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济南地区石窟造像的初始阶段。这段时期石窟造像极少,目前只有莲花洞一处的一铺五尊像,据《五峰山志》记载为北齐乾明元年造。只是体态较北朝造像略胖,颈部也较短,且有较深的褶线,有着明显的世俗化特点。......
2023-07-22
五代造像
晚唐五代时期,随着唐朝政府收复陇右失地和佛教政策放宽,麦积山石窟又开始了佛事活动,但由于当时藩镇割据,秦州地方时局依然动荡不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麦积山石窟开凿造像的社会基础。目前,仅发现中区43窟造像大概塑作于这一时期。43窟原是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寝陵,最初是否有塑像已无法得知,现存泥塑造像5身,浮塑4身,均为五代或宋初重塑。龛内正中塑一坐佛,通高2.50米,佛螺纹头髻,面形方圆,细长弯眉,两眼微睁俯视,口小嘴唇,大耳短颈,宽肩挺胸,内着偏衫,胸前衣带打结后下垂,外穿垂领式袈裟,双足各踩一圆莲台,倚坐于束腰方形佛座上,体态端庄,表情肃穆。佛背后壁面上分别浮塑双龙,龙首向外,高高昂起。双龙之间的背部浮塑2身供养菩萨半身像,均高0.50米,面相长圆似佛,桃形高发髻,戴冠饰,发髻于额部中分,散披于肩部。宝缯自耳后垂至双肩,颈部有三道弦纹,上身袒露,佩项圈、臂钏及手镯,其中左侧供养菩萨左手齐肩,持净瓶,右侧供养菩萨双手合什于胸前。两身造像衣饰华丽,技法娴熟,颇具唐代造像遗风。主尊坐佛左、右各塑1身菩萨立像,面容与供养菩萨相似,身躯略向内侧扭动,上身穿甲胄式圆领窄袖短襦,帔帛斜搭于左肩,并由向身后缠绕至腹前做结,下着紧身罗裙,外罩束膊半袖衣,胸和膝部装饰有涡旋纹,其余部位的衣纹也是繁缛多变。其中左侧菩萨左手平置于胸前,右臂自然贴膝下垂。右侧菩萨双臂置于胸前,双手互扣,神态恬静自然。特别是这两身菩萨弯腰扭头的姿态,充分展现出女性人体艺术之美。前壁两侧力士高分别为2.46米和2.54米,均束发戴花蔓式头箍,面形方正,额部凹凸隆起,凝眉突目,狮鼻阔口,一个双唇紧闭,一个张嘴呵斥。饰项圈及腕绳,上身袒裸,下著战裙,帔帛搭双肩向后飞扬,手持金刚杵或向后挥舞,双腿呈弓步站立于坛基之上。这两身力士像非常注重人体比例结构,手臂及腿部肌肉多处隆起,充满着力量感。整个造形动作夸张,大有气吞山河、威慑群邪之势。
43窟·胁侍菩萨·五代(www.chuimin.cn)
43窟·力士像·五代
这组造像与晚唐及宋代造像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充分汲取唐代造像艺术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体比例结构的把握,服饰处理上更注重块面效果,与北朝时期主要通过衣纹线来体现塑像气质的方式有很大差别。
有关带你走进麦积山的文章
这是济南地区石窟造像的初始阶段。这段时期石窟造像极少,目前只有莲花洞一处的一铺五尊像,据《五峰山志》记载为北齐乾明元年造。只是体态较北朝造像略胖,颈部也较短,且有较深的褶线,有着明显的世俗化特点。......
2023-07-22
隋代造像隋代麦积山开窟造像并不多,但规模却不小,集中在东崖及中区。造像风格在北周珠圆玉润基础之上,又有进一步变化,由于封建大一统皇权思想的影响,佛作为帝王神性的一面明显加强,离麦积山北朝时期造像中所具有的那种亲切、自然的风格渐行渐远。佛像造型稍显凝滞,已经没有北朝造像飘逸、灵动之美。代表性作品如37窟右壁侍胁观音立像,高1.85米,束发高髻,戴花蔓冠,发辫散披于肩部,冠带自耳后垂至双肩。......
2023-12-05
对于济南地区的石窟、摩崖造像,除了在民间人们出于宗教的信仰和对古代文化遗迹的爱护,较为妥善地保存了这批文化遗产以外,真正将这批遗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重视和研究却是比较晚近的事。这次调查,除了龙洞与东佛峪两处当时由于特殊原因未能纳入调查之列,对证明龛和莲花洞两处也未有涉及。现就各处造像遗迹,对上述调查和研究的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2023-07-22
黄石崖大窟内现存的20余尊造像,集中地反映了上述风格特点(图11)。图11黄石崖大窟西壁造像正光四年(郑岩绘)东魏时期,造像大体上接前期风格之余绪,但体态较前期宽厚,前身趋于平直,衣纹有所减化,雕刻变浅,下裾底边逐渐转向平齐,八字形外展明显收敛,衣纹垂褶自然而有所起伏。北齐至北周时期石窟摩崖造像极少,纪年较明确的仅存《续修长青县志·五峰山志》记为北齐乾明元年的莲花洞造像一例。......
2023-07-22
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洛阳宾阳三洞的北魏石雕造像,从佛、菩萨到弟子形象无一不是如此。它对周边及整个北魏境内佛教造像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12-05
北周造像北周是麦积山造像艺术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二是就佛教造像艺术本身而言,由于东部地区印度笈多式造像传入,导致当时造像艺术风格再次发生变化,这也是促使北周造像风格形成的外在因素。而与北周同时期的南朝萧梁政权,佛教造像艺术形成以“张家样”为代表的,以“面短而艳”为主要特征的全新造像。......
2023-12-05
元代造像元代秦州地区政治中心转移至渭河上游的陇西、武山一带,而麦积山所处的秦岭山系一线处于宋、金交兵区域,当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因素使得元代麦积山佛教事业再次萧条下去。宋代重修,元代分别在左龛内塑四臂观音1身,右龛内塑坐佛1身,均带有明显藏传佛教特征,其中以左龛内观音坐像最具代表性,椎形螺髻,面部表情神秘,短颈端肩、丰胸细腰,上身袒露,下着贴体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
2023-12-05
黄石崖的造像,尽管面部几乎全数被破坏,但整个造像的风格面貌还是相当清晰、统一的。这两龛造像中有2尊佛像和2尊菩萨面部已经残毁无法辨认,而其他造像尚称完好。在般若寺遗址后的巨大断崖面上,一共开有17个龛,大小形制不一,分布在高约15米、长约50米的范围内。......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