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刘荣堂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及教师风采

刘荣堂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及教师风采

【摘要】:博士研究生导师刘荣堂教授刘荣堂, 男,汉族,1946年生,甘肃镇原县人,中共党员。现任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产业竞争力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担任草业科学、草原与草坪保护、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0名,博士研究生15名。

博士研究生导师刘荣堂教授

刘荣堂, 男,汉族,1946年生,甘肃镇原县人,中共党员。196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工作,曾任草原站站长。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任教。

现任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产业竞争力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为本科生讲授《草原保护学》、《草原野生动物学》、《草坪有害生物及其防治》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草原与草坪有害生物及其防治》、《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动物生态学原理》、《脊椎动物学原理》、《野生动物综合管理学》等课程。

担任草业科学、草原与草坪保护、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0名,博士研究生15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草业科学、草原野生动物、生态学及草原与草坪保护,发展了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内容。曾用数理统计和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全面调查与评价了我国核试验场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的放射性水平;系统研究了野生动物稀有种类型、导致稀有种遗传衰竭的原因,并从食物源、矿物源、微量元素源的丰欠和激发稀有种种群的遗传变异、改善保守性趋向、恢复和加强种群生活力等内容入手,探讨了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对策。(www.chuimin.c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考察、申请立项并协助筹建了“甘肃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RS)技术对甘肃省土地资源作了广泛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了国内草原主要鼠、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探明了西部草原地区优势种害鼠和害虫的种群动态及成灾规律,并构建了一系列用于预测预报的数学模型;1999经实地考察,在大连长兴岛设计了国内第一个海岛国际狩猎场;2000年至2004年通过反复调查、论证,为西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当雄、林周、班戈等县及拉萨市编撰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跨越目标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报告。

主持或参加了16个科研项目,其中,参与完成的“我国核试验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调查与评价”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制定我国草业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出版配套教材,规范、提高整体培养水平”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和长爪沙鼠种群数量预测预报研究”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10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草原害鼠的精确性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项目—052456 CHA)等。

主编《草原野生动物学》、《草原保护学(草原啮齿动物学)》、《草原保护学(啮齿动物学)第三版》、《草坪有害生物及其防治》和《草原保护学实验实习指导书》等教材;副主编《牧草抗旱生理学》专著;参编《草业科学研究方法》、《甘肃省志·第二十卷·畜牧志》、《甘肃土地资源及开发利用》、《青藏高原的草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甘肃名优特产资源及开发利用》和《草地与牧草病虫鼠害防治技术》等专著。

发表科研论文90多篇。代表性论文有《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引种区植被特征研究 I. 植物区系特征及其适宜性评价》(刘荣堂,《生态学报》, 1996, 16(1), 65~70)、《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生态适应性研究Ⅱ.植物群落结构及主要植物营养成分分析》(刘荣堂, 陈本健,《生态学报》, 1996,16(3), 265~268)、《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生态适应性研究——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分析》(刘荣堂,《生态学报》, 1997,17(2),151~15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