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隋代麦积山造像:帝王神性加强,风格渐变

隋代麦积山造像:帝王神性加强,风格渐变

【摘要】:隋代造像隋代麦积山开窟造像并不多,但规模却不小,集中在东崖及中区。造像风格在北周珠圆玉润基础之上,又有进一步变化,由于封建大一统皇权思想的影响,佛作为帝王神性的一面明显加强,离麦积山北朝时期造像中所具有的那种亲切、自然的风格渐行渐远。佛像造型稍显凝滞,已经没有北朝造像飘逸、灵动之美。代表性作品如37窟右壁侍胁观音立像,高1.85米,束发高髻,戴花蔓冠,发辫散披于肩部,冠带自耳后垂至双肩。

隋代造像

隋代麦积山开窟造像并不多,但规模却不小,集中在东崖及中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瞩高达16.8米的东崖摩崖三尊像(13号窟,宋代曾大规模重修)和牛儿堂(5号窟)。其次如8、14、24、37等窟也比较重要。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净土思想盛行,佛像以倚坐姿的阿弥陀佛居多(13、37、67窟)。造像风格在北周珠圆玉润基础之上,又有进一步变化,由于封建大一统皇权思想的影响,佛作为帝王神性的一面明显加强,离麦积山北朝时期造像中所具有的那种亲切、自然的风格渐行渐远。(www.chuimin.cn)

螺纹发髻,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略微前倾。多着轻柔贴体的垂领袈裟,服饰表面彩绘田相纹。佛像造型稍显凝滞,已经没有北朝造像飘逸、灵动之美。代表性作品如5号窟中龛内坐佛,高5米,螺纹发髻,顶有肉髻珠,方面大耳,双目微睁平视,鼻梁高直,唇线分明,嘴角略上翘,内穿偏衫,外着垂领袈裟,跣足,依坐于圆形莲台之上。67窟正壁阿弥陀佛,高1.64米,身体略前倾,低平肉髻,面形长圆,额际有白毫相,细长眉,双眼略下视,肩部浑圆,内穿偏衫,外着轻柔贴体的袒右披肩袈裟,双腿分开,跣足,踩一圆莲台,倚坐于方形佛座之上。菩萨多头戴高花冠,宝缯于耳后垂至双肩。面形方圆,神态似佛,戴耳环、项圈、臂钏、手镯,服饰上多缀有各种繁缛华丽的胸佩、帔帛、璎珞等饰物,身材敦厚、挺拔,体姿微扭。代表性作品如37窟右壁侍胁观音立像,高1.85米,束发高髻,戴花蔓冠,发辫散披于肩部,冠带自耳后垂至双肩。双眼微睁,凝视前方,嘴角微翘,略带笑意,面容温和清秀,颈饰项圈,上身袒露,下着贴身长裙,帔帛膝前呈弧形后,再上绕搭双肘下垂至地面,腰膝之际缀饰有璎珞,塑作技法简练而流畅,身材匀称而修长,体形简捷而优雅,完全一幅秀美、清新的北方少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