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洛阳宾阳三洞的北魏石雕造像,从佛、菩萨到弟子形象无一不是如此。它对周边及整个北魏境内佛教造像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12-05
西魏造像
麦积山西魏时期造像数量不是很多,但其在雕塑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却毫不逊色,并集中表现在泥塑和石雕两个方面,特别是重达数吨的石雕造像,在麦积山北魏以前的造像作品中并不多见。麦积山一带并不出产适宜雕刻的石材,窟龛中发现的这些石雕造像很可能是功德主根据需要在外地制作好后,再转运到窟龛中的。如135窟内石雕立佛头颈后侧就专门凿一方形榫孔,其用途只能是方便佛像往窟龛中吊运时穿系绳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时麦积山并没有可供车辆通行的道路,这些石雕造像只能使用人抬肩扛等最原始的运输方式,运送到指定窟龛之中,其所耗费的人工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同时,考虑到石雕造像所在127、135窟均是规模很大的殿堂窟,当时能完成如此壮举的只有国家力量。所以,这种石雕与泥塑并举现象的出现,可能与西魏皇室对麦积山石窟重视有密切关系。
44窟·主尊坐佛·西魏
西魏泥塑造像在北魏晚期“刻削为容仪”的基础之上,再次趋向圆润、饱满,服饰质感厚重,衣裾层次分明,时代特色分明。佛身体略前倾,多做旋纹高肉髻(20、44、102窟),部分为磨光高髻(132、162窟)或螺纹髻(147窟)。面相圆润,眉目秀长,双眼略下视,高鼻薄唇,下颌饱满,颈部适中,双肩略削,结跏趺坐,双手做说法印或交叠于腹前。内着偏衫,衣带胸前打结后分两缕下垂,外穿垂领式宽博袈裟,一角搭左小臂下垂敷左膝,下摆呈八字形悬垂于佛座前,衣裾做3层-4层重叠,服饰质感厚重似毛呢织物(44、123、135窟)。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位于东崖中区的44窟正壁坐佛,高1.05米,右旋纹高肉髻,面形圆润适中,眉长目秀,两眼似闭略睁,微微下视。薄唇小嘴,鼻梁高而修直,身体略前倾,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半跏趺坐。面部散发着慈悲而美丽的光辉,眉宇之间透露出深沉而睿智的灵性,两颊和嘴角略带神秘而亲切的微笑,给人以一种超尘脱俗的心灵震憾,达到了人世间真、善、美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完全可以和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相媲美。但44窟主佛的创作时间却比蒙娜丽莎整整早了一千年!虽是历经千年风雨的泥质塑像,却依然晶莹细腻、光洁如玉,完好无损地倚坐在悬崖之上,以特有的东方女性微笑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堪称是人类古代泥塑艺术史上的奇迹。
127窟·左壁菩萨·西魏
菩萨像面容似佛,清秀圆润,头部束发高髻(120、127窟)或戴饰宝相花的各种发冠(20、44、123窟),发辫披于双肩。身材较北魏晚期菩萨丰满一些,多上穿交领宽袖长袍,下著齐胸曳地长裙,裙带打结后分两缕下垂近地面,肩部各饰一圆形物,其下坠数条飘带(20、44窟)。有的依然延续帔帛搭肩绕臂,于膝前十字穿环或交叉后再下垂传统作法(44、102、132窟),清新之中,更增添了一些雍容华贵之气。有些菩萨像更是突破传统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127窟左、右壁龛内两侧胁侍菩萨立像,均为西魏原作,束发带冠或作扇形发髻,面容清秀,长眉细目,双眼略下视,胆鼻小口,嘴角内敛,脸上充满笑意。颈饰桃形宽边项圈,下缀有花饰,戴手镯,双肩各饰一圆形物。上身袒露,下著长裙,帔帛膝前十字交叉后上绕搭肘向后飞扬。身体呈“S”状,向前倾斜。一手置于胸前做恭请状,一手平展前伸,托果盘等供品,虔诚备至之情扑面而至,令人赏心悦目。随着《维摩诘经》的流行,居士维摩诘像也成为西魏窟龛中的主要内容,艺术家们很好地领悟了文学作品中关于维摩诘“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描述,对这一人物形象把握十分精准。如123窟中的摩维,头戴小冠,面容清癯,弯眉细长目,两眼略下视,双唇微启。细颈削肩,身材削瘦欣长,左手抚膝,右手扶胸,内着对襟衫,外穿宽袖长袍,结跏坐于坛台之上。他面部表情平和,睿智大度、倜傥儒雅之风跃然而生,仿佛正在与对面佛教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探讨佛法,以启发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www.chuimin.cn)
123窟·童男头像·西魏
这一时期影塑造像基本消失,而身材几乎等同菩萨的供养人像成为西魏泥塑的一大特色,如123窟中的童男、童女就是其中典范。两身像均高1.14米,童男面相浑圆俊美,戴毡帽,头顶辫发外露下垂,弯眉细目,两眼平视,直鼻小口,面带笑容。身穿圆口裘领窄袖长袍,左肩前侧扎束衣带,双手置胸前,笼于袖中,脚穿圆头靴,虔恭而立。完全一个淳朴、憨厚,天资聪慧的少年形象。而对面的童女梳双环丫髻,面形方圆,下颌饱满,眉清目秀,悬鼻小口,上穿裘领宽袖长袍,外罩宽袖长衫,下著长裙,衣带于胸前打结后分两缕下垂,脚穿圆头靴。表情恬静,面带微笑,成功塑造出一个纯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123窟·童女·西魏
127窟·石雕一佛二菩萨·西魏
西魏的石雕造像仅有117窟坐佛、127窟正壁一佛二菩萨和135窟的石雕一立佛二胁侍菩萨等数件作品,但无一不精雕细凿,充分继承和反映了以龙门石佛为代表的中原石雕艺术精髓,其造像风格与特征和西魏泥塑佛像并无不同,由于材质关系,清新柔和之中更多了几分厚重和刚劲,在佛背项光装饰图案上,也较泥塑造像中绘于壁面上的背项光更具有立体感,构图也更加精美巧妙,充分展现出古代石雕艺术家精湛的雕刻技法和工艺水平。如127窟的石雕一佛二菩萨,主尊坐佛高1.03米,面形长圆,右涡旋纹高肉髻,额际方正,弯眉细长目,鼻梁高直,双唇微启,眉间刻白毫相,面颊清瘦,下颌饱满,两耳平贴后颊。短颈端肩,挺胸敛腹,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方形佛座之上。内着偏衫和中衣,下著长裙,衣带于胸前打结后分两缕外露下垂。外穿垂领式宽博袈裟,衣角搭左小臂后自然下垂覆左膝,袈裟下摆呈三瓣式垂于座前,其间裙裾外露,呈八字形展开,服饰表面刻有稀疏刚劲的衣纹线。佛表情安静祥和,体态轻秀之中略显敦厚。佛头光圆形,高浮雕,内侧雕一圆莲,边缘饰双层莲瓣。中间部分正上方雕一小坐佛,身穿垂领袈裟,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覆莲台上,身后饰背项光,其中头光为圆莲,背光由一组变体莲花及莲叶组成,覆莲台下方左、右各生出一组缠枝莲茎,将主尊莲瓣形头光环绕其中,每组缠枝莲茎转折处均浮雕有莲蕾、莲花、忍冬、化生童子等形象,构思极为精巧。外侧圆形装饰纹带较宽,以上方正中浮雕小坐佛为中心,浮雕有12身伎飞天,左右对称排列,每侧6身。均束发高髻,眉清目秀,上身袒露,下着裹足长裙,帔帛搭肩绕臂,向后飞扬。个个体态轻盈,迎风飞舞。或吹奏胡角、排萧、筚篥、长笛,或弹拔阮咸,或弹奏箜篌,或拍击腰鼓、钹,或演奏古筝,身边飘浮着流云、莲花,彼此前后呼应,勾画出一幅热烈、活泼,幸福、欢乐的天国世界。背光莲瓣形,上半部分与头光重合,仅露出尖顶部分,浮雕莲花宝珠和忍冬。下半部分两侧分别对称浮雕佛弟子阿难、迦叶及10身供养天。其中第一组飞行姿,其余均半跪姿,均双手均举至胸前,似各捧一供养品,因残损具体形象已不清。佛左侧菩萨高1.10米,右侧菩萨高1.08米,两尊造像体姿、神态、服饰、装束等基本相同。均饰一桃形头光,戴方形高冠,前端饰摩尼宝珠。发髻笼于冠内,外露部分等距饰宝相花。面形长圆,弯眉细长目,直鼻小口,短颈端肩,挺胸鼓腹。宝缯于耳后垂至双肩,上垂饰一圆形饰物,垂带自肩前贴身下垂至双肘外侧。颈饰项圈,佩手镯。内着偏衫,下著束胸长裙,衣带自胸前分两缕下垂至双膝之间。帔帛胸前十字交叉后,上绕再搭肘下垂至裙裾两侧,帔帛表面缀饰璎珞。一手持桃形玉环,一手置于胸前,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台上。
有关带你走进麦积山的文章
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洛阳宾阳三洞的北魏石雕造像,从佛、菩萨到弟子形象无一不是如此。它对周边及整个北魏境内佛教造像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3-12-05
元代造像元代秦州地区政治中心转移至渭河上游的陇西、武山一带,而麦积山所处的秦岭山系一线处于宋、金交兵区域,当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因素使得元代麦积山佛教事业再次萧条下去。宋代重修,元代分别在左龛内塑四臂观音1身,右龛内塑坐佛1身,均带有明显藏传佛教特征,其中以左龛内观音坐像最具代表性,椎形螺髻,面部表情神秘,短颈端肩、丰胸细腰,上身袒露,下着贴体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
2023-12-05
大统四年,为稳定北方边境局势,西魏文帝正式迎娶柔然公主为皇后,并将原来的皇后乙弗氏迁往秦州,安排到麦积山出家为尼,带发修行,以方便他的儿子照顾。......
2023-12-05
它很快被运用到佛教造像中去,这样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佛教造像,它在形象上更接近于古希腊雕塑作品。但公元9世纪后出现的密宗佛像中,也有将佛陀头上加冠的样式,这与汉族地区佛教造像中的佛陀有很大差别,需要注意区分。这些形象多见于宋元以来的藏传佛教造像中。佛教传入中国后,各种反映七......
2023-12-05
北周造像北周是麦积山造像艺术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二是就佛教造像艺术本身而言,由于东部地区印度笈多式造像传入,导致当时造像艺术风格再次发生变化,这也是促使北周造像风格形成的外在因素。而与北周同时期的南朝萧梁政权,佛教造像艺术形成以“张家样”为代表的,以“面短而艳”为主要特征的全新造像。......
2023-12-05
唐代造像唐代麦积山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造像作品很少,目前仅保存有初唐时期塑作的牛儿堂5号窟左、右二龛内塑像,均为一佛二菩萨像。整躯造像端庄大方、饱满壮硕,具有典型初唐造像之风。头略偏向内侧,腰肢微扭,整个身躯呈“S”形站立,动感强烈,已初具盛唐菩萨造像风韵。......
2023-12-05
隋代造像隋代麦积山开窟造像并不多,但规模却不小,集中在东崖及中区。造像风格在北周珠圆玉润基础之上,又有进一步变化,由于封建大一统皇权思想的影响,佛作为帝王神性的一面明显加强,离麦积山北朝时期造像中所具有的那种亲切、自然的风格渐行渐远。佛像造型稍显凝滞,已经没有北朝造像飘逸、灵动之美。代表性作品如37窟右壁侍胁观音立像,高1.85米,束发高髻,戴花蔓冠,发辫散披于肩部,冠带自耳后垂至双肩。......
2023-12-05
五代造像晚唐五代时期,随着唐朝政府收复陇右失地和佛教政策放宽,麦积山石窟又开始了佛事活动,但由于当时藩镇割据,秦州地方时局依然动荡不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麦积山石窟开凿造像的社会基础。目前,仅发现中区43窟造像大概塑作于这一时期。两身造像衣饰华丽,技法娴熟,颇具唐代造像遗风。......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