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西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摘要】:维吾尔族建筑装饰艺术有着独特的形式特征、色彩特征、艺术特征、时代特征和强烈的表现力。同时,维吾尔族建筑使用的材料多,手法多样,造型独特,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历史、建筑技艺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四节 维吾尔族的建筑

维吾尔族传统建筑装饰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世纪到4世纪已经很发达。11世纪,其建筑内容和建筑装饰的形式开始带有极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其后,维吾尔族同胞更以辉煌的建筑成就展示了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和聪明才智。维吾尔族传统建筑装饰技艺,是一项很有特色的装饰技艺,是整个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通常用石膏浮雕、彩漆绘制、木刻图案、木雕组合、砖雕组合与金属花窗等来装饰建筑物,图案有几何图形组合、风景画等多种形式,无论是选用的题材、构图方法、纹样组合、调配色彩,皆独具匠心,丰富多彩,个性鲜明。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边兄弟民族的文化,渐渐地形成了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

维吾尔族建筑装饰艺术有着独特的形式特征、色彩特征、艺术特征、时代特征和强烈的表现力。它能把事物的面貌以高超的技能、夸张的手法和形式加以突出表现。同时,维吾尔族建筑使用的材料多,手法多样,造型独特,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历史、建筑技艺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彩绘花雕

在维吾尔族建筑艺术中,石膏浮雕很重要。在建筑中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图案,用手工做成模型、模具,用搅拌好的石膏浆浇铸成型。然后将带有图案和花卉的石膏片、块、条分别装饰在门框边墙、墙面、壁龛、廊檐等处,造型整齐有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木雕、雕花窗格和木雕组合图案是维吾尔族在建筑装饰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常房屋装饰图案的雕刻,分为浮雕和内雕两种,有的建筑中还有雕花窗格。而砖雕艺术,在维吾尔族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砖雕已经成为当地维吾尔族建筑工艺中应用较多的一项工艺,人们用手工进行锯、砍、磨、敲、锉、雕等操作,根据图样进行雕刻,用砖雕拼砌成图案,装饰在墙面、门框、柱子、屋檐、墙边等处,形成砖雕画面,非常漂亮,成为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一种特色。

二、琉璃花砖

琉璃花砖过去一般用来作为拱北塔楼等建筑的外部装饰材料,现在往往作为大型建筑物的外墙、私人住宅墙面以及饭馆、食堂外墙的装饰之用,这种贴面石在日照下闪闪发光,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充分显示出维吾尔族建筑的富丽堂皇。

不管到维吾尔族朋友家里做客,还是到大型建筑物参观,你会发现在维吾尔族同胞家的院子、果园、前庭、厅堂、客厅、卧室、厨房、前廊、藻井、柱子、门檐、亭子等处,分别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手段、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装饰和美化,使人们仿佛生活在艺术殿堂之中,是生活,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三、民居(www.chuimin.cn)

维吾尔族的住宅大致可分为“外间”“餐室”及“后室(冬室)”三种基本平面组合形式。各地区大都分别以一种形式为主,但同时一种形式在具体布局上又有较大差别。住宅一般包括庭院和住房两部分。面向庭院的居室前多设外廊,底层外廊多设炕台,供户外起坐。沿外廊在院内多设葡萄架遮阴,形成夏天活动场所,二楼外廊多作交通通道。常利用屋顶平台作休息或杂物院。屋顶平台周围设木栏杆。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居室内地面为砖或木板,室内有炕,用土筑成1尺多高。进门即上炕,炕上铺毡或毯。壁上挂壁毯。一般不设桌、椅、床铺(少数例外)。内墙墙面设壁炉,为冬天取暖之用。内墙面有大壁龛,为搁置器皿、食品、杂物的地方。顶棚为露明密梁。

在装饰上,因住宅的平面组合形式、各地材料和技巧不同而有所差别。喀什由于人口较密,用地狭小,该城的住宅多发展为1~3层的小面积庭院式。楼房、小庭院、过街楼为该城住宅的特征,住房多为“外间—客室”及“客室—餐室”式样,由一个或几个较为完整的生活单元所组成。

在喀什、和田、库车等地还有以名为“阿以旺”的大厅作中心的“阿以旺”住宅形式。和田由于地理条件和传统处理手法的关系,当地住宅的庭院之上均做有顶盖,顶盖四面的木棂花侧窗,用以通风采光。住房多为“前室—后室”式样。吐鲁番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当地住宅根据气候干燥、土质良好等特点,发展为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土拱平顶式样。住宅多带前后院,并能结合地形,灵活地分段组合空间。院中引进渠水,配以白杨、葡萄棚,显得朴实、清新。在伊犁、塔城等地,维吾尔族住宅为坡顶平房,砖木结构,庭院绿化较为突出,建筑物在果园花圃的衬托、掩映中显得明快、幽静。

维吾尔族多聚居,几十户甚至几百户聚成村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单门独户的。维吾尔族喜爱培植树木花草,居住环境雅静。在村落中,沟渠纵横,果木成荫,院内宅旁遍植花草,景色宜人。住宅多自成院落,以住室为中心。住宅大门有的地方禁朝西开。院旁有牲畜棚圈、厕所。宅内外经常打扫得十分干净。

四、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千米。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的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波斯语称为“坎纳孜”,俄语称为“坎亚力孜”。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我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条,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条,总流量达1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