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建筑独特

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建筑独特

【摘要】:西安化觉巷清真寺规模宏大,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造型别致,庄严浑朴,在全国清真寺建筑群中首屈一指。回族大多数聚居于当地清真寺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贵州回族家庭门前爱筑院,俗称“院窝”。回族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受当地民族居住条件的影响很大。

第四节 回族建筑

一、清真寺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阿拉伯语称清真寺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地方。在我国唐宋元明清时代,又称礼拜堂,民间百姓则称之为回回堂、回教堂、回回寺。清真寺在形式上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实质上它也是穆斯林经济生活、政治思想和文化活动的集中体现。平时,它是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和宗教思想的讲坛,是伊斯兰教信仰者穆斯林的社区中心,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从外形上来看,清真寺的建筑艺术和特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许多清真寺都具有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特征:对称、协调、朴实大方、肃穆、庄严、有主体、有陪衬、自成系统。也有不少清真寺建筑为纯粹阿拉伯式,或者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艺术色彩。

我国的清真寺寺院干净卫生,清新宁静,古朴典雅。寺院墙壁上绘有各种花卉图案,殿门多是古体字《古兰经》经文浮雕、阿拉伯文匾额,图案绘画装饰肃穆庄严、别致壮观。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均为坐西朝东的方位。整个寺一般都由大殿、望月楼、宣礼塔、经堂等组成。教育讲堂是整个清真寺的重要建筑,分前、中、后堂。

中国著名的清真寺不少,其中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被称为中国“四大古寺”。北京的牛街礼拜寺、东寺清真寺、法明寺、普寿寺在历史上被称为“四大官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规模宏大,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造型别致,庄严浑朴,在全国清真寺建筑群中首屈一指。济宁西大寺的礼拜大殿,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即使在佛寺、道观中也罕见。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其整体建筑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典雅别致,朴素大方。始建于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的沧州清真北大寺,新疆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也都是全国伊斯兰教名寺。

二、民居(www.chuimin.cn)

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回族在每一个地方居住都是相对集中的,这就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各地的回族聚居区围绕清真寺而居,形成教坊。

回族大多数聚居于当地清真寺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注重清洁卫生和环境美化,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点,每个回族家庭一般都备有浴室和吊罐(吊桶),可随时洗浴做大、小净。许多回族家庭都因地制宜,喜欢在自己的庭院内栽种鸡冠花、牡丹花、石榴、夹竹桃等花草树木。

旧时西北回族民间住房谓之“亮格尔”,原意为避暑处,形制平房,粉桓四周,上置天窗,以纳日影。马月波寨子是宁夏吴忠市附近的回族民族遗存,约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寨子南正中一条路,条石垫基,砖石铺面,有拱式大门,院内分前院、里院,共有房屋100余间。这里民居的砖雕与木刻装饰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浓郁的回族特色,是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回族民居代表。

甘肃、青海、宁夏的回族家庭多居平房,坐北朝南,一门二窗。除平房外,各种式样的窑洞也很普遍。窑洞内一般都有土炕。贵州回族家庭门前爱筑院,俗称“院窝”。回族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受当地民族居住条件的影响很大。农村回族居室禁止人畜混杂,大都做到鸡羊有圈,草成垛。

宁夏、甘肃农村的回族住宅多在院内挖掘自备水井,井口加盖严封,保护水资源清洁,不使污物尘埃落入。在回族住宅里,特别是没有自来水的住宅里,汤瓶、吊罐是居家必备的洗浴用具。有的人家在家里还设置大净小净处——冲洗沐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