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称他为“猪司令”,猪场老板待他为座上宾,各级领导视他为“财神爷”。他,就是我省著名农业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孟洲研究员。近日,省政府作出决定,授予刘孟洲2003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1973年3月,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会议在兰州举行,刘孟洲的试验受到关注,育种工作被推上议事日程。在省畜牧厅的支持下,定名为“甘肃白猪”的育种项目正式立项,刘孟洲任组长的课题组随之成立。......
2023-12-05
以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为主线,创新发展的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家勋访谈
“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好这所大学”是“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需要,因为,“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学校的发展需要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及地域经济特点,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系统而科学的规划。战略规划是学校实现可持续超常规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这些问题,甘肃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家勋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甘肃农业大学建设发展做了介绍。
甘肃农业大学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地处规划中的兰州市新城中心。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学校现占地63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场、站占地182公顷。拥有各类图书资料150万册。1997年建成了以百兆速度介入internet的校园网。正在建设的“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竣工后,信息点将达到4000多个,所有学生宿舍都有宽带网接口,完全实现网上办公、学习。
学校现设有18个院、系,有37个本科专业、50个专科专业。有9个研究所,33个实验室。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学科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3年,学校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2 780人,其中本科生2 400人,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80人,专科生300人。学校部分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1个省、市、区招生。
“九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92项,有128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49项,编写国家级和院校协作教材187种,出版专著11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78篇。目前,承担的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西部专项、农业部原原种基地项目等国内重大研究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125项,总经费达1.2亿元,位居省属院校之首。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研究合作、学术交流、师资进修关系。此外,还与有关国际组织联合,在学校成功主办了第一、二、三届“国际牦牛研究学术讨论会”、“人世后中国西部畜牧业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管理对策研讨会”,参与主办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山羊大会”。
在57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甘肃农业大学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学、研、产相结合;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农为主,多学科综合发展;立足甘肃,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把甘肃农业大学建设成特色明显,部分学科国内领先、整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多学科开放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而奋斗。
学科建设位居省属高校榜首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甘肃农业大学遵循“以农为主,多科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和“科学、规范、拓宽”的专业调整原则,按照社会需求和“做强优势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专业、兴建新兴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向产前产后延伸,向近农非农拓展”的专业结构调整思路,加大投入力度,使学科和专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办学50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草业科学引领学科发展,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一致认定,该校的草业教育对我国草业理论的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草业科学的发展使草产业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以旱农为特色的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旱作农业水平的成倍提高,也丰富和发展了学科理论;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学科的发展,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甘肃农业大学的草业学科是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为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学、草业科学、兽医学、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植物保护、园艺、食品科学等8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已成为学校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产生科技成果的核心力量,也成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拥有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之本,一流创新人才是学校生存之源。甘肃农业大学依托学科优势,通过以老带新、重点扶持、科研带动、滚动培养、强化培训和鼓励拔尖、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整体素质明显增强,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仅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而且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
现有教师581人,其中教授112人,副教授157人;有45岁以下的教授65人,占教授总数的60%,45岁以下的副教授127人,占副教授总数的80.9%;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18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3人;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甘肃省“333”跨世纪人才工程、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和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1人;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孺子牛金球奖”获得者、国家级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励计划——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省级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甘肃省“园丁奖”称号获得者、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39人;植物保护系荣获甘肃省“园丁奖”先进集体。
面对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制定了新的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工程,力争到“十五”末,使学校教师的学历和知识水平有进一步提高,能够满足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需求。
多年来,学校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三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推广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品质优势和竞争能力。学校选育出的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新品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部分品种推广到了西北其他省份。其中面包用小麦品种“甘春20号”连续三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品种;甘农薯1-4号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及微型供种体系的创建,为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以三元杂交法育成的“华特猪”和创立的规模化养猪模式——“新华模式”,推动了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肉用、毛用专用型种羊的引进繁育,把我省的养羊产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十五”期间,甘肃农业大学在抓紧做好现有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和推广工作的同时,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确立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方向,积极争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尤其以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基地化和产业化为主。2002年甘肃省列入“国家12个科技重大专项”中,甘农大占了4项,充分展示了甘农大的科研实力。目前,国家“863”节水重大专项——北方内陆干旱灌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祁连山农牧交错带优势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兰引1号与甘农系列苜蓿品种种子生产和推广、甘肃—新疆草地生态系统与环境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已相继启动。这些课题的研究与推广必将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努力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
多年来,甘肃农业大学为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同时也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设立了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其中,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单项奖四大类,国家奖学金一等奖6000元、二等奖4 000元;优秀新生奖学金一等奖10 000元、二等奖3 000元、三等奖2 000元;专业奖学金一等奖900元/年/人、二等奖600元/年/人、三等奖330元/年/人;单项奖是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设立的,主要有学习优秀奖、科技发明奖、英语竞赛奖、文体优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品德奖等。目前在学校设立的奖(助)学金还有:大北农奖学金、松下电器奖学金、何康助学金、天津重远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周祖龄奖学金、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正大奖学金、金苹果奖学金、博亚奖学金、李政道奖学金、建昊奖学金等。
建校50多年来,甘肃农业大学培养了4万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甘农大的毕业生基本素质较好以上达到99.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1.6%。同时,该校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从1998年的23.5%、25.9%、20.2%增加到2002年的46.3%、46.8%和38.6%。甘肃省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职业教育、农业管理和经营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80%是甘农大的毕业生,有170余人担任地厅级以上领导职务,有1 300余人担任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县处级领导职务,有500余人已成为各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有5000多人获得了高级技术职称,成为各业务部门的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www.chuimin.cn)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极大地促进了甘肃农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迎评”期间,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先后落实国外政府贷款380万美元,国内贷款1亿多元,财政拨款800万元,筹措经费1 600多万元,用于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校园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目前有数百台、百万元以上的大型新型仪器设备投入到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仅使工科类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使农科和理科类专业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学校的重点开放实验室由分析测试室、显微镜室、细胞工程室、基因工程室、胚胎工程室、生化分析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组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研究生教育、本专科生实习实验教学、高层次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置身于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甘肃农业大学,道路、草坪、花坛、楼群交相辉映,风景如画,让人留恋忘返。新建的教学大楼、逸夫科技馆、实验大楼、办公大楼鳞次栉比;高标准配置的学生公寓楼、宽敞整洁的学生餐厅错落有致;学校人文精神突出,文化气息浓厚,已经成为甘肃省教学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最好的高校之一。学校坐落在兰州市黄河四十里风情线腹地,东邻迎滩大桥、西连规划中的世纪广场,即将开通的滨河北路,使学校的交通状况和周边环境得到更大改善。
经过教育部评估的甘肃农业大学,形成了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思路,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运行监控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深入,教风、学风有根本性的转变,一个传授现代农、工、文、理、经、管、教育专业知识的殿堂在新时代正昂首阔步的向前发展。
王家勋书记说,综观当今国际、国内和省内形势,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学校的发展既存在很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我们的管理经验、对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必须大大提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为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的作用比以往更为突出;其次从国内看,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迅猛,各种形式的合作日益广泛,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明显加快,有些方面的变化已超出了我们的设想。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原有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导致高校间的发展失衡。有专家认为高校正面临国企前夜的处境,因此,加快发展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第三,从省内看,我们的学科水平、规模效益还不能满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按照传统的常规办学模式、发展思路,赶超战略将难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以超常规的谋划赢得超常规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及“三农”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从省内发展看,甘肃省领导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尽快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的目标。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科研单位、院校积极扩大与地方、企业的科技合作,共同组建行业性或区域性的技术开发基地、重点实验、工程技术中心,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目前也正在着力弱化或消除体制性障碍,优化激励、竞争机制,这为学校创新发展思路、整合社会办学资源,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及我们目前的现状特点,学校的战略目标为:建成一所学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多科性大学。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坚持走“综合性”的发展之路,只有综合,才能有规模;而日益激烈的竞争则要求我们的学科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在综合和特色的关系上,要坚持“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原则。按照高校类别定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分两步走:2007年以前,通过努力拓宽学科面、增强专业的适应性等举措,办好“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同时,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力争于2010年将学校建成以创新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相结合、名副其实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从而切实将教育、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各种方式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成为甘肃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转化及传播中心。
按照这一设想,在发展思路上,第一,坚持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前几年,由于抓住高校扩招这个机遇,学校规模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去年,由于抓住迎接、接受教育部评估这个机会,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变化。今年和今后几年,要抢抓社会资源整合和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等机遇,力求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第二,全方位多层次筹措充足的发展资源。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钱从哪里来?”靠向政府要钱、向企业贷款是有限的。扩大资源和财路的办法,一方面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主动贴近政府、贴近实际、贴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这是保障良性循环的根本。如何增强学校的造血机能,这就要在政策允许、市场探索中做些嫁接性的文章,如选择一个院(系)与国外联合办学,或者兴办“独立”的二级学院;更重要的是紧抓西部大开发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社会服务以及学校在农业科技产业化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努力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
第三,培育科学、民主、创新、进步的软环境。大学的软环境表现了大学的整体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包括大学理念、大学宗旨、大学传统、学风、教风、校风等,是大学内部锐意改革、不断追求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大学制度和管理模式,培育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激发教师在学术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坚定以教学为中心,科研走在教学的前头。按照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需要我们在狠抓教学不放松、以育人为本的同时强化科研。科研走在教学的前头,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整体科技实力,促进科研工作本身的发展,而且能及时、不断地刷新教学内容、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更有利于增强育人能力,培养和造就具有深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更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和科技与产业的衔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战略举措上,一是要加强学科建设。近几年,学校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成效显著,但从发展的内涵角度,建设重点应转移到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上来。学科水平是高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和为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
1.凝练学科方向。通过对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凝聚和锤炼,使学科结构更优化、定位更准确、重点更突出、特色更鲜明,在选择学科方向上应考虑前瞻性、可能性、创新性。为此,需要我们对现有学科和专业进行优化整合,使之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势。
2.汇聚学科队伍。针对目前学校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和单干户、小作坊,影响大型研究项目的承担及学科水平难以提高这一现状,我们要通过学科建设凝聚队伍,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新模式。要善于发现更多能充当“细胞核”的人才,更好地使用现有的“核心人物”;在重视老一辈杰出科学家指导作用的同时,建立正常的人才新老交替制度,培养和吸引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队伍,并从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提供良好的发展和竞争环境。下工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尽快形成以核心人才为中心的科学家“人才链”。
3.构筑学科基地。学科基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一流的科研成果取决于是否有一流的研究手段,我们必须改善实验室、工程中心的技术装备水平,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对现有实验室要实行资源共享,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学科的交融。在规划学校的学科基地时,应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构建学科交叉的公共平台。在扩充和增强学校高层次研究职能、知识密集型服务职能和持续的创新创业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以相关学科领域和集成项目构建公共研究平台,面向高新科技,推动原创性研究,积极筹建富集我校特色的大学研究院。
另外,按照“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要求,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力争将“基地”建成甘肃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全省高校教学改革和学研产结合的示范基地。
二是加强校园建设规划。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努力建设极具品位、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适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现代化校园是学校超常规发展的基础。面对当前高校校园建设的良好机遇,一方面要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另一方面要认真制定校园的建设规划,突出“大气”的特色,体现“品牌”的风格。
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在学校管理及经营中,至关重要的是起带头作用的领导人才。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的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并经过实践考验的管理及经营人才队伍。
高校管理是为实现办学目标依组织机构或程序激励、协调个人或群体去实现系统目标的行动过程,她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时还具有多种技术性。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高校管理者常感到很难找到一种解决职责和职权问题的稳妥策略,而必须面对各种易变数的可能组合,所以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加强研究的同时,积极实践、创新,从而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这里包括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包括正确行使强化管理职责可能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等。对已经确定且适应工作需要的管理原则与方法、手段要坚持,要敢抓、敢管;该规范的必须规范,该加强的必须加强;对已经做出的决策,必须逐个项目、逐件事项、逐个问题去抓、去落实、去解决。同时,面对人才管理的复杂性,也要求领导者采用权变的原则管理不同的对象。总之,既要唯“物”,更要唯“心”;既要唯“硬”,更要唯“软”;既要唯“有”,更要唯“用”。管理的职责是神圣的,履行好职责,尽职尽责,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是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校以超常规谋划赢得超常规发展、进步的需要。
(原载2002年《今日信息报》记者苏云 刘星妤)
有关教师风采的文章
农民称他为“猪司令”,猪场老板待他为座上宾,各级领导视他为“财神爷”。他,就是我省著名农业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孟洲研究员。近日,省政府作出决定,授予刘孟洲2003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1973年3月,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会议在兰州举行,刘孟洲的试验受到关注,育种工作被推上议事日程。在省畜牧厅的支持下,定名为“甘肃白猪”的育种项目正式立项,刘孟洲任组长的课题组随之成立。......
2023-12-05
学高身正 风范永存 ——记我国著名兽医病理学家、甘肃农业大学原校长朱宣人先生胡云安 陈贵仁 赵西玲2009年3月21日,一位学界泰斗走完了94年的漫漫人生之路,在海南省海口市谢世。他,就是我国兽医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兽医教育家、原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朱宣人。1963年被任命为甘肃农业大学教务长,使他备受鼓舞。......
2023-12-05
甘肃农业大学简介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兽医高等学府,首任院长为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及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院士。1958年,学校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并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21项,有96项研究成果获奖。......
2023-12-05
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恩和教授张恩和,男,汉族,1966年4月生,甘肃永登县人,中共党员。担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药用植物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5人。......
2023-12-05
博士研究生导师崔燕教授崔燕,女,汉族,1962年8月生,甘肃张掖市人,中共党员。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家畜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动物比较组织学》《家畜胚胎学》课程,为博士研究生讲授《基础兽医学进展》课程。担任基础兽医学、动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15人。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6人。......
2023-12-05
黄高宝:让黄土高坡长财宝黄高宝,34岁,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中东部地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黄高宝要攻克的正是传统的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甚至多熟,从而在有限的土地中每年多打一季粮食,最终提高粮食产量。这种打击往往能使爱笑的黄高宝几天不说话。黄高宝和同事黄鹏、张恩和等人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将目前农业上各种新技术吸收进间套耕作方法中,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而黄高宝自己依然安贫乐道。......
2023-12-05
博士研究生导师胡自治教授胡自治,男,汉族,1935年7月生,甘肃靖远县人,中共党员。先后为畜牧专业和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讲授《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等课程,为草业科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讲授《草原类型学》、《草原分类学概论》、《草业科学研究方法》、《草业科学进展》以及《草业科学Seminar》等课程和专题。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28名,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
2023-12-05
博士研究生导师窦学诚教授窦学诚,男,汉族,1962年生,甘肃西和县人,中共党员。现任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科技处副处长兼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担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 5名。出版学术专著《环境经济学范式研究》,并获甘肃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