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造像晚唐五代时期,随着唐朝政府收复陇右失地和佛教政策放宽,麦积山石窟又开始了佛事活动,但由于当时藩镇割据,秦州地方时局依然动荡不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麦积山石窟开凿造像的社会基础。目前,仅发现中区43窟造像大概塑作于这一时期。两身造像衣饰华丽,技法娴熟,颇具唐代造像遗风。......
2023-12-05
隋代造像
隋代麦积山开窟造像并不多,但规模却不小,集中在东崖及中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瞩高达16.8米的东崖摩崖三尊像(13号窟,宋代曾大规模重修)和牛儿堂(5号窟)。其次如8、14、24、37等窟也比较重要。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净土思想盛行,佛像以倚坐姿的阿弥陀佛居多(13、37、67窟)。造像风格在北周珠圆玉润基础之上,又有进一步变化,由于封建大一统皇权思想的影响,佛作为帝王神性的一面明显加强,离麦积山北朝时期造像中所具有的那种亲切、自然的风格渐行渐远。(www.chuimin.cn)
佛螺纹发髻,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略微前倾。多着轻柔贴体的垂领袈裟,服饰表面彩绘田相纹。佛像造型稍显凝滞,已经没有北朝造像飘逸、灵动之美。代表性作品如5号窟中龛内坐佛,高5米,螺纹发髻,顶有肉髻珠,方面大耳,双目微睁平视,鼻梁高直,唇线分明,嘴角略上翘,内穿偏衫,外着垂领袈裟,跣足,依坐于圆形莲台之上。67窟正壁阿弥陀佛,高1.64米,身体略前倾,低平肉髻,面形长圆,额际有白毫相,细长眉,双眼略下视,肩部浑圆,内穿偏衫,外着轻柔贴体的袒右披肩袈裟,双腿分开,跣足,踩一圆莲台,倚坐于方形佛座之上。菩萨多头戴高花冠,宝缯于耳后垂至双肩。面形方圆,神态似佛,戴耳环、项圈、臂钏、手镯,服饰上多缀有各种繁缛华丽的胸佩、帔帛、璎珞等饰物,身材敦厚、挺拔,体姿微扭。代表性作品如37窟右壁侍胁观音立像,高1.85米,束发高髻,戴花蔓冠,发辫散披于肩部,冠带自耳后垂至双肩。双眼微睁,凝视前方,嘴角微翘,略带笑意,面容温和清秀,颈饰项圈,上身袒露,下着贴身长裙,帔帛膝前呈弧形后,再上绕搭双肘下垂至地面,腰膝之际缀饰有璎珞,塑作技法简练而流畅,身材匀称而修长,体形简捷而优雅,完全一幅秀美、清新的北方少女形象。
有关带你走进麦积山的文章
五代造像晚唐五代时期,随着唐朝政府收复陇右失地和佛教政策放宽,麦积山石窟又开始了佛事活动,但由于当时藩镇割据,秦州地方时局依然动荡不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麦积山石窟开凿造像的社会基础。目前,仅发现中区43窟造像大概塑作于这一时期。两身造像衣饰华丽,技法娴熟,颇具唐代造像遗风。......
2023-12-05
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洛阳宾阳三洞的北魏石雕造像,从佛、菩萨到弟子形象无一不是如此。它对周边及整个北魏境内佛教造像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12-05
元代造像元代秦州地区政治中心转移至渭河上游的陇西、武山一带,而麦积山所处的秦岭山系一线处于宋、金交兵区域,当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因素使得元代麦积山佛教事业再次萧条下去。宋代重修,元代分别在左龛内塑四臂观音1身,右龛内塑坐佛1身,均带有明显藏传佛教特征,其中以左龛内观音坐像最具代表性,椎形螺髻,面部表情神秘,短颈端肩、丰胸细腰,上身袒露,下着贴体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
2023-12-05
它很快被运用到佛教造像中去,这样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佛教造像,它在形象上更接近于古希腊雕塑作品。但公元9世纪后出现的密宗佛像中,也有将佛陀头上加冠的样式,这与汉族地区佛教造像中的佛陀有很大差别,需要注意区分。这些形象多见于宋元以来的藏传佛教造像中。佛教传入中国后,各种反映七......
2023-12-05
北周造像北周是麦积山造像艺术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二是就佛教造像艺术本身而言,由于东部地区印度笈多式造像传入,导致当时造像艺术风格再次发生变化,这也是促使北周造像风格形成的外在因素。而与北周同时期的南朝萧梁政权,佛教造像艺术形成以“张家样”为代表的,以“面短而艳”为主要特征的全新造像。......
2023-12-05
唐代造像唐代麦积山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造像作品很少,目前仅保存有初唐时期塑作的牛儿堂5号窟左、右二龛内塑像,均为一佛二菩萨像。整躯造像端庄大方、饱满壮硕,具有典型初唐造像之风。头略偏向内侧,腰肢微扭,整个身躯呈“S”形站立,动感强烈,已初具盛唐菩萨造像风韵。......
2023-12-05
这是济南地区石窟造像的初始阶段。这段时期石窟造像极少,目前只有莲花洞一处的一铺五尊像,据《五峰山志》记载为北齐乾明元年造。只是体态较北朝造像略胖,颈部也较短,且有较深的褶线,有着明显的世俗化特点。......
2023-07-22
西魏造像麦积山西魏时期造像数量不是很多,但其在雕塑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却毫不逊色,并集中表现在泥塑和石雕两个方面,特别是重达数吨的石雕造像,在麦积山北魏以前的造像作品中并不多见。所以,这种石雕与泥塑并举现象的出现,可能与西魏皇室对麦积山石窟重视有密切关系。123窟·童男头像·西魏这一时期影塑造像基本消失,而身材几乎等同菩萨的供养人像成为西魏泥塑的一大特色,如123窟中的童男、童女就是其中典范。......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