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柯尔克孜族人生礼仪-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柯尔克孜族人生礼仪-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摘要】:第五节柯尔克孜族的人生礼仪一、诞生礼柯尔克孜族的诞生礼是在婴儿出生当日举行的,按照习惯,产妇生孩子一般都在毡房右角的围帘里,地上铺一层褥子和红色布单,在围帘上角立一根木杆,供产妇用力时抓握。柯尔克孜族居地分散,各地诞生礼风俗大同小异。

第五节 柯尔克孜族的人生礼仪

一、诞生礼

柯尔克孜族的诞生礼是在婴儿出生当日举行的,按照习惯,产妇生孩子一般都在毡房右角的围帘里,地上铺一层褥子和红色布单,在围帘上角立一根木杆,供产妇用力时抓握。一般由一位年老有经验且儿女健全的妇女在场助产。婴儿出生后,助产婆截断脐带,将婴儿洗净包上红布,通知等候在门外的男人们,婴儿的祖父骑上快马奔驰而去,向左右邻居及亲友报喜。照习俗,家里人还要往门楣上挂一块红布,红布有“外人勿进”的警戒及辟邪两重作用。生下的如果是男孩,在门外挂一只弓箭或飞龙图像,这其中蕴含着预祝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勇敢武士或是事业有成的心愿;如果是女孩,在门外就挂一个用红布制作的飞鸟图像,上面插一支羽毛,意为女孩长大后展翅高飞,建立幸福的家庭。

分娩仪式主要由老年妇女参加,接到喜报的人们带着衣帽、肥皂、香皂、肉、奶制品等前来祝贺。产妇的家人宰羊炖肉招待来宾,来宾们推选一位年纪最大、儿女健全、家庭和谐幸福、德高望重的妇女作代表,从一个碗中舀一勺牛奶倒入另一个碗里,以此表达对孩子的祝福,愿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为人坦诚,得到真主的恩赐,人生旅途顺利,等等。席间,举行各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表达新添人丁的喜悦之情。

在婴儿诞生时,人们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柯尔克孜族居地分散,各地诞生礼风俗大同小异。在古时候,谁生了男孩子,要向空中射3箭,预祝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神箭手。现在有些山区的柯尔克孜人家里生了男孩,还要向空中放3枪,向全村乡亲报喜。有一些柯尔克孜族人在新生婴儿的枕下放一本《古兰经》,祈祷真主保佑他(她)平安,并愿他(她)成为虔诚的穆斯林;也有一些人在新生男婴的头边放一把民族乐器“库姆孜”,希望儿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的琴手;在新生女婴的头旁边放一把扫帚,希望女儿长大后会操持家务,成为一名善于理家的好主妇。

二、摇篮礼

柯尔克孜族的“摇篮礼”一般在孩子出生第7天或第9天举行,要宰牲设宴请客吃饭,规模不大,参加者仅限妇女。婴儿洗浴打扮之后,由孩子的祖母或母亲抱到宾客面前,由一位老年妇女诵经祈祷,祝贺孩子的入摇篮日。然后抱过孩子,把孩子当众放入铺设好的摇篮内,并在孩子的枕头下放一把刀和抄有经文的护身符,作镇鬼驱邪之用,人们认为这样孩子就不会受惊吓,睡得安稳。把孩子放入摇篮后,还得捏一下孩子的鼻子,使之哭叫出来,人们认为在摇篮里爱哭闹的孩子,长大以后既老实淳朴,又健壮勇敢。在摇篮仪式上,来宾都赠送孩子一些贺礼,根据孩子的性别,礼品亦不同。人们还要演奏口弦琴,演唱《摇篮曲》,并对歌跳舞以示庆祝。柯尔克孜人生子生女的欢乐心情,也通过唱《摇篮曲》表达出来,同时,这也是柯尔克孜族社会的习俗歌,歌中抒发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厚谊,也是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怀和期望。

三、满月礼

柯尔克孜族在小孩出生第40天要举行满月礼,这一习俗近似于汉族的“做满月”。这一天,小孩要脱掉出生时穿的衣服,换上用40块花布缀成的衣服。来宾只限亲友和本村妇女,客人们到齐后,祖母或近亲中的一位年老妇女,把一只金镯或一枚金戒指放入盛有温水的木盆里,然后把孩子也放入盆中,让来宾轮流用木勺把盆里的温水浇在孩子身上,一人一勺,浇在孩子身上的水必须够40勺,所以,前来参加仪式的妇女一般不少于40人。如果人数不够,浇水时数数采取“跳跃”的办法,如“35、37、39、40”,必须数够40勺水,往孩子身上淋水从最年长的妇女开始。给孩子沐浴完毕穿好衣服之后,家人便去点燃在餐布上的用生羊油制成的40支蜡烛,把孩子在烛光前摇晃40下。此后,来宾拿来40个奶疙瘩,用新碗盛放在孩子面前。最后,由第一个往孩子身上淋温水的妇女把孩子出生时挂在门前的红布、羽毛灯等象征物取下。满月仪式中40勺清水、40次在烛光中摇晃、40个奶疙瘩,这么多“40”一方面与柯尔克孜人偏爱40有关,也有3个40是120,预祝小孩子能活到120岁。

四、婚礼(www.chuimin.cn)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一般在女方家中举行。一大早,新娘的母亲就要陪着女儿洗浴,然后同新娘的嫂子、姐姐以及其他女眷一起为新娘梳妆打扮。母亲要为女儿梳头,将满头的小辫一条一条拆开,经过细心地梳理,编成两条又粗又黑的大辫子,母亲一边为女儿梳头,一边唱着《哭嫁歌》,歌中既有母亲含泪惜别的痛苦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悲喜交集。新娘换上新嫁衣之后,盘腿低头坐在炕上,姐妹以及众女眷要向新娘祝贺,此时新娘只是羞答答地坐在那里暗自垂泪,新娘的姐姐也要唱《劝嫁歌》,以表骨肉情长。

柯尔克孜族婚礼一般选在喜庆丰收、羊肥马壮的秋季举行。清晨,迎亲队伍出发,走在最前面的是两匹大红马,一匹托着烤得枯黄透亮的烤全羊,另一匹托着一只煮的全身冒油的煮全羊,在这两匹马之后,是一群绵羊,这些都将成为婚宴上的佳肴。迎亲队伍是一群装束一新,身挎“库姆孜”的年轻人和几个老成持重的长者,长者的马背上驮着“胡尔俊”(袋子),里面装的是礼品。柯尔克孜族有句谚语:“没有醉人的库姆孜琴声和长者马背上的胡尔俊,就娶不来新娘”。

男方迎亲队伍到来之后,新娘的姐姐和嫂子要挡在门口,逐样检查男方带来的礼物。虽说这些聘礼都是双方商定的,但女方却会有意反复“挑剔”。当然,新郎的口齿伶俐、幽默风趣的好朋友会与新娘的姐姐和嫂子“针锋相对”,一阵口舌之争,才不会使新郎十分难堪,只使众人开了心。女方接纳了礼品,并请迎亲者到指定的接待毡房中赴婚宴,女方待客的婚宴一般都要由新娘的嫂子操办,因而在婚宴上,客人们免不了要多唱赞美嫂子的歌。

婚礼按照伊斯兰教教规进行,要请阿訇念经,同时要吃蘸盐水的馕,象征新郎新娘永远相爱,共度甘苦,白头偕老。

婚宴结束后,宾客们纷纷来到门前的草地上,迎亲队伍中的一位男性长者,用木棒将毡房的天窗挑开,从天窗向外抛撒糖果等食物,人们争抢喜糖,增添了婚礼的喜庆气氛。这时,新郎和头顶红盖头的新娘在伴郎的陪伴下走出毡房。头戴白纱,身着节日盛装的母亲也出现在门口,一只手拉住女儿的手,另一只手抚摸着女儿低垂的头,轻轻地唱着《送嫁歌》,以表依依惜别之情。唱完后,新娘向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在送亲人们的簇拥下、迎亲人们的召唤和催促下,告别了双亲、故土,踏上了前往新家的路。迎亲队伍每经过一个村,都有青年人和小孩拉着绳子,拦住他们的路,这时迎亲的老人从“胡尔俊”中拿出喜糖和喜果,抛向拦路的人,在哄抢中迎亲队伍乘机而过,或有老人拿出马奶子,献给新郎、新娘,以表祝福。在男方家里,毡房被整饰一番,在毡房的左角用一副花布遮挡起来变成了洞房,几条大花毡从屋里一直铺到屋外,从马上被搀扶下来的新娘脚不沾地,踩花毡进入新房。新娘子娶回来了,牧村里自然要热闹一番,男女老幼皆来祝贺,新郎家里杀牛宰羊招待来宾,并举行赛马、叼羊、马上角力等庆典活动,还进行各种游戏。新娘由伴娘陪伴坐在“洞房”之中,新郎则和朋友们在屋里,虽和新娘只隔咫尺,亦不能走进“洞房”。傍晚,各种活动结束,大家的注意力转到揭盖头。人们弹起了库姆孜,唱起了催促揭盖头的歌,盖头终于被拉下来,男女宾客看到了漂亮的新娘。揭盖头仪式之后,新郎新娘要向男方父母鞠躬问安,新娘要吻婆婆的手,以示孝敬,婆婆要亲儿媳的前额以示慈爱。新娘的嫂子唱歌向新娘敬酒,新娘要回敬。人们纷纷表示祝贺,老人和小孩还要唱《祝婚歌》。之后,贺喜的年长的宾客逐渐散去,这里便成了年轻人的天下,在朋友们的鼓掌催促下,新郎新娘跳起了“会面舞”,客人们尽情跳舞歌唱,热闹一番方才离去。

五、葬礼

柯尔克孜族的丧葬,大部分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塔城的一部分柯尔克孜人按喇嘛教教规进行,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则按萨满教教规进行。古代柯尔克孜人的丧葬形式有火葬、土葬和树葬,以土葬为主。唐代柯尔克孜人丧葬以火葬为主,围尸体转三圈哭丧,然后火化,收起骨灰,一年以后才埋葬。殉葬品有羊、马等,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为主人殉葬的仆人或奴隶。柯尔克孜人去世后,其面部要朝西南方向,并用干净白布遮盖。遗体一般在家里停放1天,最多不超过3天,等待亲友和前来吊唁的人向遗体告别。葬前,要由堂兄弟或专门的人员为死者净身,若死者是女性,则要由同辈的妇女来洗。净身时,其他人不得进入净身的房间。阿訇要在净身的门前替死者祈祷赎罪,随即将遗体移出屋,放在“塔吾提”上,并盖上布单,由亲友送到清真寺举行葬礼。参加葬礼的人都要戴“别勒巴合”(系在腰间的白布),戴帽子。举行葬礼时,由阿訇念经并致悼词,其内容主要是介绍死者的生平和功绩,并祈祷真主保佑,愿死者安息。此后,即送往墓地土葬。墓坑呈长方形,约长2米,宽1米左右,深2米,在坑的一侧要挖一个洞穴,遗体就放在这个洞穴里,头朝西,脚朝东,面向麦加。安放好以后,用土块将洞穴口堵死,然后再埋土。埋土时,在场的人都要动铁锹铲土,交换铁锹时,不直接交到他人手里,而是要放在地上让别人再捡起来。妇女不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死者的亲属还要在人亡故后的第三日、七日、四十日和一周年时,举行“乃孜尔”。举行乃孜尔时不许高声说话和谈笑,与主人打招呼时,要表现出悲哀的表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饭毕,客人们都须“巴塔”,由主人或年长者带领,念经祈祷,愿死者安息。

柯尔克孜族的丧葬礼俗庄严、肃穆、隆重。族人在听说亲友去世的消息后,即赶往死者家中,在距死者家半里处会下马下车,边走边唱《挽歌》,与死者不同关系的人,有不同的哭丧歌,主要内容是回顾亡人一生之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死者的亲属要服孝,一年之内死者的亲属不许喝酒,家中来客人,要念经祈祷,以示哀悼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