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导师刘长仲教授刘长仲,男,汉族,1962年5月生,重庆市人,中共党员。现任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编委。主持完成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其中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篇。......
2023-12-05
黄高宝:让黄土高坡长财宝
黄高宝,34岁,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提出的多熟制农作物间套作增产的系统机理和组分机理,为带田制作物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专家评价其贡献突破性的。7年时间,他和同事为甘肃省新增粮食两亿多公斤、新增经济效益近10亿多元。
出身农家、专事农学,黄高宝此生看来是跳不出“农门”了。但这个憨憨的年轻人却以自己的学识和毅力,使甘肃中东部地区的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一跳再跳。
跳的法宝就是10年来他一直从事的“吨粮田”和“双千田”的研究与推广。所谓“吨粮田”就是年亩产粮食1 000千克,“双千田”是在一亩农田里年收粮食500千克,同时经济作物收入1 000元。
10年前,要给农民讲这两田,农民会甩给你两个字——胡谝(吹牛)。
对于甘肃中东部地区的农民来说,“吨粮田”原本只是一个美好的梦。甘肃中东部地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由于海拔高、积温少,一年只能种一季农作物,年均粮食单产旱地只有100~150千克,水地只有300~400千克。
1990年,年仅25岁已经研究生毕业两年的黄高宝,和导师胡恒觉教授主持承担了“甘肃中东部高原一熟制不保灌区农田高产高效技术示范与推广”课题,通俗的说法正是“吨粮田”和“双千田”。黄高宝要攻克的正是传统的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甚至多熟,从而在有限的土地中每年多打一季粮食,最终提高粮食产量。
变一熟为多熟,靠传统粗放的耕作方法显然不行。黄高宝和他的同事们大胆地推行“间作、套种”集约农作方法。“间作”是在同一块田里,同一个生长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套种”是在前一种作物生长后期套种另一种作物。
通过不同农作物搭配实现立体种植,在有限的面积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等资源。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里面蕴含着很深的学问。在甘肃中东部平均海拔1 500米以上地区是否可行,更需要反复试验研究。
为此,黄高宝每年都有三四个月呆在田里,有时甚至半年以上。长期的农田生活,使黄高宝养成了很多农民习性:喜欢蹲在田里看庄稼,其乐趣不亚于一个农民。为了观测作物受光度,他可以大中午一干几个小时,日头再毒也不怕。用水冲洗剖面观测植物根系时,他学会了与蚊共舞。(www.chuimin.cn)
最大的苦恼是有时辛苦一年测来的数据,却找不到规律。既然是实验,必然有可能失败。这种打击往往能使爱笑的黄高宝几天不说话。过后,他又一头扎了进去。
最难的还是推广。当黄高宝向农民介绍“吨粮田”技术时,依赖经验的农民大多嗤之以鼻。黄高宝开始时不得不给一部分农民一些好处,鼓励试种。
科学毕竟是科学,这样种植的农户,在一亩田里用不到50%的实际播种面积,收获了和别的农户一亩大田差不多的小麦,又用另一半土地多收入了一季玉米,玉米的产量和普通农户量也差不多,一亩地发挥了两亩地的效力,等于把一熟变成了两熟。于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农户喜笑颜开,沿用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户瞪大了眼睛。
很快,采用这种耕作方法的农户越来越多。一些农民学到了技术后,把技术转化为农民的语言: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园一尖、一深一浅、一长一短配对种。黄高宝和同事黄鹏、张恩和等人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将目前农业上各种新技术吸收进间套耕作方法中,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在推广的当年,一些示范田产量突破了1 000千克大关。在此基础上,黄高宝和同事又搞起了“双千田”,将粮食作物的搭配种植变成“粮菜型、粮药型、粮果型、粮经型、粮菌型”等粮经复合型的多熟种植类型,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解决了农民的钱袋子问题。
在许多基层农业科技部门的协作下,到1993年,甘肃中东部地区先后建成高产高效“吨粮田”、“双千田”84万多亩,其中“吨粮田”亩产达889.6千克,比基础单产提高55.74%,有27.86万亩亩产达一吨;“双千田”亩均产粮546.6千克,亩非粮收入1023.32元,较基础增粮10.11%,增收103.42%。累计新增粮食两亿多千克,新增经济效益两亿多元。
“吨粮田”和“双千田”的理论和技术成熟后,甘肃省开始大规模推广。到1996年,在省内13个地州市,51个县共建成“双千田”262.88万亩,平均亩耕地产粮534千克,亩非粮收入1248.6元。累计新增经济效益7.848亿元。而黄高宝自己依然安贫乐道。
(记者黄博)
(原载《中国青年报》2000年5月27日)
有关教师风采的文章
博士研究生导师刘长仲教授刘长仲,男,汉族,1962年5月生,重庆市人,中共党员。现任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编委。主持完成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其中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篇。......
2023-12-05
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恩和教授张恩和,男,汉族,1966年4月生,甘肃永登县人,中共党员。担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药用植物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5人。......
2023-12-05
博士研究生导师崔燕教授崔燕,女,汉族,1962年8月生,甘肃张掖市人,中共党员。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家畜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动物比较组织学》《家畜胚胎学》课程,为博士研究生讲授《基础兽医学进展》课程。担任基础兽医学、动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15人。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6人。......
2023-12-05
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馆主会场内,高悬着的红色横幅上,“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字样十分醒目,2600多名师生济济一堂。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023-10-31
博士研究生导师胡自治教授胡自治,男,汉族,1935年7月生,甘肃靖远县人,中共党员。先后为畜牧专业和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讲授《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等课程,为草业科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讲授《草原类型学》、《草原分类学概论》、《草业科学研究方法》、《草业科学进展》以及《草业科学Seminar》等课程和专题。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28名,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
2023-12-05
博士研究生导师窦学诚教授窦学诚,男,汉族,1962年生,甘肃西和县人,中共党员。现任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科技处副处长兼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担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 5名。出版学术专著《环境经济学范式研究》,并获甘肃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3-12-05
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仁陟教授张仁陟,男,汉族,1961年8月生,甘肃静宁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主持“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学科建设及学科水平评价研究”等教学研究项目。担任生态学专业恢复生态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5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4名。......
2023-12-05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为什么蜘蛛在下雨前爬进窠里而在天晴以前出来结网呢?为什么猫的眼睛在夜里能看见东西呢?为什么在播种前先把种子放在太阳地里晒呢?......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