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北少数民族建筑-哈萨克族风景

西北少数民族建筑-哈萨克族风景

【摘要】:哈萨克族另有一种简易小毡房,哈萨克语称为“阔斯”。迎娶之日,新娘的全部嫁妆摆在“吾搭乌”里,犹如哈萨克人的绣花、刺花、补花工艺品的展览。

第四节 哈萨克族的建筑

哈萨克族的住房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春、夏、秋住的毡房;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或木房。

一、毡房

毡房是适合于春、夏、秋季游牧转场时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特点是携带方便、易于搭卸。毡房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圆筒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筒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栅栏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宽眼栅栏,称为“风眼”,这种栅栏轻便,但经不起风吹;另一种是窄眼栅栏,也称“网眼”,虽然较笨重,但经得起风吹雨打。栅栏分作若干块,可以自由拼合。一般牧民居住的毡房是用4块或6块栅栏拼接起来的,达官贵人和巴依则用8~10块栅栏搭成大毡房。

毡房上半部的穹形是由几十根撑竿做骨架。撑竿是下部弯曲、上部笔直的小木杆。当把栅栏拼合绑扎成圆形围墙后,把撑竿的下端绑扎在栅栏的上端,撑竿顶端插入直径1米左右的圆形圈顶眼内,形成穹形。圆形圈顶既是毡房屋顶,又是天窗。毡房屋架搭好之后,栅栏围墙外围上一圈五颜六色的、用毛线编织成的芨芨草帘,然后再围围毡。撑竿上围盖篷毡,天窗盖顶毡。天窗的作用是通风透光,排除屋内炊烟等。天窗盖是活动的,白天打开,晚上或刮风下雨、下雪时盖上。围毡、篷毡和顶毡都是用羊毛擀成的,边上系有链接固定的绳索。

毡房门高1.5米,宽0.8米。房门是雕刻着花纹的双扇木板门,哈萨克语称“斯克尔莱乌克”。毡房门外挂有用芨芨草编织的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毡房中间安放做饭的火炉(有的是铁炉)。毡房上半部铺有一块大地毯,靠地毯的栅栏围墙上挂着绣有各种花卉和飞禽走兽的帷帘。地毯上面的撑竿上也挂有帷帘。地毯白天是吃饭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铺上作为床铺。毡房正上方紧挨栅栏围墙处放有垫桌,上面陈放木箱,木箱上面再叠放被褥。(www.chuimin.cn)

哈萨克族另有一种简易小毡房,哈萨克语称为“阔斯”。这种小毡房为圆锥形,用数十根木杆斜撑而成骨架,外围毛毡。毛毡上有通风透气的天窗。这种小毡房更为轻便,搭卸更容易,只是里面空间太窄,可住人不多。这种毡房多用于转场途中做临时住房,一些贫穷牧民也多住这种小毡房。

为了迎娶新娘搭起的毡房叫“吾搭乌”,“吾搭乌”里所有家具和物品都应是新添置的,房子里挂着刺绣、绣花和补花的五颜六色的装饰品。迎娶之日,新娘的全部嫁妆摆在“吾搭乌”里,犹如哈萨克人的绣花、刺花、补花工艺品的展览。

二、土房或木房

哈萨克牧民从11月至来年的4月住在冬牧场,冬牧场的房屋一般建在避风雪的河谷或山谷之中,房屋一般是用土坯、石块或木头构筑,林区一般用木头构筑。房屋外形是四方平顶,屋内有铁皮炉子或土砌灶。此外,还有一种自古相传的圆顶房屋,哈萨克语称“雪夏啦”。这种房子外形与毡房大致相同,围墙是用石块或土坯砌成的,高2.5米。上面有撑竿式的细椽子,椽子下端固定在围墙顶上,上端则连接在房子的顶棚,然后放上编织好的苇席或树枝条,上面再抹上一层泥,屋内有4根或6根顶柱。屋内冬天可做饭,也可存放冬肉。

冬牧场的房屋四周,还有用土坯垒的矮墙,或者用树枝条编成的篱笆,用以圈放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