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甘肃省现代肉用种羊繁育中心成立

甘肃省现代肉用种羊繁育中心成立

【摘要】:“牧羊教授”赵有璋5月25日,协调成立“甘肃省现代肉用种羊繁育中心”的会议在省政府一间宽敞的会议室举行。1964年秋天,在贵州农学院畜牧系担任养羊学助教的赵有璋,怀着振兴祖国养羊业的雄心大志考取了甘肃农业大学养羊学研究生,从师于我国著名养羊专家张松荫教授,并在1967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留校任教。

“牧羊教授”赵有璋

5月25日,协调成立“甘肃省现代肉用种羊繁育中心”的会议在省政府一间宽敞的会议室举行。这一天,省政府分管农牧业工作的副省长贠小苏显得格外高兴。在此之前,他曾带领河西五市的有关领导到由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理事长赵有璋教授牵头创办的永昌肉用种羊场搞过调研,亲眼看到在一片绿树环抱的田野里,一座现代化的肉用种羊繁育场已初具规模——它既是农业部的“948”项目,又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基地。赵有璋教授带着他的10名博士、21名硕士和20名本科生在这里搞技术研究和推广;由优质种羊群、高层次科技人才、杂交改良体系组成的羊产业研究、示范、推广网络,呈放射状辐射到千家万户;赵有璋教授倡导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养羊新理念、新模式,为羊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一切都为省长拍板定夺全省羊产业发展大计增加了信心和喜悦。

会议开始了。副省长贠小苏在一番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以亲切的口吻说:“赵教授,今天您作主题发言,我们听您的。”此时,这位中等身材、鬓发斑白、操着黔西口音的学者点头微笑着打开笔记本电脑朗声开讲。他讲中国羊产业的发展现状,讲永昌肉用种羊场的成功运行,讲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农民发“羊财”的喜悦,也讲他作为中国养羊业学会掌门人对目前羊产业发展现状的忧虑不安。

会议室里寂静极了,赵教授的讲解如同一首悠扬抒情的牧歌在每个人的心头激荡。

2003年1月的一个清晨,刺骨的西北风卷着雪花在旷野里飞舞。永昌县肉用种羊场的种羊胚胎移植正到了关键时刻。赵有璋和他的学生们吃住在这里,加班加点移植胚胎。室外的气温降至零下摄氏20多度,简陋的工作室里实在太冷了,赵有璋不时地搓手跺脚暖和身子,后来他的嘴巴冻得有点木了,他就用他的学生熟悉的手势指挥他们开展工作。他的学生都知道,赵教授是个身教重于言教的人,是一个非常重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结合的人,更是一个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1964年秋天,在贵州农学院畜牧系担任养羊学助教的赵有璋,怀着振兴祖国养羊业的雄心大志考取了甘肃农业大学养羊学研究生,从师于我国著名养羊专家张松荫教授,并在1967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留校任教。他选择了甘肃,选择了养羊业,也就选择了艰苦和奉献。

从此高原冷月、戈壁风沙和深山草原与他为伴,他在漫长坎坷的科技牧羊之路上长途跋涉了40多个春秋。他曾深入农村牧区研究半细毛羊的引种、适应性和杂交改良工作;他指导青海高原半细毛羊新品种的培育;他曾主持甘肃省“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甘肃毛用型山羊培育”,育成了甘肃毛用型山羊群体;他也曾负责过甘肃农业大学天祝种羊场的生产和技术工作,他亲自抓田间饲草生产,草原的合理利用以及羊群冬春补饲工作,过年过节时替回家过年的牧工放羊……40多年的执著追求,近半个世纪的教学育人,终于确定了他在国内养羊界和家畜生态学领域的权威地位。

走过漫长科技牧羊之路的赵有璋常常为我们国家尤其是西北地区羊产业存在的良种化水平不高、饲养管理粗放、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推广难的问题而忧虑不安,然而,他更多的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

1999年,一座由高标准羊舍、青贮窖、种羊夏季避暑用凉棚、种羊人工授精站、上百亩的高产豆科牧草饲料地和高产玉米青贮饲料地组成的现代化养羊基地建成了。

400多只从世界著名羔羊产地新西兰坎特伯平原引进的波德代羊和无角陶塞特羊毛色全白,后躯丰满,步姿优雅。时年62岁的赵有璋教授建基地、进羊圈、传技术、搞科研,又一次挥起了科技牧羊的长鞭。(www.chuimin.cn)

又是一年芳草绿。今年6月的一天,赵有璋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永昌县水源乡北地村搞技术推广回访。闻讯赶来的养羊专业户马永正硬拉着赵教授来到他的青贮氨化池旁,要让赵教授验收一下他的青贮饲料合格不合格。赵教授抓起一把草对着鼻子一闻,一股酒香味扑鼻而来。他高兴地对马永正说,这下合格了,你好好发“羊财”吧。

这是赵有璋教授与养羊专业户马永正的第二次交往。

3年前,发“羊财”心切的马永正,为了解决羊只冬季饲草难问题,建起了青贮氨化池。由于他不懂技术,青贮饲草霉烂变质。这个问题正好被来村里推广养羊技术的赵有璋教授知道了,他当场向全村农民宣讲起青贮氨化饲草的技术规程来。他怕农民记不住,临走时,又把他自己编写的《肉羊高效益生产技术》一书送到马永正的手上。

3年后的今天,北地村的农民普遍掌握了种公羊人工授精、杂交选育、借腹怀胎和饲草青贮氨化技术,300多户农户家家养羊,一只3个月龄大的二、三代杂交种羔羊可以卖上800元钱,北地村成了靠繁育优质种羊致富的一个典型。

近3年来,年过花甲的赵有璋每年都要到种羊繁育和技术推广第一线住上一段日子,跑上一些地方,永昌县的许多农民都认得他,亲切地称他为“牧羊教授”。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劳累了一天的羊场职工已经睡觉了。半夜里他们被一阵响动惊醒了。睁眼一看,原来是赵教授在一个一个地关闭电灯。职工们为此十分不好意思,他们早就听赵教授讲过,晚上羊圈开着电灯,等于延长了白昼时间,会影响种羊的睡眠,不利于种羊发育生长,谁知那天晚上偏偏忘了关灯。

望着关掉电灯走出羊圈消失在夜幕中的老教授的背影,职工们的心头不由地热了。

赵有璋教授呕心沥血播撒的发展羊产业的科技种子,终于在永昌乃至省内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近日记者在甘肃农业大学见到了不久前从永昌县养羊基地归来的赵有璋教授。他说,经过3年的努力,已初步完成了引进种羊的适应性研究;采取密集产羔技术,实行两年产羔3次,促进了引入种羊的快速繁育。建场3年来,他们先后向省内及青海、宁夏等省区出售优质种羊128只;在永昌县范围内建立起了肉羊杂交利用体系,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杂交改良工作。目前,永昌县的所有乡镇都建立起了一个种公羊站,同时在全县设立人工授精站23个,先后杂交改良当地土种母羊7万余只。利用甘肃农业大学雄厚的科技力量,永昌县共投入2267万元资金,新建标准暖棚羊舍8900幢,建成高古城、唐家坡、塔儿湾、董家堡等集中连片的规模养羊示范园区13个,全县养羊1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达560户,建立了整村推进的养羊示范村22个……说到这里,老教授显得非常兴奋,他说,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养羊强国是他毕生的追求。他今年已经65岁了,他的时间更紧,担子更重,培养高层次的养羊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他这个科技牧羊人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

(记者张生贵)

(原载《甘肃日报》2003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