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盛唐菩萨造像在麦积山保存完好

盛唐菩萨造像在麦积山保存完好

【摘要】:唐代造像唐代麦积山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造像作品很少,目前仅保存有初唐时期塑作的牛儿堂5号窟左、右二龛内塑像,均为一佛二菩萨像。整躯造像端庄大方、饱满壮硕,具有典型初唐造像之风。头略偏向内侧,腰肢微扭,整个身躯呈“S”形站立,动感强烈,已初具盛唐菩萨造像风韵。

唐代造像

唐代麦积山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造像作品很少,目前仅保存有初唐时期塑作的牛儿堂5号窟左、右二龛内塑像,均为一佛二菩萨像。其中右侧龛内坐佛高3.00米,螺纹发髻,前有肉髻珠,面形饱满而偏方,宽额方颐,细长眉,双目下视,短颈丰肩,颈部有三道弦纹,身材比例协调,胸肌起伏变化明显。内穿偏衫,外着方领下垂式披右肩袈裟,衣带钩系袈裟一角,悬垂于左胸之际,衣裾下摆做双层,呈弧形悬垂于佛座前,衣纹隆起,转折流畅。左手扶膝,右手平置于右膝上方,掌心向下。结跏趺坐于方形佛座之上。整躯造像端庄大方、饱满壮硕,具有典型初唐造像之风。

5窟·胁侍菩萨·唐

佛两侧胁侍菩萨均高2.65米,束发高髻,戴花蔓冠,面容似佛,发辫散披于双肩,饰耳珰、项圈、手镯。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其中左侧菩萨双手自然贴膝下垂,右侧菩萨左手横置于腹前,掌心向内。右手齐肩,掌心向外。均下著罗裙,帔帛于腹膝之际做两道弧形,再上绕拱双肘下垂至地面,跣足立于圆莲台上。头略偏向内侧,腰肢微扭,整个身躯呈“S”形站立,动感强烈,已初具盛唐菩萨造像风韵。需要注意的是,5号窟龛外的这两组初唐造像在明代时,均进行了重新彩妆,但并未改变造像的整体风格,只是对塑像表面进行了重新彩绘,并沥粉堆贴了云龙、牡丹等图案。(www.chuimin.cn)

5窟·天王立像·唐

云冈石窟中的摩醯首罗天·北魏

左侧龛外的踏牛天王像高3.60米,头束拳形髻,戴三瓣式高冠,面相方圆,高鼻大耳,凝眉突目,赤须虬髯,头略左扭,双手前伸至腹前,呈握拳状。上穿紧身袍服,下著束口分裆裤,外罩明光铠,腰束战裙,脚蹬圆头靴,踏于一牛犊背上。牛犊高0.80米、长1.45米,泥塑,四足卧地,昂首扭头,两眼圆睁,鼻孔大张,正奋力欲起,神态活灵活现,充满着写实主义风格。这身塑像根据佛教教义,当为佛教护法神之一的摩醯首罗天,又名大自在天。他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也是佛教最早吸收进来的护法神之一。其最初的形象为二头八臂,或三头八臂,骑于白牛背上。如云冈石窟北魏第8窟拱门上方就对称浮雕有摩醯首罗天和鸠摩罗天的形象,前者就是三头八臂的形象,手持日、月、弓、葡萄等物,神态威猛。到唐代时,这一形象发生显著变化,三头六臂的怪兽变为勇猛威武的天王,所持兵器也换成了长杵,坐骑也由白牛变成了脚踏小鬼或牛犊,这种改变实质上也是外来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