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北少数民族风俗概述

西北少数民族风俗概述

【摘要】:第一节西北少数民族概述一、民族的概念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及其祖先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秦统一中国后,其民族不仅包括中原的华夏族,而且包括“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诸多少数民族。元明清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族称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基本呈现为这一地理范围内多民族内向凝聚的特色。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概述

一、民族的概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及其祖先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一词,可以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例如“中华民族”;又可以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为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例如“56个民族”、“少数民族”。

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般来说,它是在原始社会解体时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民族共同体仍在不断地分化、整合、重新组合。新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统一和文化多元的国家,一贯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是中国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在中国,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在正确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从而带来了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繁荣富强的景象。

二、中国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互相依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四周天然阻隔,内部地理单元体系完善,这种特点鲜明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多民族内向凝聚的特点。中华大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各民族的先民,都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居民。他们自远古洪荒时代便繁衍生息于中华大地,共同促成了中国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中国的部落联盟大体上分为三大集团,即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华夏集团包括炎帝、皇帝、颛顼(高阳)、舜(有虞氏)、祝融等部落。炎帝和皇帝两族各有一部分东移:炎帝族顺渭水、黄河一直发展到今天的豫南及豫、冀、鲁三省交界地区;皇帝族顺着北洛水、渭水及黄河北岸,沿中条山、太行山脉,直到今北京附近。太昊(皞)、少昊(皞)、蚩尤均属东夷集团,分布在北自山东北部(最盛时达到山东全境),西至豫东,南至淮河南北,东至渤海的地域中。三苗、伏羲、女娲属苗蛮集团,分布以湘、鄂、赣为中心,北达豫南熊耳、外方、伏牛诸山脉间。以上三大部落集团经长期交往、斗争,终于融合成为华夏族,这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是由不同的氏族部落集团融合而成的多民族共同体。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黄河中下游不同民族集团的夏人、商人和周人,在不断的战争融合中,吸收了周边的夷、羌、苗、蛮等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族。随着华夏族的形成,也同时形成了“四夷”,即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民族观念。华夏族居于“中国”,即当时的中原地区,夷、蛮、戎、狄居于华夏族的东南西北四方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其民族不仅包括中原的华夏族,而且包括“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诸多少数民族。汉朝取代秦朝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由于大量吸收了周边各民族成分而融合为人口众多的汉族。同时,在东北部有肃慎、东湖、乌桓、鲜卑、挹娄、匈奴;西部有诸羌民族(它是构成今日藏缅语族各民族的主体);西北有大月氏、乌孙、疏勒、于阗等民族;长江中下游以南有“百越”;岭南有南越、骆越、乌浒人;西南地区的“西南夷”(今云、贵、川南)有夜郎、滇、邛都、笮都、昆明等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和进一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北方部分匈奴、鲜卑、羯、氐、羌融入汉族。

隋唐和辽宋时期是中国各民族大发展时期。汉族由于自身的发展和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更加壮大了。其他民族,如北方和西方有铁勒、突厥、回纥、鞑靼、蒙古、契丹、奚、靺鞨、室韦、高句丽、渤海、女真、吐谷浑、党项、羌、吐蕃等,西南和南方有乌蛮、濮、望、金齿、银齿、溪峒蛮、僚、瑶、苗、僮、黎、仡佬等。回纥的一部分后来发展为维吾尔族,一部分成为裕固族的主体;吐蕃发展为藏族;中南和岭南地区的民族,逐步发展为苗族瑶族、僮族(现在写作“壮族”)、仡佬族、畲族黎族等。靺鞨族中的一支——黑水靺鞨后来发展成为女真族满族

元明清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族称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各民族均处于大发展时期,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民族共同体的相对固定和民族文化的不断积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形成、发展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互相融合,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中国民族的特点及其概述

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今天,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多数民族,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1.5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由于所占人口比例小,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www.chuimin.cn)

(一)源于中华大地

中华大地四周都有天然阻隔,内部构成了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基本呈现为这一地理范围内多民族内向凝聚的特色。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与古代人类学研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证明了在中国人类进化自直立人(猿人)经早期智人(古人)至晚期智人(新人)的各个阶段没有缺环,有着较完整的进化序列。

中华大地上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及其体质特征表明,这里是黄种人的故乡。他们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居民,而且形成了环节完整的进化序列。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就是来自这些远古时代繁衍生息于中华大地的人类。

(二)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先生将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局面称为“多元一体格局”,56个民族为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

(三)具有坚强、持久的民族凝聚力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秦汉时期形成的“大一统”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随着“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从中原华夏到周边各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认同意识,这种认同意识造就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使统一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

(四)具有团结、爱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又是由许多相互不能分割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随着长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巩固着。各民族共同开拓、创造了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秦汉以来一直作为传统而延续下来的爱国思想,逐步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虽朝代更替,或有分裂的局面,但统一的民族国家始终是主流。

随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的日益发展,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祖国的观念也逐步得到加深。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外敌入侵时,各民族的爱国、团结精神便自然表现出来,同仇敌忾,奋起反抗。比如,在明代的抗倭斗争中,湖广的土家族与苗族官兵便曾建立过“东南战功第一”的军功,广西僮族、瑶族的官兵,也积极参加了抗倭斗争。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斗争也得到了台湾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与支持。明末清初,沙皇俄国侵入黑龙江流域,当地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坚持长期斗争,并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配合满汉官兵,取得了反击战的胜利。

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得到中国各民族的进一步认同且更加深入人心,对团结国内各族人民外抗强权起了巨大的作用。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是中华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的重要时期。各民族团结一致,外抗强权,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荣篇章。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中华民族这一名称的出现,作为代表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被中国各民族所乐于接受,对外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民族实体。

四、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概述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史称“西陲”,一般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陕西、甘肃,两区三省之地。总面积达309.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2.12%;总人口为9172万,约占全国的8%。有4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680万,占西北总人口的18.13%。

这一地区的特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民族共处、文化多元,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北自古就是个多民族地区,历史上是氐、羌、匈奴、柔然、鲜卑、党项、吐谷浑、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现在还生活着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裕固族、保安族、撒拉族蒙古族锡伯族等45个少数民族。西北地区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