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揭秘

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揭秘

【摘要】: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民间文化。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构成中的一个要素。民俗的传播性主要表现为地域上的横向扩散。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概述

民俗产生于人类征服自然、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在形成和传承过程中有着多种基本特征及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一种体现,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从时间上看,民俗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往日处于落后、蒙昧、野蛮状态的氏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繁华都市,民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民间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心理、行为和语言的一种基本力量。

“民俗”一词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了。如《管子·正世》中有“料事物,察民俗”;《礼记·缁衣》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循吏列传》有“楚民俗,好庳车”;《汉书·董仲舒传》有“变民风,化民俗”;等等。但是,作为专门的学术术语,“民俗”一词直到1846年才正式确定。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William Thomas)于1846年使用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组成为一个新词folklore,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种现象的学科。后来,folklore逐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所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多为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特征。

(一)社会性和群体性

社会性和群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和流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

民俗是相对社会群体而言的。首先,任何民俗都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它由群体创造,并在群体中传承。也有的民俗是先由群体中的个别人创造,后经群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群体的行为来完成的。有了群体的创造,同时有了群体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蔚然成“风”,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可见,民俗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的意愿和生活习惯,离开了群体的任何个人行为方式、爱好习惯都不属于民俗。

民俗是社会群体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产生于社会生活又对社会生活进行制约的一种力量。社会性和群体性是推动民俗文化发展、演变的主要动力,也正是因为民俗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所以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民族性和地域性

中国是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同属华夏文明,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总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民俗,这就是民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构成中的一个要素。斯大林指出:“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可见每个民族的民俗都有它自己的特色,而且民族的历史越悠久、文化越传统,其民俗就越浓郁和独特。

俗语中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及《礼记·曲礼》中的“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正是民俗地域性的最好说明。地域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它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现象,都会因地域环境的制约而不同程度地染上地方色彩。中国食俗中的八大菜系各有千秋,都是从地方特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同是北方民族,草原牧民住的是帐篷,而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则住窑洞。可见,地域环境对民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环境越特殊或越封闭的地方,其民俗风情就可能越独特。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民族性与地域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定的民族在特定地域环境的孕育下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性,带有地域色彩。而民俗一经形成,便有强烈的传承性,即使脱离了特定的地域环境,仍然不会立刻改变。如海外华人尽管身居国外多年,但每到春节时仍然汇聚到一起,庆祝中华民族这一传统节日

(三)传承性和传播性(www.chuimin.cn)

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也是民俗的基本特征。时间上的传承,指的是各个民族和地区的人们纵向的世代相传;空间上的传播,指的是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横向的相互学习、影响和渗透。

民俗的传承性主要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任何时代的民俗,都是在前代民俗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俗本身所具有的传承特征十分鲜明。传承性是民俗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并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春节贴年画元宵节吃元宵,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等,一直传承至今。民俗一旦形成,得到社会的承认,就有较强的传承性,世代相袭,难以改变。如春节习俗,老百姓称为“过年”,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提倡使用公元纪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岁首,叫“元旦”。新中国成立后虽沿袭了这一改革,但老百姓仍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重,依然按照古老的传统过年。

民俗的传播性主要表现为地域上的横向扩散。一个民族发生大规模的迁徙,或者各民族、各地域之间进行民俗交流,都可实现民俗的传播。民俗在进行传播时,其形态、含义和功能都可能发生许多的变化,多种民俗的融合往往会形成一种新的民俗,这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如被日本人称为国技的“茶道艺术,就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茶艺、茶礼和茶俗传入日本后与当地民俗交融在一起形成的。民俗传播的结果,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民俗圈,即某一区域内的多个民族可能流行同一种民俗,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等都有演唱“花儿”的习俗,因此形成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花儿会”。

民俗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传承和传播,从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相互间的碰撞、吸收、融合和发展。民俗正是在这种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传播中得到发展的。

(四)类型性和模式性

类型性和模式性也是民俗的一种基本特征。如果把不同的民俗现象加以分类、比较,就会发现民俗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化的,而是类型化的。民俗一旦形成,大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并按照这一模式代代相传。

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类似的性质,模式性是指人们共同遵循的约定俗成的标准形式或行为方式。由于民俗是由民众所创造、传承和传播的,围绕它往往会形成同种类型的民俗文化,因而常常缺乏个性,而表现出类型性和模式性。它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特性是相对的。如田螺姑娘的故事由谁来讲,在哪儿讲,其基本情节乃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似的。当然,讲类型不等于否认变异。类型文化在结构上,是一种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文化。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在很多民俗现象中表现的相当明显。如各地民歌都有相对固定的音乐调式,只要稍微对民歌感兴趣,就能很容易分辨出信天游与闽南民歌之间的差别。

类型性和模式性是民俗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人们对民俗的认知与对民俗模式的把握是不可分割的。当我们观察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动的时候,并不能直接就把它们当作民俗,因为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个别的、一次性的。只有当人们观察到它们的重复呈现,确认它们体现出某种模式之后,才能确认它们为民俗。

(五)整合性和变异性

民俗的整合性,就是民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和传播不断得以调节,从而形成一定模式的性质。各个民族的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类型性和模式性,就是民俗经过整合的结果。

民俗的整合常常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民间节日经历漫长的整合后,从充满神秘气氛的活动成为全民参与的娱乐和观赏的节日,并逐渐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民俗文化模式整合的过程即模式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节日逐渐被淘汰;有的节日符合时代的需要,逐渐为人们接受,并形成新的模式。也正是由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整合,民俗文化才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与超越时空的延续力量。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现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如在过年的习俗中,门上最早用桃木辟邪,后发展为用门神桃符,以“驱邪鬼,保平安”,之后又改用贴对联以示祝愿,至今又注入了歌颂新社会、新生活的内容。这里既有形式的发展,又有内容的更新。

民俗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民俗是由集体创造,靠语言和行为来传承和传播的,这种方式本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民俗受多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条件的变化自然导致民俗的变化;此外,某些外来民俗的传入,往往也会引起原有民俗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异是民俗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这种变异性决定了民俗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形成。

民俗的变异大多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也有人为的。中国历史上运用政治手段“变民风,化民俗”的事例很多。当然,我们绝不可以把变异性理解为任何人都能以个人意志强行改变某些风俗。

变异性是移风易俗最有用的特征,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地推陈出新,删繁就简。另一方面,面对开放的外部世界,也要增强自己的传统意识,保留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做到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革除恶习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