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诗圣杜甫带你进麦积山

诗圣杜甫带你进麦积山

【摘要】:1985年,天水市人民政府从周氏后人手中正式收藏了《二妙轩碑》拓本,并于1997年在南郭寺公园内建立“诗圣碑林”,将《二妙轩碑》拓本重新刻石,供人观览,使其成为天水文化标志之一,也是对诗圣杜甫的最好纪念。

7.诗圣杜甫的《山寺》

唐代麦积山石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个是隋末唐初,另一个是唐末的恢复。在前一个时期内,由于麦积山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大地震中受损严重,僧侣逃亡而日渐衰落。安史之乱爆发后,大批唐军东调平叛,吐蕃又乘机攻占陇右,秦州当地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破坏,麦积山的佛事活动也是一蹶不振。

乾元二年(759)七月,由东都洛阳前往华州出任司功参军的诗人杜甫,因为途中目睹百姓的苦难、官吏的残暴,而自己又位卑言轻,无法实现政治抱负而苦闷不已。恰逢长安时的好友赞公在秦州来信称东柯谷西枝村美景,杜甫便毅然弃官,携全家经陇县、张家川、清水来到秦州西枝村,暂寄居于他的远房侄儿杜佑家,并打算在这修建几间草庐,以安度晚年。尽管生活艰难,但杜甫依然喜欢寻踪古迹、拜访朋友,《山寺》就是诗人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游览参观麦积山后乘兴而作:

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www.chuimin.cn)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颠簸流离,饱受生活磨难,但忧国忧民之心不改,为后世留下1500多首诗歌,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在寓居陇右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共写下了117首讴歌陇原秀美河山的诗篇,其中《秦州杂诗二十首》和近20首咏物诗集中描绘了天水的风土人情和文物古迹,许多景点如南郭寺、隗嚣宫、东柯谷等至今犹存。正是经过陇右地区生活的磨难,使杜甫诗歌从早期充满豪情壮志的浪漫主义色彩转向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百姓疾苦,从而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一举超越前人,成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为了纪念杜甫在秦州生活的这段历史,清初诗人宋琬利用出任分巡陇右道兵备佥事,驻节秦州的机会,精选杜甫秦州杂诗60首,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字迹,并请来兰州著名摹勒书法家张正言、张正心兄弟摹刻成碑,被称为“杜诗石刻”,立于秦州区玉泉观内。康熙年间,吴三桂叛乱,杜诗石刻也毁于兵火。乾隆年间,秦州知州王宽偶然之间发现了残毁的杜诗残碑,仅存4首160字,他专门写了《题二妙轩碑》一诗,首次提出了“二妙”的说法, “二妙”即指王书杜诗,万幸的是,宋琬杜诗石刻拓片一直在天水民间流传。1934年,冯国瑞先生在家乡首次看到拓本,并作《秦州杜诗石刻记》,详细考证了碑帖本末。1985年,天水市人民政府从周氏后人手中正式收藏了《二妙轩碑》拓本,并于1997年在南郭寺公园内建立“诗圣碑林”,将《二妙轩碑》拓本重新刻石,供人观览,使其成为天水文化标志之一,也是对诗圣杜甫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