们没钱给我,就请回我一个灿烂的笑容。”人们纷纷送去了笑容。

车站站台上的故事。在纽约地铁里行艺乞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的,必须经过审查批准。地铁管理部门还必须“考核”这些人的专长,而且要求技艺多样化。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的在地铁站台演奏的人都有很高的水平,演奏的乐器也是各种各样。西洋乐器我见过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长笛、吉他、手风琴、口琴,民族乐器我见过二胡、京胡、扬琴。还有非洲的一种独弦琴、南美的排笛。就是用各种盆子、碗、桶表演打击乐的黑人,也显示出很强的节奏感,还有黑人的街舞表演,很能吸引路过换乘的乘客。在著名的纽约大中央车站常有三五人的“大型乐队”表演,演奏水平很高。有一次,我被四个黑人优美的和声震住了,久久不愿离开。

最聪明的是一位“敬礼哥”。他知道纽约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于是学了世界各国国歌,利用人们思乡、爱国之情来打动路人。他每演奏完一个国家的国歌后,就神情肃穆地举手敬礼。我就听到过他演奏中国国歌以及《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等中国歌曲。自然他的收入来源也最“国际化”。我和他聊过,他是一位纽约市立大学学音乐的学生,曾向他的中国同学学了很多中国的歌曲。

而真正的大牌艺术家现身,竟然没有被认出来。约夏·贝尔是目前美国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一次他在事先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在纽约地铁站友情演奏,竟然没人认出他来。有人被悠扬的声音打动了,有一位乘客停下脚步看了看他,说你看起来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一天他靠演奏挣了几十元钱,而他平时的出场费是千元以上。

每次当我听到南美人用排笛演奏《告别时刻》(Time to say goodbye),总会被音乐声深深打动。这总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这座城市艰难谋生的人,想到艰难生活中的他们具有的无比坚强乐观的性格,令我内心对这些人肃然起敬。

纽约的地铁离海边很近。在生活工作遇到烦恼的时候,我也会乘地铁离开喧嚣的城市,投入到大海的怀抱。

尾声:让不同种族的人和睦共处

纽约地铁是一个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人和睦共处的地方。 纽约人对地铁有着特别的情感。美联社记者盖瑞在一篇纪念纽约地铁百年的报道中说道:

这是一个工作日的下午,D车从布朗克斯开出后,一群拉丁裔的青少年上了地铁,用西班牙语打闹。

D车进入曼哈顿中城的时候,又有一群办公室的白领进入。

当地铁进入布鲁克林,非洲裔、亚裔和俄裔乘客争先恐后拥入。

D车的D字,是英语“多元城市”(Diverse City)的第一个字母,恰恰证明了纽约市在历史不知不觉的进程中,变成了一个世界大熔炉。

纽约的历史学家法西勒说:“你付了2元的车票,你坐着地铁经过纽约的4个区,老天知道你穿过了多少不同的邻里。还有其他什么比地铁更好的方式,能把不同的文化汇集在一起呢?”39岁的乘客马非说:“对纽约人来说,地铁是不同族裔人们生命的一部分。”

2011年8月27日,当飓风“艾琳”袭来之前,纽约做出的一项决定也是前所未有的,宣布关闭整个城市的公交系统——所有468个地铁车站和842英里的地铁里程、数千城市公交车,从曼哈顿中城到郊区的通勤车全部停运。这一天全市都安静了,没有地铁,没有了“呼吸”,似乎没有了这座城市。

是啊,每天看着白人、黑人和黄皮肤的亚裔在站台上穿梭的图景,就像一幅城市风俗画、一幅巨大的五线谱。站台上,当两辆车同时到站时,第一辆车的门开了,“叮咚”,然后是第二辆的车门开了,“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响成一片,这不也正像两个巨大的怪兽在即兴演奏地铁交响曲中的来回对话吗?

2011年12月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