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对部分霉变壁画进行化学防护处理,使其基本恢复壁画本色。为更好地保护窟龛文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围绕着这一目标,在省、市各级政府支持下,麦积山石窟开始了以文物保护为核心各项基础工作。2003年5月,甘肃省人大正式公布《甘肃省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2010年8月,《麦积山石窟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2023-12-05
3.20世纪后期的保护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麦积山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2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经文化部同意,划定了麦积山石窟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明令禁止各种不利于文物保护的行为和活动。
加固工程前的西崖栈道
从这一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麦积山文管所先后架通所有未通栈道,并对已通栈道进行重新加固。同时,集中清理了窟龛内历史上沉积下来鸟粪、灰土等各种垃圾,为130多个窟龛安装了铁纱窗,有效防止了鸟鼠等动物对窟内造像、壁画的损害,在天桥和西崖上方搭建了70余米防雨遮檐,初步控制了雨水对窟龛和崖面的侵蚀,对窟龛内濒危塑像、壁画、碑碣等进行了粘接和支护等加固措施,还对残破的瑞应寺房屋进行了维修和加固。1970年以后,陆续采用科学手段对百余身塑像和近百平方米壁画进行了分期加固处理,并积累了许多泥质文物修复经验。同时,也邀请许多国内工程、地质、水文、建筑、文物等方面专家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勘探测绘,为即将开展的石窟山体加固工程做前期准备工作。
1972年,麦积山石窟整体加固被正式提上国家文物局工作日程。前后经过多次调查、论证和实验,最终在征询岩石力学专家陈宗基先生意见后,确定为非预应力锚杆配合钢筋挂网喷射混凝土的“喷锚支护”加固方案。后来,在东崖加固过程中,又增加了粘、托等措施,故被称为“喷锚粘托”加固方案,这一方案主要思路是在崖体裂隙处等距打入锚杆锚固,进行灌浆粘接。并根据危岩程度控制锚杆深度,最深者达15米,然后挂钢筋网,最后高压喷护混凝土。对东崖大块危岩则采取“牛腿”支托、锚杆多向锚固、捆吊、喷连、快锚等工艺进行特殊处理,主体工程于1977年正式开工。这也是我国文物保护工程史上首次采用全新技术对文物本体进行加固,由于这是一项全新技术,加之麦积山悬崖险峻的特点,工程人员只能是边摸索、边学习、边施工,他们广泛吸取铁路、矿山等部门施工经验,本着“先易后难,先下后上,先西后东、循序渐进”原则,前后投资305万,历时八年完成了这项工程,共计打锚杆2300根,喷护崖面9100平方米,将全部1000多米栈道更换为钢筋混凝土栈道,彻底保证了游客安全。搭建钢雨棚70多米,用钢筋混凝土翻修了中七佛阁(9号窟),为全部窟龛安装了铁纱门窗,并在窟区铺设了条石台阶,崖底制作混凝土散水坡。这项工程先后集结了国内20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智慧,用新技术为文物保护工程开拓了一条新路。与20世纪60年代敦煌莫高窟加固工程相比,在工艺上有了质的飞跃,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上,基本未改变文物本体原貌,也为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安西榆林窟整体加固工程积累下宝贵经验。该项工程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表彰和纪念参与加固工程的全体人员,还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文化部名义刻石立碑,题曰《麦积山石窟维修记》,现立于东崖入口处东侧。这项加固工程也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2008年5月12日,在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中,经过持续一分多钟的强烈地震,整个山体丝毫未损,不仅保证了当时正在参观的数百名游客人身和生命安全,而且窟内文物也是毫发未损,仅个别塑像有轻微移位现象,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
加固工程后的西崖栈道(www.chuimin.cn)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以窟龛内的塑像修复和壁画加固为主,本着文物修复工作中“修旧如旧”理念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先后完成了十多个窟龛内塑像的主骨架更换和扶正拉固工作。在壁画修复中,则充分借鉴传统壁画制作技法,在开裂壁画边缘钻孔,使用麻丝木楔拉固传统技术,顺利完成了100多平方米壁画的修复,取得了很好效果。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专业队伍人员增多,文物修复进度明显加快。在充分汲取以前修复经验的同时,也不断有专业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开始摸索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路,并将其付诸实践,这一时期重点对窟龛内因主骨架糟朽而放置于窟内的造像进行复位,采用先更换塑像骨架,在窟内壁面锚件钻孔,再用环氧树脂加混凝土填料拉固,最后将复位后塑像用螺母紧固的方法,使常年放置于窟龛的30多身塑像成功复位如初。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文物保护重点转向修复部分面临严重潮湿环境威胁的窟龛壁画。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山体加固工程虽然解决了山体的整体安全性问题,但是受当时科技水平限制,对山体内水文情况了解不足,加固工程结束后,整个窟区崖面全部被钢筋混凝土封护,犹如人穿上了一层不透气的马甲。而施工人员按加固工程前山体裂隙出水点预留的出水孔多数则不见流水现象,这表明原来山顶渗下的雨水因无法排泄,路径已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西崖部分窟龛内潮湿度加剧,直接威胁到壁画和塑像安全,个别窟龛内的塑像被迫搬迁,一些洞窟内潮湿度也明显加大。因此,保护人员采取传统与现代结合工艺对严重空臌、开裂的壁画采用先揭取,再经钻孔加麻,粘拉、回贴,最后用水融乙烯类粘合剂修复壁画表面病害的方法,成功修复了123、59等窟100余平方米的壁画,效果也非常理想。
1996年,长期受到关注的麦积山石窟山体渗水治理研究获得国家科委立项支持,负责单位铁道部西北勘察设计院对麦积山山体渗水来源、现状、成因、影响方式、治理途径等进行了详细调查,经过两年多工作,基本摸清了山体裂隙分布、渗水路径、对窟龛的影响程度等关键性数据,并根据渗水成因结论提出“堵截与疏排相结合,远堵近疏,上截下排”的治理方案,以有效控制石窟渗水问题,在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后被最终通过,这也是麦积山石窟本体文物保护工作中又一项重要成果。
有关带你走进麦积山的文章
随后,又对部分霉变壁画进行化学防护处理,使其基本恢复壁画本色。为更好地保护窟龛文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围绕着这一目标,在省、市各级政府支持下,麦积山石窟开始了以文物保护为核心各项基础工作。2003年5月,甘肃省人大正式公布《甘肃省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2010年8月,《麦积山石窟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2023-12-05
宋代“俗字谱”,距今已近千年,但集贤鼓乐仍保留着,应用着,这就是集贤鼓乐最大、最珍贵的历史价值。只是由于集贤长期活动在农村,就必然具有一种适应于农村环境、条件,以及农民生活意趣的艺术风格。正由于这样,便形成了与僧、道两派不同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格。它的演奏风格,必然具有一种热烈、粗犷而声势浩大的气质,与其他乐派相比之下,才有“俗派鼓乐”之称。......
2023-11-23
19世纪后期可以说是文学研究的黄金时代,文学史研究的繁盛期。19世纪后期兴起的科学实证主义思潮,提出建立社会科学的主张,将社会科学置于知识领域的最高层级,历史研究只是为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提供事实文献,而且,对历史事实本身的解释需要运用科学方法,需要社会科学研究所证实的普遍规律的指导,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历史受到科学实证规律的支配,因而,实证主义的历史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从理论规律演绎推论历史事实的。......
2023-11-30
清代王铎临李邕《晴热帖》1996年郑文瀚先生捐赠临帖长281厘米,宽53厘米,为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临摹唐代名家李邕的行草作品。王铎临李邕《晴热帖》长卷,系1996年4月由原籍洛阳的郑文瀚将军在北京向洛阳博物馆捐赠。除此长帖外,郑文瀚将军和夫人还捐赠了何绍基、包世臣、吴让之、康有为、章太炎等名人墨宝共计44幅,其中王铎临李邕《晴热帖》位列所有捐赠文物之首,所受重视程度非同寻常。......
2023-11-29
惠泉井 这是舟山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古井。可见作为舟山水井的老祖,它有非常显赫的历史地位。据舟山文化专家夏志刚和孙峰等调查,该地有一个“荷花池湾”的地名。这口水井,明天启《舟山志》还有记载,说明它在明代还存在,不过现在已经片毛不存,仔细揣摩语意,其位置当在现今东岳山山下与海之间。舟山井四眼井也是舟山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水井之一,仅次于惠泉井。明天启《舟山志》记载有它的名字。......
2023-10-15
新政权建立之初,主要任务是稳定秩序、接管旧政权和清剿散匪。新成立的军管会中专门设有文教处,负责处理文化、教育及文物事宜。1951年,随着政权稳定,麦积山石窟的保护工作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53年9月1日,天水专员公署决定正式成立“天水麦积山文物保管所”,隶属天水县文教局,编制3人。......
2023-12-05
但整个民国时期,甘肃始终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可谓疮痍遍野,民不聊生。民国时期的麦积山石窟全貌此时,远离城镇的麦积山石窟由于交通不便,已基本沦为荒山野寺,僧侣也仅数人。......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