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全球化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全球化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摘要】:第一章导论一、引言:研究背景及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共同推动下,服务外包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本研究以全球化为视角,分析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动因、趋势及其影响,探讨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这在现阶段既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导 论

一、引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共同推动下,服务外包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有别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对多元化战略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外包” ( Outsourcing )的方式,交由其他专业公司处理,其实质在于截取价值链中的高利润环节,缩小经营范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企业的强势领域,以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降低运营成本。近年来,外包开始由传统的服装、体育用品、建筑等行业逐步向软件银行电信、物流、设计、咨询、售后服务等服务业扩展,使全球生产组织方式和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动了服务业的全球化发展。目前,服务外包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球外包市场将达到20万亿美元的规模。正如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 “再过10~15年,组织可能将所有属于‘支持性’的工作和不能在事业上有助于雇员提升到高级管理职位的所有工作外包出去,只留下创造收入的业务。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稳定增长,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制造业领域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出口规模的扩大无疑成为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经济发展中备受瞩目的亮点。然而,随着劳动力、土地、能源价格上涨,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以及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的条件下,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转变利用外资和外贸增长方式,成为我国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体来看,中国的服务外包虽然起步较晚,特别是在高附加值的IT领域,外包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文化兼容性英语口语和书写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国服务外包的综合成本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服务外包很有发展潜力。从长远来看,发展服务外包不仅有助于充分利用我国现有制造和服务能力,培育有实力的外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环节,而且服务外包还将成为我国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改善外资与外贸结构、吸纳就业、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转型升级、拓展与全球经济接点的全新方式和重要手段。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新标志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服务外包这一新兴的经济现象受到了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全球化为视角,分析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动因、趋势及其影响,探讨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这在现阶段既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二、外包的内涵、类型与特征

外包( Outsourcing )一词在英文文献中的使用最早出现在1982年( 《韦氏大词典》 ,1993年第10版)。1990年,Hamel和Prahalad在一篇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论文中,将外包作为企业的一种商业活动正式提出。目前,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外包定义,关于外包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从企业具体业务环节的组织形式来看,认为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职能交由外界专门从事该项业务的公司完成(Hamel和Prahalad,1990;Altinkemer,1994 )。Gartner也对外包给出了类似定义:外包是以年为单位的企业之间的契约,它详细规定一个企业将会为另一个企业提供持续长期的专业服务。外包契约常常持续2~5年时间,常常包括管理方面的服务、交易流程或者商务管理部分,也包括诸如产品支持、咨询、开发和集成或者教育培训。②从企业战略安排的角度出发,认为外包是当今企业的新型战略决策和管理模式,即将传统的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环节由外部资源完成( Quinn和Hilmer,1994;Finlay和King,1999 )。③认为外包是与纵向一体化相反的行为( Brickley、Smith和Zimmerman,2001 )。④其他一些比较宽泛的定义,如Feenstra ( 1998 )将外包定义为美国跨国公司的进口加上美国企业进口的用于生产的最终产品以及在其品牌下出售的产品。Heshmati ( 2003 )认为外包既没有通用的定义也缺乏明确的度量手段,是指企业不同类型的且与企业和非传统岗位雇用工人之间存在的转包合同关系相关的行为。

另有学者对与外包有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明确区分。奥尔森(Olsen,2006 )在提交OECD的研究报告中对内包(Insourcing )、外包(Outsourcing )和离岸( Offshoring )三个概念做出了清晰的界定。他认为离岸经常与外包相联系,反之则并非如此。外包强调的是把某些工作或生产过程转给公司外部的供应者,并不考虑这些供应者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离岸则更注重把工作或生产过程转给国外的供应者,不关心供应者来自公司外部还是公司内部的附属机构(见图1-1 )。随着外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增强,外包引发的工作岗位流失在发包国日益成为敏感的话题,同时,外包业务流程分解的地域范围更趋全球化,因而,目前国际上开始用“全球分包” ( global sourcing )这一较为中性化的概念取代外包和离岸外包。

图1-1 外包相关概念的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Olsen,K. ( 2006 ),p.7整理。

图1-2 外包的类型与层级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根据外包业务的技术特征及其在企业价值链构成中的地位,埃森哲( Accenture )将外包分为基础技术外包、商业应用程序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与业务改造外包。从图1-2可以看出,基础技术外包是外包的初级形式,具有较大的需求规模,信息技术外包( ITO )即属于种类外包。随着企业对其核心业务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外包方式不断升级,业务流程外包( BPO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通过参与外包,接包企业的技术、专业化水平及其他能力不断提高,发包企业倾向于与接包方建立更广泛、更高层面的合作关系,后者开始参与对发包方业绩提高具有关键作用的业务转型与改造,并通过这种转型外包( transformation outsourcing ),提升双方合作的战略意义(林德,2006 )。

从其组织方式、技术平台以及雇佣人员的结构来看,外包特别是服务外包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运营绩效,而且具有产品无形化、生产与服务同步化、环境友好、资源复用性高等特点。服务外包的这些特征很好地契合了世界范围内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的方向,同时也符合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见图1-3 )。

图1-3 服务外包的基本特性:技术基础与资源条件

资料来源:大连软件园调研资料。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把外包定义为:企业以合约的方式,整合利用其外部相对于企业本身更有利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能力、增强环境应变能力的新型商业模式。这一定义为广义上的外包,包括制造业和服务领域的企业各个环节、各种类型的外包活动。为了便于对有关外包的研究进展进行更全面的梳理,并使本研究更为深入,本书在理论分析部分的章节采用了广义的外包概念,而其他章节则侧重于研究服务外包,即企业将IT系统开发架构、应用管理以及业务流程优化等自身业务需求通过外包由第三方(即服务外包提供商)来完成,以专注企业核心业务,更好实现企业经营标的经济活动。[2]

三、全球化:服务外包发展的引擎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外包列为铲平这个世界的十大“推土机”中强有力的一台。然而,全球化与外包的关系似乎更为复杂。一方面,外包是全球化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贸易、投资、消费等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各国服务领域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全球化的触角由制造业向服务领域快速渗透,服务业生产要素的跨国界配置促使服务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在这一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纳入了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逐渐模糊。企业面对的市场规模急剧扩大,在全球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可能。同时,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培育核心业务,而对待非核心业务,则倾向于外包给国外的专业公司或与供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外包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当今的“全球化”并不彻底,而是仍处在逐步深化演进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相对于商品和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力在各国之间流动仍存在很多限制和障碍,导致各国之间的工资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资源配置全球化不彻底的条件下,不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势必会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形成以劳动报酬差别为导向的“成本洼地” ,企业也必然会将非核心的业务大量向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由此可见,全球化与服务外包实际上互为因果、相互促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动服务外包发展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和组织因素,包括:

(一)技术创新加快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投资涌向了信息、通信等高技术行业及相关服务业,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沟通和协作的渠道更加快捷顺畅。同时,风靡全世界的网络经济致使光纤通信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并最终导致数字经济泡沫破裂。这虽然一度对网络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也使光纤电缆的使用成本大幅度下降,进而降低了国际金融与贸易电子化、网络化的成本。在这种条件下,任何能被数字化的业务环节外包给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效率供应商的可行性明显增大。可以说,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为外包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交易平台。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的调查显示,通过互联网,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可降低70%~90%,信息传输成本可降低60%~80%。

二是医药、机械汽车等一些传统制造行业的知识构成不断扩展,导致行业技术的碎片化趋势增强,生产组织方式的模块化程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行业主导企业通过业务拆解,把非核心环节外包的方式,不断优化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从而有效率地控制战略资源。

此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交通运输更为便利,其成本逐步降低,而且传统意义上非贸易品的可贸易程度显著提高。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原本无法进行国际交易的服务或商品开始以电子化的方式进行传输,并且在传输过程中品质不会降低,这样一来,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范围,提升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可贸易的服务和商品的大量涌现扩大了离岸外包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外包的业务种类。

(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

国际产业转移是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工业化之后,纷纷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诸如东南亚、拉美等劳动力资源充足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掀起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以实现其主导产业更替和产业再升级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不仅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外包,而且将新兴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低附加值的业务环节外包给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外包也逐步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外包既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方式,又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助推力,外包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三)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与演化

传统的企业组织与管理结构是“金字塔式”的,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在应对全球化时代迅速变化的企业生存环境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而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应用,无疑极大改善了企业面临的组织管理环境,解决企业组织变革的一些技术难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组织结构的垂直层级逐步减少,扁平化的趋势增强。外包为企业压缩非核心企业及其相应的组织管理职能提供了可行的选择,有利于企业资源的集中使用,提高企业内部各组织单元的专业化程度。此外,产品设计组织设计的模块化消除了外包发展的技术障碍,模块化不仅使外包的产品组件更易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实现了外包企业双方知识和管理资源的有效共享,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业务外包规模的扩大。

(四)跨国公司经营理念与竞争策略的转变

跨国公司是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载体。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50%的国际贸易、90%以上的国际直接投资、80%以上的技术创新活动和70%的国际技术转让,拥有庞大经济实力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外包市场中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为适应企业外部环境迅速变化的要求,跨国公司对其经营理念和竞争战略进行了调整,为大规模开展外包提供了组织支持。首先,由单纯的产品竞争转为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表现为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由“纵向一体化”转向更加注重“横向一体化” 。传统的跨国公司强调控制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部业务环节,经营所有业务,注重产品在市场上的直接竞争,而今跨国公司则更注重对核心业务环节和核心资源的控制,采取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跨国公司进行的大规模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营销正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其次,竞争策略的主旨由零和博弈、负和博弈转变为谋求正和博弈,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由对抗性竞争转向多形式、多层面的合作共赢。这不仅涉及跨国公司与其竞争对手之间关系的转变,而且跨国公司加强了与供应商、用户乃至竞争对手的合作,在资源、价格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分享行业利润,而外包则是实现这种新兴合作竞争关系的重要手段。再次,由资源竞争转向核心能力的竞争。这一转变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由业务多元化转向归核化( refocusing )。全球化时代,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并不只是企业占据的资源总量,而是更依赖于企业所独具的核心竞争能力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将企业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环节,而把一般性的、与核心能力关系弱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在该业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专栏1-1(www.chuimin.cn)

众包:一种新的理念和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创新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外包模式逐步升级完善的同时,另一条获得更廉价人力、更有价值的途径——众包( Crowdsourcing )正在形成。

1.众包是什么?在美国《连线》( Wired )杂志2006年6月刊上,该杂志的记者Jeff Howe首次提出了众包的概念。Howe在维基百科上为众包下了一个定义: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从这一定义来看,似乎把外包发挥到极致就成了众包,但二者之间却是有本质的不同。外包中发包商与承包商有明确的合约关系,而众包则吸引更广泛的外部人员参与企业的创新过程,其核心是与用户共创价值。此外,二者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外包强调的是高度专业化,而众包则反其道而行之,企业对跨专业甚至是非专业的普通网民开放其创新业务,从而调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个人电脑的闲置计算能力,形成开放式的人力资源网络以集合更多的创新资源。

2.为什么需要众包?伴随着网络大潮成长起来的公司,从一开始就在战略设计上融入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思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也开始被网络的群体力量所吸引,关键的原因是,众包能帮企业节约大把大把的金钱。以往架设在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之间的成本樊篱也由此被打破,市场的大门在一瞬间为爱好者、兼职者和发烧友打开,精明的公司纷纷找到在这些人群中发现人才的捷径。虽说这些人力并不完全是免费的,但比起传统的雇员,成本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亚马逊、OhMyNews、标致汽车、宝马汽车、乐高、Marketocracy、宜家、阿迪达斯、欧莱雅、不列颠泰特美术馆等不同领域的企业和机构都成为众包理念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3.众包的影响是什么?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外行成为高手,通过在网上广招贤士的做法与传统雇用研发人员的做法相比,效率要高出30%,而且这种“交叉授粉”极大地开拓了创新思路,催生出市场亲和度更高的产品,并为企业缔造了庞大的外围研发网络。然而,越来越多的业余“解决者”参与到企业的创新过程对于专业公司和行业专家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专业公司和专家在竞争压力下势必要调整自己的创新模式,同时,企业在管理众包和支付相关费用方面也会存在一些风险。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hudong.com/wiki网页的相关内容改写。

四、分析框架与主要内容

本书分为五部分,共十六章。本书的技术路线和分析框架见图1-4。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导论。这一章为本书的研究背景与基本思路,给出外包的定义,分析服务外包的类型、特征及发展背景,提出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章重点回顾外包的动因及影响的相关文献,对有关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第三章从广义的外包概念和微观视角出发,分析企业开展外包的条件及其面临的风险和制约因素,并以核心能力、资产专用性、产品(业务)复杂性三个因素为变量,建立企业外包决策的三维集成模型。第四章是一个全球价值链层面的研究,也是本书理论创新的重要部分。作者以医药行业为例,尝试对全球化条件下产业价值链分解不断深化的现象进行理论解析,提出了“价值链深度分解”的新概念,并构建基于价值链深度分解的企业外包网络,指出对外包网络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成为大型跨国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4 本书的技术路线与分析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第三部分为全球趋势与国际比较,包括第五章到第九章。第五章从市场容量、行业结构、地区分布、业务类型等方面,分析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特征,对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行评估。第六章以全球化为视角,探讨服务外包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分析服务外包对全球经济增长、国际分工方式与竞争格局的影响。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选取印度( India )、爱尔兰( Ireland )、以色列( Israel ),即所谓的“3I”国家做国际比较。这三个国家在承接服务外包方面各有特色,本书用三章的篇幅对其发展服务外包的经验和启示进行归纳总结。

第四部分为中国情况分析,这一部分以实证研究为主,包括第十章到第十五章。其中,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选取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物流等服务外包的主要领域,侧重于中国相关行业的情况,进行典型行业分析。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是本书实证分析的特色,这两章分别以东部沿海地区的大连市和西部地区的成都市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的进展以及服务外包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开放程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但产业升级压力不断增大的东部地区来说,服务外包能否成为地方经济转型的契机?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外包能否为其缩短地区差距培育后发优势和储备人才?这些都是这两章要回答的问题。第十五章主要分析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我国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指出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和差距。

第五部分的政策研究放在第十六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意义,指出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目标和重点领域。对现行外包的政策法规进行评述,提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选择以及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朱晓明等编著: 《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美]简·林德: 《转型外包》 ,华夏出版社,2006年。

[3]江小涓主编: 《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 ,人民出版社,2008年。

[4]郑雄伟(执笔): 《2008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 ,亚太总裁协会、国际外包中心联合发布。

[5]Altinkemer,K.,A.Chaturvedi & R.Gulati ( 1994 ) : “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Issue and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o.4,225-268.

[6]Brickley,J.,C.Smith and J.Zimmerman( 2001 ):Manage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sec. Ed.,Boston et al. Mcgraw-Hill,Irvin.

[7]Feenstra,Robert C. (1998 ) : “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2(4 ) . Autumn,31-50.

[8]Finlay,Paul N. and Ruth M.King (1999 ) : “Itsourcing:a Research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No.1/2,109-128.

[9]Hame,G.,and C.K. Prahalad (1990 ) :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68(3 ) ,May-June,79-93.

[10] Almas Heshmati (2003 ) :“ Productivity Growth, Efficiency and Outsourcing i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17(1 ) ,Feb,79-112.

[11] Quinn,J.B.,and F.G. Hilmer ( 1994 ) : “Strategic Outsourcing” ,Sloan Management Review,Summer,43-55.

【注释】

[1][美]彼得·德鲁克: 《巨变时代的管理》 ,朱雁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2]郑雄伟(执笔): 《2008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