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高考手记:填报志愿技巧,避免常见失误

高考手记:填报志愿技巧,避免常见失误

【摘要】:每年高考前夕,关于如何填报志愿的问题,总是伤透了家长、考生和老师的脑筋。虽然他的考分高出中大的最低控制线不少,但第一志愿报中大的人已远远超过,这位考生差点落到了第二批院校。其次,要结合招生学校、专业设置的选考科目选择填报志愿。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填志愿时一定要避开身体条件受限制的专业。凡有受身高、体重、色盲、色弱、内脏器官等因素限制的专业,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避开填报,不要存侥幸心理。

每年高考前夕,关于如何填报志愿的问题,总是伤透了家长、考生和老师的脑筋。在填报志愿那一段时间,我们办公室、家里总是来人络绎不绝,高朋满座,有一家子来的,也有七姑、八姨一块来的,甚至有几代人一块来找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说老实话,如何准确地填报志愿,把握好每一间大学、专业的分寸,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门永远也无法得到满分的学科,这学科是值得人们一辈子去研究、琢磨的。

笔者曾经对不少家长说过,有二种人,是可以随便填志愿的:一种是成绩非常“拔尖”的考生,这种人无论如何填报志愿,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因为尖子生是“人见人爱”的,对招生学校来说,“尖子生”是“抢手货”,所以,填志愿可以随意,自己想怎么样就么填,不必受限制。另一种人是成绩很差的考生,也可以随意填。这种考生的成绩反正不好,自己想什么学校、专业,不一定考得上。志愿填得再好,考的分数不高,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这类考生不如来个“放开一些”,想怎么填就怎么填,临场发挥得好的话,就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懒猫碰到了死耗子!”然而,绝大部分处于中间层的考生,填志愿就非得慎重、认真推敲不可了。

首先,必须认真估价自己的分数在全校、全县、全市、甚至全省考生中所占的位置。我们的考试,是以高考分出来后一锤定言的,平时成绩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在临场的一搏,临场发挥得好,就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若临场一失手,则会“名落孙山”的。因此,在填志愿时,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异想天开地拔高”,稳一点是比较好的。去年有一位考生,平时的成绩不错,考上中山大学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填志愿时,却把中国人民大学填在第一志愿,结果上不去。虽然他的考分高出中大的最低控制线不少,但第一志愿报中大的人已远远超过,这位考生差点落到了第二批院校。

其次,要结合招生学校、专业设置的选考科目选择填报志愿。今年广东“3+X”的高考改革虽然是五科加起来计分,但具体到某校、某专业时,考生要根据学校、专业的要求填报,否则,五科分数再高,也不可能被录取。举个例子,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要求考生选考物理,但考生选考科目是历史,那么,考出来的成绩再好,中大计算机专业都不会录取,这点,考生务必十分注意,虽然五科加起来算总分,但录取时还必须看选考科目对不对。

再次是填志愿时,要把学校要排个队,不要把同一类的学校按顺序排列填,如第一批院校填第一志愿是中大,第二志愿就不要填华工了,否则第二志愿就是白填;第二批学校如第一志愿填广工,建议第二志愿就不要填广商,因为这二间学校在第二批志愿里都是一样热门的,考生选一个填就好了。(www.chuimin.cn)

另外要注意选报外省院校。外省很多本科院校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由于招生人数比本省院校少,我省的考生大都不愿意填报。加上外省院校比较远,考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怕子女不服水土,且难得相见,都把志愿盯在省内的院校,往往会造成外省院校入围档案奇缺的局面。因此,只要不是经济原因,我们在选择志愿时,都可以列入考虑范围,特别是第一批院校中除了“重中之重”的几所(如北大、清大、复旦、同济等)院校外,其它院校都可以填报。想被重点院校录取的考生,都不妨多考虑,大江南北、东北三省、西南西北的院校都可以填报。第二批本科院校中,外省院校的选择余地就更大了,不妨根据今年的招生专业目录,选择填报自己中意的外省院校、专业,说不定录取上的希望要比填本省第二批院校要有可能。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填志愿时一定要避开身体条件受限制的专业。这点,就要求考生必须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专业对身体的要求。凡有受身高、体重、色盲、色弱、内脏器官等因素限制的专业,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避开填报,不要存侥幸心理。不然的话,即使被录取了,到校后复检被查出来,也会被学校退回来的,前二年我市就有二个考生入学后被退回的(一个是身高,一个是内脏器官的疾病)。

再就是填志愿时,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或对专业的“执着”要求,作为每一位考生,在服从志愿栏里,都要填上“服从调剂”的字眼,这样的话,给自己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当自己所填的院校、专业不能被录取时,可以由省、市招生办给你及时调剂。否则的话,若各栏都填写“不服从”,就把自己的录取空间限制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还有一点需说明一下的是,省属大专批次中,都有高职类院校,这些高职类的院校在学制、专业设置方面都和原来的“大专”层次一样,所不同的是收费略高一些,经济条件许可的话,读高职院校也无妨,不一定就要往普通本科院校钻。只要自己肯努力,大专毕业后还可以考“专升本”,或者是大专毕业出来以后找到工作,再读本科也不迟。今年开始,教育部取消了对考生的婚否、年龄的限制,考生的选择空间更多了,不必担心这次考不上怎么办。总之,填报高考志愿是一门科学,考生、家长、老师可以参考近两年的录取信息认真填报,但又不要被各科信息搞得晕头转向,自己想好了就填上去,不要象到百货商店买东西一样,自己心中无目标,被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货物所误导。

原载:《梅州日报》2001年6月12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