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造像元代秦州地区政治中心转移至渭河上游的陇西、武山一带,而麦积山所处的秦岭山系一线处于宋、金交兵区域,当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因素使得元代麦积山佛教事业再次萧条下去。宋代重修,元代分别在左龛内塑四臂观音1身,右龛内塑坐佛1身,均带有明显藏传佛教特征,其中以左龛内观音坐像最具代表性,椎形螺髻,面部表情神秘,短颈端肩、丰胸细腰,上身袒露,下着贴体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
2023-12-05
1.佛教造像的起源与种类
佛教产生之初,是没有佛像的。但根据《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已有两尊造像。这是由于释迦牟尼上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时,憍赏弥国的优填王与舍卫城的波斯匿王,都因释尊的远离而日夜思念,两国大臣看到这种情形,心中不忍,便用黄金和檀香木雕制了两个身高五尺的释迦牟尼像,以解国王思念之苦,这是佛像的始创。在随后几个世纪里,印度境内佛教造像并不普及,信徒们仅以浮雕的菩提树表示佛陀成道,莲花座、足印、法轮来表示佛陀莅临说法,也建造舍利塔来纪念佛陀涅槃。
犍陀罗式立佛像
大约公元2世纪,由于山历山大东征而带来的古希腊雕塑艺术开始在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流行。它很快被运用到佛教造像中去,这样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佛教造像,它在形象上更接近于古希腊雕塑作品。大约在同时期,印度东南部贵霜王朝统治者阿育王也大力推行佛教,以秣菟罗地区为中心也产生了最初的佛像,其形象丰满挺拔,以强调肉感为主要特征。这两种样式的佛像迅速通过中亚和西域、及东南亚一带的斯里兰卡、缅甸、越南等国向外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入其他民族因素,最终传入中国内地后,成为我们日常所看到的佛像。
由于佛经的不断翻译,佛教庞大而系统的神系开始为中国人全面接受,除最常见的诸佛外,还有三类:一类是菩萨像,一类是弟子和罗汉像,一类是八部护法像,即佛教中的天、龙等八部护法神。此外,还经常会出现供养人形象,即出资雕造佛像的功德主,也有僧侣和世俗人物。这样,佛、菩萨、弟子、罗汉、飞天、金刚、力士、神王等都被创造出来,构成了佛国庄严而神圣的万神殿,因此,佛教也被称为像教。
在佛教诸神中,佛最为庄严和神圣,也是我们在任何一个佛教场所中见到最多的造像。对于释迦牟尼本人的形象,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没有人清楚,信徒和雕塑家、画家们只能根据佛经里的描绘,并按照他们自已的想象和构思来进行创作。因此,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佛陀的形象是不同的。但有一点相通,这就是佛的神性至高无上,他是经过多生多世修行正果而觉悟成佛的,自然妙相庄严。故许多佛经中都记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通俗点讲,就是佛的长像与我们常人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他顶有肉髻、头发绀青弯曲、眼睛呈金色、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眉间有白毫,身体安康圆满、威仪如龙象王、行步威容如狮子王、举止优雅如鹅王等,凡此种种。
佛的形象一般为出家比丘相,盘腿打坐在莲花座或方形须弥座上,身披袈裟,顶有肉髻,有右旋螺纹或水波纹头发,偏袒右肩,显露胸部,不戴宝冠,身着袈裟(随时代不同,有通肩式、袒右肩式、褒衣博带式、双领下垂式等不同样式。)身上不佩璎珞等饰物。但公元9世纪后出现的密宗佛像中,也有将佛陀头上加冠的样式,这与汉族地区佛教造像中的佛陀有很大差别,需要注意区分。不同宗派根据佛经和教义不的不同,对佛像叫法也各所不同,主要有释迦佛、燃灯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旃檀佛像等,但总的说来,都属于如来相。(www.chuimin.cn)
我们常见的寺院大雄宝殿中一般都供奉三佛,并排而坐。石窟寺窟龛中的佛像也大抵如此,通常都被称做三世佛、三方佛或三身佛。其中三世佛指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佛和未来世的弥勒佛,具有纵向上的时空概念。三方佛指西方净土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居中而坐的释迦佛,具有横向上的方位概念。三身佛指卢舍那佛(报身)、毗卢遮那佛(法身)和释迦佛(应身)。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或称化身),以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故三身即成一佛,一佛具此三身。也就有了“三身佛”之说。佛身本是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身体,后来,逐渐被神秘化。小乘佛教称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到大乘时期,佛身不仅指佛陀,而是泛指佛教所说的一切佛。同时,“身”也不仅指肉体,而更侧重于精神本体,将由积聚功德和觉悟而成就的佛体称为佛身,有时也称为法身,法身佛是将佛法人格化,象征佛法的无所不在,如毗卢遮那佛。报身佛是指以法身为因,经不断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可分为证知与享受佛境的报身,以及为适应十地菩萨之需而呈现出来的报身,如卢舍那佛。应身佛是指为救度世间众生,随机应化的变化之身,如释迦牟尼。
密教阿閦佛·明
有的寺院中也供奉五佛,尤以藏系佛寺中居多。五佛在汉藏佛系中有不同理解,汉传佛教中的五佛大小、形象基本一致,没有变化,象征着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也称为五分法身。具体包括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种法身,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这五身也是有先后顺序的: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故此五法成佛身,也称为如来五身。而藏传佛教中的五佛指五智如来或五智佛,也称五方佛,来源于藏传佛教中的密教,以大日如来为首,共计五尊佛,包括金刚界五佛和胎藏界五佛两个体系。金刚界五佛指毗卢遮那、阿閦、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等五佛,他们居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央的五解脱轮,分别代表中央、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其形象、手印等各不相同。胎藏界五佛指大日如来、宝幢、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等五佛,其中大日如来位于中央,其余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方,其形象、手印也各不相同。这些形象多见于宋元以来的藏传佛教造像中。
北凉石塔
七佛也是佛寺或石窟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七佛又称“过去七佛”,一般指释迦牟尼及其在他出现之前悟得正觉的六位佛,依次为毗婆尸、尸弃、毗舍、拘留孙、拘那含牟尼和迦叶。七佛也是佛教中古老的题材之一,在佛像没有出现之前,印度境内许多佛教建筑中已经出现与七佛崇拜有关的题材或内容,如公元前3世纪印度桑奇大塔第一塔北门浮雕中,就用并列雕刻的七棵树或七座塔以代表过去七佛。随着佛教向外传播,在公元2世纪 —3世纪犍陀罗佛教艺术品中,也出现一些七佛浮雕造像。佛教传入中国后,各种反映七佛造像和绘画的实物或文献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没有间断过。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的38、47、80、97、114等窟中都有反映七佛的造像或壁画内容。十六国北凉时期的酒泉、敦煌、吐鲁番一带也先后发现14件圆锥形石造像塔,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塔的中部环列开凿八个小龛,内浮雕七佛及弥勒菩萨造像。永靖炳灵寺126、128、169窟,庆阳北石窟165窟和泾川南石窟第1窟,固原须弥山石窟46窟,云冈石窟的5、10、11、14、17、28等窟更是有大量七佛图像。此外,在洛阳龙门石窟及巩县、渑池等地石窟寺中也多见表现七佛题材龛像。众多海内外收藏的北朝金铜及石质造像和造像碑中,也有许多七佛形象,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宝唱《比丘尼传》、道宣《续高僧传》、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等古代典籍、文献中都有关于七佛的描述。隋唐宋五代以后,依然有许多反映七佛的造像和壁画,并融入了药师七佛的内容。如唐代善业泥像、浙江瑞安市宋代七佛塔,山西稷山县元代兴化寺七佛说法图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云冈石窟中的七佛造像
有关带你走进麦积山的文章
元代造像元代秦州地区政治中心转移至渭河上游的陇西、武山一带,而麦积山所处的秦岭山系一线处于宋、金交兵区域,当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因素使得元代麦积山佛教事业再次萧条下去。宋代重修,元代分别在左龛内塑四臂观音1身,右龛内塑坐佛1身,均带有明显藏传佛教特征,其中以左龛内观音坐像最具代表性,椎形螺髻,面部表情神秘,短颈端肩、丰胸细腰,上身袒露,下着贴体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
2023-12-05
冯国瑞先生对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发现、发掘、宣传、维修等工作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在家乡休假的冯国瑞先生和地方六位好友相约一起徒步考察麦积山,此时的麦积山石窟人迹罕至,一片荒凉。1961年3月,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12-05
伽蓝篇伽蓝,又名僧伽蓝摩,梵语samgh ā rama,意译为众园、僧园或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现一般指佛教寺院。一座完整的寺院包括塔、金堂(佛殿)、讲堂、钟鼓楼、藏经楼(图书馆)、僧房、斋堂(食堂)等七种建筑物,故也称为七堂伽蓝。隋唐以来,中国佛教宗派大盛,各种宗派的七堂伽蓝在配置上也略有不同,如禅宗伽蓝就由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库房、西净(卫生间)和浴室组成。......
2023-12-05
6.庾信的《散花楼赋》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为麦积山题写的对联中写道:“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这幅对联中的“文”就指庾信写的《散花楼赋》,其词藻华丽、行文优美,既颂扬了麦积山悠久的历史,又描绘了窟龛建筑的雄伟壮观,使人读后对这座神秘的佛国世界浮想联翩,无限神往,起到很好宣传作用,于老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矢,画龙点睛。......
2023-12-05
隋唐窟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外来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各个宗派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充斥着当时大大小小的佛寺。隋代中小型窟龛以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窟为主,窟内正壁正中设一佛座,沿佛座两侧壁面多砌一圈低坛基,以安置胁造像,这种样式主要是受到了麦积山北周同类窟龛影响,代表性窟龛如24、37窟。......
2023-12-05
瑞应丰年·于右任1942年,年逾六旬的于右任先生在重庆看完冯国瑞编著的《麦积山石窟志》后感慨万分,也深为这座民族佛教艺术宝库而感到自豪,欣然提笔写下“文传庾子山、艺并莫高窟” 。1993年,远在台湾的冯国璘先生得知此联仍然存世,欣喜感慨之余,遂捐资立碑,以示纪念,某种意义上也了却了于右任先生的一桩心愿。......
2023-12-05
秦州东接长安,西近河西,又是氐、羌、汉等多民族杂居之地,是中国内地最早接受佛教信仰的地区之一。当时西晋已是群雄争斗、兵戈四起,帛远打算前往陇山以西的秦州弘扬佛法,时值张辅被任命为秦州刺史。可以说法祖兄弟为关陇及秦州地区佛教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