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麦积山:珍稀明清壁画

麦积山:珍稀明清壁画

【摘要】:明清时期壁画主要见于2、4、9、11、12、51等窟内,多为装饰性图案。其中价值较高的当属瑞应寺大殿左、右壁的明代彩绘和馆藏的清代纸板水陆牌画。这是明清时期麦积山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显密结合的佛教壁画作品之一。

明清壁画

在东崖东部和西崖下部窟龛中保存有部分明清时期的壁画作品,画面色彩艳丽,内容繁缛,但就其艺术价值和技法水平而言,远逊于麦积山石窟隋唐以前的壁画,多为当地画工作品,这与明清时期麦积山石窟的衰败有很大关系。明清时期壁画主要见于2、4、9、11、12、51等窟内,多为装饰性图案。兼有少量经变画。其中价值较高的当属瑞应寺大殿左、右壁的明代彩绘和馆藏的清代纸板水陆牌画。

窟龛壁画中,2号窟保存较完整,窟内顶部绘表示八卦的方位图,四披分别绘菩萨、天王、狮子、龙凤、宝珠等内容。前壁绘画大部残损,右侧尚存刀丛剑林和夜叉小鬼等地狱内容。左、右壁分别绘十殿阎君,即 “十王图”。每壁五身,每身均坐于殿堂之内,两侧绘牛头马面等侍从,殿前绘各种地狱酷刑图。12号窟顶部正披和左披有明代重绘的涅槃变,其中正披内绘释迦横卧于床,身旁十大弟子围绕,并绘有一身做捉足诊脉状的太医。左、右两角各绘一蹲狮,幻化的云气之端绘一立佛,以示佛已涅槃。左披内绘佛说法图:释迦端坐于莲台之上,前有一张三足供桌,上置一香炉,烟雾缭绕。桌前绘一信徒伏地跪拜,左、右各绘五身持花卉的弟子。51号窟顶部绘三组宝盖,正中绘火焰宝珠和迦楼罗,后者鸟头人身,鸟爪,口衔串珠,两侧分别置于左、右手中。帔帛斜搭肩头并后绕双足,双臂张开,作飞行姿。四周绘飞天、孔雀、仙鹤等,并绘有笙、箫、鼓、钹等自鸣乐器,五彩祥云点缀其间,颇有民俗画味道。

瑞应寺大殿壁左右山墙内壁的彩绘系20世纪80年代维修工程时发现,明代绘制,每侧壁面纵3.35米、横5.55米。在内侧两壁各绘明王1身,外侧山墙壁面绘十佛八菩萨诸罗汉侍童图。每侧山墙各绘五佛四菩萨,下侧绘十八罗汉及侍童像。两壁数量略有不同,其中左壁有22身,右壁24身。这是明清时期麦积山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显密结合的佛教壁画作品之一。

大殿两侧山墙壁画布局相同,均以横向的五彩祥云为隔断,将人物分为上、中、下三组,上层并列绘五身坐佛,面形椭圆,低平肉髻,额头绘天眼,弯眉细目,悬鼻小口,均留有胡须,内著齐胸裙,外穿袒右披肩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身后均绘“凸”形背项光,四周彩色祥云缭绕。每身佛像均服饰艳丽、色彩各异,手印也各不相同;中层各绘四身神态各异的四大菩萨坐像,其间以假山分割开来,菩萨面形似佛,头戴高花冠,眉间有白毫相,发披双肩,内着偏衫,下著长裙,外穿颜色各异的袈裟,具体内容依次为左壁内至外第一身绘文殊菩萨,手持如意,骑于青狮背上。第二身绘虚空藏菩萨,双手持白拂,结跏趺坐于蒲团之上。第三身绘弥勒菩萨,手持竹扇,游戏坐于山石之上。第四身为地藏菩萨,双手持经箧,结跏趺于蒲团之上。右壁内至外第一身为除盖障菩萨,左手持于羽扇,右手触地,坐于青石之上。第二身为金刚手菩萨,双手抱膝,游戏坐于蒲团之上。第三身为普贤菩萨,双手持经卷,坐于白象背上。第四身为观音菩萨,左手抚膝,右手持佛珠倚于经匣之上。两壁下层绘十八罗汉及侍童群像,其中部分内容尚能辨识,计有探手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托塔罗汉、举钵罗汉、芭蕉罗汉、过江罗汉、布袋罗汉、沉思罗汉等。

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他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他的十六弟子不入涅槃。以罗汉身永住世间,分布各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十六国北凉时期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中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根据考证,十六罗汉的名字最早来源于唐朝玄奘法师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这本书原作者是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斯里兰卡)的庆友尊者,书中也详细记载了十六阿罗汉名字和他们的居住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尊奉。五代时,绘画雕刻日益兴盛,画家们又将其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画家当时可能是把《法住记》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宾头卢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如宋代苏轼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列举出十八罗汉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所载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位罗汉与第一位罗汉实际上是一个人,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虽然宋代已有人指出这个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者有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等人,所以十八罗汉的说法很快流传开来。后来,宋志磐在《佛祖统计》卷33中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罗汉应是君徒钵尊者。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弥勒尊者)。并经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

水陆画·文殊菩萨·清

关于罗汉形象并没有具体规定,是艺术家凭着自己想象画出来的,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像在当属杭州烟霞洞吴越王妻弟发愿所造,此后,王维、贯休、李公鳞、仇英等著名画家都画过十六罗汉图。十八罗汉的名称除前文已提的十位外,还有坐鹿罗汉、喜庆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骑象罗汉、长眉罗汉等八位。(www.chuimin.cn)

此外,在瑞应寺大雄宝殿山墙内侧两壁还各绘一身明王像,其中左壁明王为三面八臂,面呈愤怒相,赤眼暴牙,有三目,红发竖立如火焰,身穿天衣,系丝带,下著虎皮裙,身后绘八臂,左侧四臂分别持宝剑、化佛、宝镜、金刚杵,右侧四臂分别持宝印和红缨长枪,第三臂绕至胸前与左侧第三臂交叉。从他的装束、所持兵器等特征分析,应为密教中的不动尊明王像。右壁明王部分残损,红发竖立,两眼怒睁,身穿青、红两色衣裙,残存的右臂处可见持索、戟等法器,双脚踏一回首长牙大白象。从这些特征分析,其应为密教中的无能胜明王像。这两身明王在作用均是在大日如来说法时,起到以智能光明、无比自在神力摧毁二毒,降伏众生烦恼魔障的功效。

水陆画·韦陀·清

馆藏的彩绘纸板水陆牌画,清代绘制,现存34张,高44厘米~49厘米、宽26厘米~29厘米,多层裱糊,呈硬纸板状,根据题记,这些纸板画于乾隆四十四年(1799),由瑞应寺住持僧人湛然、彻然等人供养,正觉和尚师徒画迄。纸板内容均为佛教尊像,包括单尊、双尊、五尊等多种组合形式。从使用功能上分析,34张纸板画共包括6堂内容。堂是指寺院应施主要求举办的法

会,也称堂或堂会。一般来说,法会规模越大,所供奉的画像数量和题材越多。瑞应寺收藏的水陆牌画第1、2堂各由9张组成,从背注中可知第1堂尊像包括释迦、药师、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和韦陀等二护法。第2堂包括释迦文佛、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密跡金刚、穢跡金刚和韦陀等二护法。第3堂由7张组成,尊像包括毗卢舍那、药师、阿弥陀、文殊、普贤、白衣观音、水月观音。第4堂由3张组成,尊像包括地藏和十王。第5堂由5张组成,尊像包括地藏、帝释天、帝释天妃、供养天女及地狱十王中的四王。第6堂仅1张,为僧装地藏形象。这组纸版画人物表情细腻入微,服饰色彩艳丽,线条柔和凝练,画风重彩浓郁,颇具清代民间年画气韵,是清代优秀的民间佛画精品。

水陆画·阿难、帝释天·清

这些纸质水陆牌画,不但反映了清代中期麦积山一带的佛教信仰情况,也说明当时水陆法会形式上的多样性。既有象河西地区武威张掖一带使用的大型绢质水陆画,组成道场,做法事活动,也有象麦积山一样,便用很小的纸质水陆画,用 “摆”或“插”的形式供奉,作水陆道场。后者虽然没有前者气派,但方便携带,还可以因地制宜,在较小空间内使用,更适合于当时下层民间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