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本书前面章节的研究表明,服务外包是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后起国家参与服务领域国际分工、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
2023-12-05
第十二章 物流外包
一、物流外包及其经济性
现代物流活动( Logistics )指的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从微观层面看,工业企业的物流是以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为始点,经过劳动加工,形成新的产品,然后供应给社会需要部门为止的全过程。因此,企业物流又可以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三种类型。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指出“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 ,提出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领域,强调高度重视物流管理。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革新,生产和销售领域内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仓储、配送、库存等物流环节上却拥有很大潜力,物流领域自然而然地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
物流外包是指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达到集中资源和精力于核心业务之上、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目的,把自己不擅长或没有比较优势的物流业务部分或全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运作。
物流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这种商业模式所推崇的理念是:首先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把企业内部的技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然后将剩余的其他企业活动外包给最好的专业企业。由此可知,物流外包与其他服务外包业务的动因是一致的。但是,与基于IT技术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不同,物流外包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供应链优化管理的共同产物。企业物流外包的战略目的就是以供应链为主线,跨越企业边界去优化资源配置,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物流外包的推动力来自竞争和供应链的发展,这是因为当前的市场竞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二、中国物流市场的运行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物流市场发展迅猛。在物流业务量高速增长的同时,物流需求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1.物流业务高速增长
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89.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9.5%,增幅比上年回落6.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79.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8%,仍然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进口物流总额7.86万亿元,同比增长8.2%,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7%。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和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分别增长17.6%、3.8%和14% (见表12-1 )。
表12-1 200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及其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8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
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4542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比2007年回落4.4个百分点。从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运输费用为28669亿元,同比增长13.2%,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6%;保管费用为18928亿元,同比增长21.8%,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4.7%;管理费用为6945亿元,同比增长14.3%,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2.7% (见图12-1 )。
同时,物流业对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自2003年以来,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至2007年已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7.6%,占GDP比例达6.9% (见表12-2 )。
据测算,1991年,单位GDP对物流需求的系数为1∶1.40,到2008年已经上升到1∶2.99,这意味着目前我国每单位GDP产出的获得需要2.99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比1991年提高了一倍多(见图12-2 )。 “八五”时期,单位GDP对物流需求的系数平均为1∶1.54, “九五”时期上升至平均为1∶1.58,“十五”时期达到1∶2.18, “十一五”前三年达到1∶2.95。这种变动趋势反映出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揭示了流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的内在规律。
图12-1 200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8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
表12-2 2003~2007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 《中国物流年鉴2008》 。
图12-2 1991~2008年中国GDP物流需求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有关数据整理获得。
2.运输、仓储和配送是最基本的物流需求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企业物流费用支出比上年增长26.5%,增幅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1]其中,运输费用增长29.6%、仓储费用增长32.3%、流通加工费用增长18.6%、物流管理费用增长36.8%、利息费用增长26.5%、保险费用增长18.2%。在物流费用构成中,运输费用所占比例最高,为68.9%,高出上年6个百分点,保管费用占13.6%,管理费用占17.5%。
另一项调查也表明,仓储、运输与配送一直是工业企业的基本物流需求,而且提出这些需求的企业逐年增加。[2]特别是市内配送,有这种物流需求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4%升至2005年的68% (见表12-3 )。此外,对物流系统设计与咨询等增值服务有需求的企业越来越多。以物流系统设计为例,2000年只有12%的企业需要这种服务,到2005年该比例已增至40%。需求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工业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正在跃上新台阶。
表12-3 企业物流需求频次分布( %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仓储协会有关数据整理获得。
物流需求的迅猛增长导致物流企业业务量和营业收入大幅上升。2007年,全国被调查物流企业物流业务量增加明显。其中,货运量增长26.3%,装卸搬运量增长43.9%,配送量增长42.2%,吞吐量增长31.4%。与此同时,物流业务收入增长24.3%。其中,运输收入增长12%,包装收入增长5.2%,配送、代理、信息及相关业务等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1%、29.8%和40.8%。从企业类型看,综合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24.7%,运输型物流企业增长25.8%,仓储型物流企业增长14.7%,快递型物流企业增长17.9%。
3.全社会经济运行的物流效率不断提高
企业物流运行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物流效率的提高。近些年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呈不断下降之势(见表12-4 )。2004年为18.8%,比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05年为18.5 %,2006年为18.3%,2007年为18.4%,2008年则降至18.1%。这意味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物流效率提高在2008年产生了300亿元的经济效益。
表12-4 1998~2007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 % )
资料来源: 《中国物流年鉴2008》 。
近年来,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而GDP增长又快于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增长。2001~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3.1%,社会物流总费用年均增长13.9%,而同期GDP增长14.9%。社会物流运行的费用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社会物流总额比重)持续下降。到2008年,已降至6.1%,比2000年降低5.2个百分点(见图12-3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的物流效率正在趋于提高。
然而,相对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仍然明显偏高,尽管近些年来一直呈下降态势,但速度较为缓慢。如表12-4所示,推动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保管与管理效率的提升,但运输成本依然较高。以2006年为例,我国分别比日本、美国、欧盟高出7、10和11个百分点(见图12-4 )。应当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在客观上也能带来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的下降。但是,我国物流领域资源消耗惊人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据调查,大约50%的工业企业在自理物流作业时,汽车返程空驶率在30%~ 50%,近30%的企业库房闲置率在30%以上。[3]因此,在我国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的空间都还非常大。
图12-3 2001~200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有关数据整理获得。
图12-4 部分国家2006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 % )
资料来源:毕马威: 《2008年中国物流行业报告》 。
三、物流外包发展的主要态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竞争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迫使中国企业不断对自身业务结构和资源配置做出优化调整。在这种大趋势下,企业对物流的认识普遍得到提高,开始把寻求成本优势和差别化优势的视角转向物流领域,对物流各项功能活动的管理也在由过去的分散管理向系统化、集成化管理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部分甚至全部的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以此实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组织和控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一)物流外包全面发展
1.物流外包市场快速增长
受产业竞争加剧和物流服务能力提高的影响,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而言,物流观念正在由“小而全、大而全”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转变。2000~2007年,我国物流外包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目前,超过90%的外资企业有外包需求。预计2008~2010年我国物流外包市场的增速将为25%~30%。[4]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目前企业销售物流外包以5%~10%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以运输业务为例,2005年在被调查工商企业完成的30054万吨货运量中,货主企业自我完成的只有9900万吨,占总量的32.9%;委托第三方完成的达20154万吨,占67.1%,运输业务外包比例比2004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见图12-5 )。
图12-5 2004~2005年企业运输业务外包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6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 。
2.各行业外包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由于产品结构的差异,工业行业的物流外包需求各不相同。其中,运输业务外包比例最大的四个行业分别是水泥、煤炭、烟草和钢铁,其货物运输外包比例分别为89.6%、83.5%、81.3%和73.1%,均明显高于同期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见图12-6 )。
(二)物流外包重心呈现从低端向高端提升之势
从物流外包的服务结构看,外包重心正在由简单的运输、仓储业务环节向增值服务和一体化物流模式延伸,呈现物流业不断向制造业渗透、与之互动发展的趋势。工业企业对物流咨询与管理、物流系统再设计等高端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见图12-7 ),致使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采用业务创新和增值服务作为竞争手段,带动钢铁、粮食、煤炭、石化、汽车、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以及重点生产制造行业物流运作模式的转型加速。从具体品种来看,食品物流、药品物流、冷链物流、危险化学品物流等发展明显加快。
图12-6 2005年企业运输业务外包比重最高的前四大工业行业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6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 。
图12-7 工业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中国物流市场第六次调查报告》( 2005年)。
从企业对专业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满意度状况看,抱怨“作业成本高” 、“作业速度慢”的企业比例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但抱怨“服务内容不全” 、“信息不及时不准确” 、 “不能满足需求波动” 、 “不能提供供应链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这种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企业对物流外包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见表12-5 )。
表12-5 工业企业对物流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仓储协会有关数据整理获得。
(三)跨国公司在华物流外包引致多重影响
跨国公司着眼于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对全球客户需求做出灵敏反应,力求使全球供应链的总成本降至最低,因而必须拥有完善的生产系统、采购系统和物流系统。从实际情况看,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物流需求,而且大部分属于高端的物流服务,与中国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标准、服务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别。
1.在华跨国公司物流外包的比例较高
由于现代化、综合化的物流体系在中国还未形成,一些跨国公司对部分物流业务不得不采取自营的方式。例如麦当劳,面对把面包、肉类和相关食物运输到中国各地连锁店的繁重任务,面对中国缺乏铁路和公路的冷藏运输能力,就着手建立起自己的运输企业,以确保稳定的产品供应。再如,可口可乐也组建了自己的车队,用于灌装厂方圆50公里内的货物运输,而对更远距离的运输,则通过外包车队完成。
更多的跨国公司则是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据国际商报调查,绝大部分外资企业物流业务都有外包,比例高达90%左右,只有不到10%的企业没有物流外包。目前,跨国公司物流外包业务最多的是仓储保管,比例达到70.6%;其次是中转运输、市内配送以及代为报关,比例均超过47%;再次是物流信息管理,比例约占32%;最后依次是物流系统设计、原料质检、代结贷款、包装加工和条码采集,比例约占10%左右。[5]
从外资企业对物流外包合作对象的选择上看,70%的外资企业拥有两个以上的合作伙伴。从物流接包企业的类型看,外资企业被选频次最高,达到62%;其次是民营企业,在40%左右;最后是国有企业,仅为27%。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外资企业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满意度评价是“一般” ,比例高达80%左右,表示满意和不满意的企业数量很少,而且基本上相互抵消。从期望改进的角度看,80%的企业希望物流合作伙伴提高信息传递效率,51%的企业要求降低运作成本,45%的企业提出物流服务商要进一步提高流动能力和作业速度。而从外资企业对中国物流环境的评价看,第一是物流服务理念差,高达78%;第二是信息系统不畅,也达到70%;第三是物流人才缺乏,为59%;第四是基础设施落后和地方保护严重,分别为49%和32%;第五是运输环节过多,为16%。
从外资企业的物流需求看,需求强度最高的首先是物流过程管理,有此需求的企业高达79%;其次是物流信息管理,频次达到61%;再次是物流系统设计、市内配送和代为报关,频次都超过了40%;最后是条码采集、仓储保管、中转运输和包装加工,频次超过20%。此外,选择原料质检和代结货款的企业,只有10%和5%左右。
如果将外资企业物流外包的现状与期望加以比较的话,可以看出,理想与现实差距最大的是物流过程管理,其次是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信息管理,包装加工和条码采集这些增值服务领域也存在正差额。对仓储保管和中转运输这两项服务,外资企业的需求已经饱和,负差额较大,市内配送、代结贷款、代为报关、原料质检等几项服务的负差额处于比较正常的范围内。因此,可以判断,外资企业外包的物流业务基本还属于比较简单的仓储、运输功能,一些高端服务需求还难以得到满足。
2.外资企业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物流市场的竞争
表12-6 进入我国的跨国物流公司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www.chuimin.cn)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已经在物流服务的供应和需求端引发了较为明显的市场竞争。这首先体现为,随跨国公司而来的一批外资物流企业,凭借先进的运营理念和兼具标准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模式,已经占据了中国的高端物流市场(见表12-6 )。像马士基物流,其业务范围已覆盖中国几乎所有的重点货物流通区域。其次,这种竞争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企业以及物流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物流企业之间的较量更多地表现为物流基本服务能力、增值服务能力和物流价格等方面的综合竞争。然而,更有意义的是,跨国公司在物流运作方面的技术外溢效应,正在有力地推动中国企业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通过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整合企业资源,再造物流流程,实现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四)物流运行方式的转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
1.物流外包促进了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的速度逐渐加快,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物流运行的角度看,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促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1998年以来,由于企业在物流技术上的改进和在物流运行方式上的转型,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呈稳定上升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已经由1998年的1.41次上升到2.63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86.5% (见图12-8 )。
图12-8 1998~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次)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有关数据整理获得。
表12-7 我国工业企业原材料库存周转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仓储协会有关数据整理获得。
而典型调查显示,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库存周期控制在1个月以内,所占比例在81%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10百分点(见表12-7 );库存时间在1~3个月的企业所占比例则由2000年的25%下降到11%。这一趋势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时间较短且比较稳定,企业原材料库存的周转速度总体上正在缩短。
从产成品库存看,2005年有35%的企业库存时间在10天之内,这一比例比2000年的14%提高了21个百分点(见图12-9 );库存时间在10天至1个月的企业比例由2000年的76%下降到50%。此外,还有15%的企业库存时间在1~3个月。这也表明,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时间缩短的趋势较原材料库存更为明显。
图12-9 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周转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仓储协会有关数据整理获得。
2.物流外包使企业物流成本不断下降
随着物流外包的发展,企业物流成本水平普遍有所降低。据调查,2005年,我国原材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2%以下的企业达到45%,比2003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采购成本2%~5%的企业由2003年的50%减少到25%;占采购成本10%以上的企业由2003年的5%、2004年的8%降至0。从产成品物流看,物流费用占销售额5%以下的企业由2003年的33%上升到2005年的50%;占销售额5%~10%的企业由2003年的56%减少到25% (见表12-8 )。这说明,我国多数企业通过提高物流运作水平,使物流成本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仍有30%的企业原材料物流成本在5%~10%,19%的企业产成品物流成本在10%~15%。
表12-8 我国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状况( %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仓储协会有关数据整理获得。
四、我国物流外包发展的制约因素
物流活动仅是企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子系统。物流方式及其决定的物流效率也并非只与物流活动本身的投入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组织管理有关,更在深层次上取决于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总体判断,进一步推动我国物流外包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外部物流服务相对短缺
在产业规制上,受体制和机制约束,物流领域中内部分割、垄断、封锁的现象依然突出,物流尚未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秩序。现行政策法规在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对专业化物流企业形成了明显的限制。从竞争主体看,尽管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但企业规模和实力有限,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较低,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领域,而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是在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端产品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难以提供规范化的服务。由于创新能力匮乏,物流企业只能一味地使用价格竞争甚至不正当竞争手段,不仅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客户需要,而且进一步物流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抬高了企业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和运作风险。
2.企业生产方式落后,物流外包需求受到抑制
目前,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乃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升级和产品开发的速度较为缓慢。企业价值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从物流、金融、销售、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占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比重来看,我国只有12.0%,远低于美国的32.6%、德国的28.4%和日本的26.6%。据调查,2005年内资制造业重点企业平均自有仓储面积8.2万平方米、货运车辆66辆、装卸设备38台,分别是外资企业的3.4倍、3.7倍和1.5倍。[6]企业最多是在自己的储运能力无法满足需要时再使用外包。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由于劳动用工体制僵化,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还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也抑制了外包服务需求。目前,在社会总产品中,工业生产资料产品占75%,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85%以上。而在这些产品的市场流通中,工业企业自采自销比重高达70%。这个深不见底的巨大黑洞正是中国物流业发展落后、物流效率低下、粗放扩张、流程恶化的要害所在,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7]
3.企业运作流程需要重新梳理和优化
在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中,物流组织体制设置不合理、不科学。例如,计划、采购、供应、存储、运输等物流活动分属于各职能部门,决策层与管理层和作业层之间纵向脱节,导致企业的采购、供货、质量、生产波动、物资消耗以及库存结构等基础物流数据及信息无法获得有效的整理和积累;库存管理控制也达不到最佳状态,不能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生产波动来柔性控制库存。在成本控制上,无法对物流费用进行分析与管理,难以采取总成本控制,分部门核算时物流成本模糊,各种物资、人员、设备设施和时间效率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从外部流程看,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配件供应商、产品经销商及物流供应商之间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易买卖关系,对“价格”等短期利益注重较多,而对服务质量的一致性、业务合作的长期性等考虑不够,损害合作伙伴利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并且双方业务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沟通十分有限。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一方面供应商数量急剧增长,但另一方面原材料质量和供货期却无法按时保证,这不仅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管理成本增加,而且也导致企业对客户订单反应周期的延长和抗市场风险能力的弱化。
4.物流人才严重短缺
现代物流是一项高度系统化、专业化的工程,需要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例如,在现代工业企业中,物流操作人员不仅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而且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生产工艺设备和需求的知识与信息,掌握企业前向的制造供应链流程、后向的销售供应链流程;物流管理人员不仅是运输和仓储专家,还必须熟悉软件程序及信息技术系统乃至电子商务技术。目前,中国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还比较低,很多人的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跟不上现代物流活动的发展需求。调查显示,国内物流从业人员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0%左右,高中及中专职校两者则占50%,并且受过系统物流教育培训的人员则寥寥无几。目前,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40万人,而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在5000人左右,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看,物流教育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实际需要也还存在较大差距。寻找合格的物流人才不仅对国内企业,而且对在华的跨国公司,都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五、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提高企业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条件。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部门和微观运行的企业,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动物流外包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举措: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第一,清理完善现有物流业政策,加快形成符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WTO规则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实施统一的总体规划,引导地区、部门和行业物流规划的合理布局。疏通多元化投资渠道,吸收国内外资本进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构建现代化的航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开放式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各类面向全国和经济区域的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
第二,加快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公正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建立诚信社会,降低交易风险,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鼓励行业协会规范物流业市场行为,制定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第三,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化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订的标准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第四,鼓励物流企业走整合、兼并的道路,培养一大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物流企业。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从知识技能积累、技术体系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培育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2.鼓励引导企业外包物流业务
首先,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引导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物流环节剥离,协助企业妥善处理配套难点问题,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专业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鼓励相关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流公司,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其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分工优势。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其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计税基数。新办从事物流技术和咨询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在技术改造中使用国产设备时,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对重点物流企业给予财政、信贷等融资方面的扶持和优惠,优先安排用地、用水、用电。
3.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第一,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实行信息共享。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 ,也是扩大物流外包的技术保障。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引入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企业准确、迅速地完成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还能控制潜在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用物流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积极支持软件企业开展面向现代物流业的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围绕相关物流单元特别是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物流各环节管理的专业化等方面的需要,把面向现代物流业的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作为软件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满足物流业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多层次需要,开发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软件。
第三,对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引导和鼓励企业根据自身资源与竞争优势选择供应链定位,或者以自身为龙头,建立供应链,或者进入其他企业主导的供应链。由生产商、第三方物流商、渠道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要努力做到整体化、系统化、物流一体化运作,力求整个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意识。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同时,还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做好物流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以加强物流成本核算。
4.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首先,采取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按照市场需求开设现代物流专业和课程;另一方面要引导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资质证书教育,特别是逐步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其次,拓宽物流人才培养渠道。推动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用智力投资方式帮助解决物流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再次,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物流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通过举办国际及国内高层次物流论坛等形式,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与合作,为物流人才的生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实施人才的柔性开放战略,采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式,加大力度引进熟悉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加快物流知识、技术、信息的扩散与转移。
专栏12-1
青岛啤酒集团的物流变革之路
对于啤酒业特别是中国啤酒企业来说,供应链及物流管理从来都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一方面,啤酒消费既有日用消费品的稳定性特征又面临各种原因所致的巨大波动。对于生产及销售计划者来说,要么在波动的市场中总是能让消费者喝到新鲜的啤酒,要么永远在缺货断档及库存积压之间来回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啤酒是分量重、单品价值低、海量分销的产品,把数以万吨计的啤酒准确、及时地送到分散在所有偏僻农村或是繁华都市的消费终端,还要把啤酒瓶再收回来,物流服务水平的控制对于确保市场份额极其关键,同时庞大的物流费用对于利润也至关重要。
1.百年老店成为物流先锋。实际上,比之整个啤酒行业,青岛啤酒(以下简称青啤)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更具挑战性。因为青啤在产品定位上高中低档覆盖很宽,同时在分销地域上覆盖很广,因而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难度远远高于喜力等仅仅定位于高档市场的国际品牌,更高于仅仅专注于一个城市范围的地区性啤酒企业,物流问题也更加突出。在一系列的收购、兼并和重组之后,2001年,青啤开始了持续的物流改革之路, “物流推进计划项目”正式启动,而共和快捷也借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以第四方物流( 4PL )身份出现的供应链管理公司。
2.物流外包之道。青啤的物流改革是在非常明确的物流战略下进行的,双方联合项目小组为此进行了大量调研分析工作,也邀请了物流行业各方面人士的参与。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就是此物流战略中的一个实施步骤,主要目的是以外包的方式解决仓储运输运作专业化的问题。此外,持续的组织改革也是青啤物流改革的另一条主线。
共和快捷建议青啤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取采用全国性公开物流招标的形式。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国内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一系列特点,共和快捷没有一开始就向物流企业发出正式招标书,而是先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向相关企业发出招标意向书,然后根据物流企业对于该意向书的回复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初选中标者发出正式招标书。在标书评估阶段,共和快捷的专家团队还对部分投标者进行了实地考察。
2002年4月15日,青啤和招商局物流正式签署协议,合资组建青岛啤酒招商局物流有限公司。与招商局物流的合作,代表青啤的一个战略性选择。也就是说,青啤将不会以自身庞大的物流费用为基础进入物流行业,物流改革是让青啤在啤酒行业更具有竞争力,而不是获取物流行业的利润。因而,对于青啤的物流部门而言,将更多地关注物流水平、物流信息及物流成本的管理,而具体的仓储运输运作则由招商局物流等物流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来实现。同时,这样的合作也意味着青啤是以与物流公司合作的方式,而不是以自己投资车辆仓库的方式来应对不断扩大的物流服务需求。
3.继续在物流改革中探索前行。在传统的分销管理体制中,分公司是一级完整的法人机构,人、财、物管理俱全,这样的模式必然构成库存分段控制、各自优化的局面,也必然导致物流分散管理、分散运作的局面。而这样的管理模式,恰恰是从根本上提升库存管理及物流运作水平,建立专业化物流管理体系的重要障碍。
究竟是把物流作为销售完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是把物流作为支持啤酒运营全过程的计划、分拨、配送、提供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物流服务水平管理等综合服务的平台,这是解决物流问题的核心。
青啤持续的物流改革,实际上就是朝着一体化物流管理平台的方向在逐步迈进。这一物流平台最终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个将分公司、总部销售、生产、计划等各个环节物流职能集中在一起的,对青啤总体物流服务水平及物流总成本负责的物流部门,这个部门对内提供全过程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对外提供同一水平的物流服务,同时成为青啤管理物流服务商的唯一接口。第二,建立一个支持上述物流部门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信息平台。第三,建立一个支持上述物流部门一体化服务的统一的物流网络。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clb.org.cn/qiyefangtan/2007-04-09/10590.html网页的相关内容改写。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8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2009年3月6日发布。
[2]中国仓储协会: 《中国物流市场调查报告》( 1999~2005年)。
[3]国际商报: 《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 ,2006年。
[4]宋则: 《成本高昂、降低物流成本需要综合治理》 , 《经济日报》 ,2005年10月25日。
[5]陆江: 《现代物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 《人民日报》 ,2007年5月9日。
[6]丁俊发: 《 “十一五”开局之年物流业发展成效显著》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
[7]吕政、刘勇、王钦等: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 , 《中国工业经济》 ,2006年第8期。
[8]刘勇: 《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 《学习与探索》 ,2007年第6期。
[9]毕马威: 《2008年中国物流行业报告》 ,2008年7月。
【注释】
[1]根据《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07年全国重点工业、批发零售业的企业物流状况和物流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其中:工业企业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机械、水泥等9个工业大类行业,按每个省市、每个行业选择2~3个企业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1259家重点企业的资料,有效报表1045家,其中:工业、批发零售业企业物流状况表607家,占58.1%,物流企业报表438份,占41.9%。
[2]1999~2005年,中国仓储协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中国五金交电化工商业协会、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调味品协会、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中国酒类商业协会等机构,针对其主要会员单位、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主要订户、中国物流产品网注册会员单位的38000多家物流、制造和商贸企业,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调查。
[3]中国仓储协会: 《中国物流市场第六次调查报告》( 2005年)。
[4]数据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网。
[5]国际商报: 《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 ,2006年。
[6]丁俊发: 《 “十一五”开局之年物流业发展成效显著》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
[7]宋则: 《成本高昂、降低物流成本需要综合治理》 , 《经济日报》 ,2005年10月25日。
有关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的文章
第十六章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本书前面章节的研究表明,服务外包是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后起国家参与服务领域国际分工、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
2023-12-05
第三章外包的条件与决策模型随着全球外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业务分解,并将非核心业务转包给专业公司,以降低运营成本,集中培育核心能力。这些风险既有可能存在于企业内部,如外包过程中企业自身管理与创新能力弱化、组织整合失控、决策失误、产品价值链断裂等;也有来自外部的风险,包括接包方的技术模仿与超越、外包项目管理成本、信息隐藏、道德风险等。......
2023-12-05
第二章外包的动因及其影响: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参与外包的企业不断增多,这一新兴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国内外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外包的动因、决策条件及其影响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企业开展外包以及各国政府制定外包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章着重回顾外包发展动因及其影响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有关外包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其中,降低交易成本是企业外包的关键动因。......
2023-12-05
第九章以色列外包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作为世界软件外包中心“3I” 之一,以色列在服务外包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色列外包发展的经验对我国产业升级与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地区分布来看,以色列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特拉维夫、海法、耶路撒冷等中部发达地区,这一地区是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中心。......
2023-12-05
第六章服务外包、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基于全球化的视角五百多年前,当哥伦布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后,他验证了“地球是圆的”的科学命题。服务外包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服务领域要素配置的方式,而且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跃迁以及国际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务外包已成为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趋势。......
2023-12-05
第十五章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竞争力与发展条件分析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目前,国内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新药开发已成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又一亮点。表15-12009年度中国十大服务外包领军企业注:排名按首字拼音顺序。......
2023-12-05
第一章物流概论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重点理解、掌握物流的概念、定义、基本要点和本质特征;理解现代物流的系统观念。商品,它和物流学中“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因此,物流学中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但以上这些只能说明这一时期萌生了物流意识,对物流的概念和定义的认识仅属于初期阶段。......
2023-12-05
第十二章物流仓库选址与布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重点了解和掌握仓库选址策略与方法;仓库布点定位的决策。第一节仓库选址战略与方法仓库选址决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思考。2.市场区域仓库战略。进一步假设,现今的物流系统使用5个仓库的网络,在最低总成本下达到这些目标。表12-3表12-4是第二次迭代后仓库到各点的距离。......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