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赵有璋教授:博士导师的教师风采

赵有璋教授:博士导师的教师风采

【摘要】:博士研究生导师赵有璋教授赵有璋,男,汉族,1938年10月15日生,贵州贵阳市人。2007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并进入第二轮人选。在试验研究期间,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计新增利润为4416.5万元,新增利税为529.98万元。他培养指导硕士研究生47人,博士研究生26人,博士后1人。

博士研究生导师赵有璋教授

赵有璋,男,汉族,1938年10月15日生,贵州贵阳市人。中共党员。1962年贵州农学院畜牧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67年分配到甘肃农业大学天祝种羊场从事生产技术工作,1971年10月调回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现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任教至今。曾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养羊学教研组主任、畜牧系主任、副校长(兼任甘肃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半细毛羊育种委员会副主任兼技术组组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分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畜牧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业部重点学科—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养殖业专业评审组评委、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专家,1992年至今连续被选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第二、三、四届理事会理事长等职。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1999年4月被亚洲农业奖励基金授予“亚洲农业贡献奖”。2003年被金昌市人民政府评为“科技功臣”。2007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并进入第二轮人选。

赵有璋教授出版专著或主编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半细毛羊的饲养与育种》、《养羊业进展》、《畜牧生产技术手册》、《畜禽生态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羊生产学》、《中国山羊业的成就和进展》、《肉羊高效益生产技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羊生产学》(第二版)、《种草养羊技术》、《现代中国养羊》等11部;主编《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5部(中国草食动物杂志社出版);参编《简明畜牧词典》、《建立杂交种半细毛养羊业的遗传学基础》、全国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养羊学》、《养羊业进展》、《畜牧名词术语标准》、《中国家畜生态》、《21世纪农业科技展望》、《中国养羊学》等专译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农业部、教育部、甘肃省科技厅等重大研究项目1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绵羊改良”推广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其中,甘肃省“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甘肃毛用型山羊培育”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精液品质的研究”200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十五”攻关项目“甘肃省优质肉羊新品种群的培育”2006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羊肉生产系列化技术的研究”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山羊大会,他作为中国组织委员会的第一副主席,代表中国向大会作主旨报告,该报告(论文)荣获大会金奖。(www.chuimin.cn)

他主持的“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精液品质的研究”项目,研制出绵羊最佳冷冻稀释液配方9个、山羊1个,建立了生产高品质冻精的优化程序和科学、有效、实用的羊冻精授配工作操作规程,以及获得理想的子宫颈型冻精配种效果的优化模式;不仅使金昌市在甘肃省起到了科技养羊排头兵的示范效应,也为在河西走廊建立年产百万只高产优质肥羔基地、培育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实现肉羊生产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甘肃省优质肉羊新品种群的培育”项目,形成了4.57万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甘肃生态经济条件的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在试验研究期间,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计新增利润为4416.5万元,新增利税为529.98万元。到2005年,带动永昌县建成人畜分离、集中连片的养羊小区15个,全县整体推进的规模养羊专业村40个,专业社280个,规模化养羊已占全县养羊总数的63%。

他培养指导硕士研究生47人(其中已毕业并获学位者39人),博士研究生26人(其中已毕业并获学位者21人),博士后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