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带你走进麦积山,探索隋唐窟龛

带你走进麦积山,探索隋唐窟龛

【摘要】:隋唐窟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外来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各个宗派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充斥着当时大大小小的佛寺。隋代中小型窟龛以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窟为主,窟内正壁正中设一佛座,沿佛座两侧壁面多砌一圈低坛基,以安置胁造像,这种样式主要是受到了麦积山北周同类窟龛影响,代表性窟龛如24、37窟。

隋唐窟龛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外来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各个宗派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充斥着当时大大小小的佛寺。同时,由于宗教世俗化和寺院经济的发展,从京城到各地州县,佛寺成为新的佛事活动中心,北朝以来形成的石窟寺开凿之风明显受到影响,当然不排除区域性传统习惯和个别条件下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前者如地处西北沙漠腹地的敦煌,在唐代开凿了相当数量的窟龛。后者如武则天全力支持开凿的洛阳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及胁侍造像,但它们依然是当时寺院的组成部分之一。

隋代麦积山窟龛的开凿依然保持着一定规模,其工程量与北周相比也毫不逊色,主要体现为东崖上方5号窟的开凿,又称“牛儿堂”,距地高度约70米,系大型仿殿堂崖阁式建筑,三间四柱、前廊后室结构。通高9.0米、面阔15.0米、进深6.5米。前室平面横长方形,两侧原有各雕一根方形立柱,现已大部分在地震中塌毁,仅保留有左侧上方少许部分,可见柱头上承一侈口大斗。其上额枋及斗栱部分保存较好,额枋穿过斗底嵌入柱头卯口,其上雕一斗三升式斗栱,每间额枋之间均雕人字栱,其上雕散斗,横向等距排列,再上则雕通长替木和橑檐枋。前廊底部每间交接处凿“十”字形槽一个,原镶嵌有木质地栿,用以加固崖阁地面部分,前廊顶部进深2.60米,廊顶与各檐柱对应有抱头梁,明间及左侧间廊各雕有平棋四块。后室由三个列开凿的大龛组成,每龛均浮塑有尖拱形龛楣及圆形龛柱,柱头饰火焰宝珠,柱础为覆莲瓣形。其中正中主龛平面马蹄形,穹窿顶。高5.50米、宽5.90米、进深4米,龛内正壁凿一方形佛座,两侧沿壁面雕一倒“凹”形坛基。左、右侧大龛略小,为平面半圆形敞口大龛,尺寸相同,高3.30米、宽2.70米、进深1.60米,龛内均正壁设一方形佛座,左、右侧各砌一圆形低坛台。牛儿堂规模宏大,其建筑结构形式,特别是额枋及斗栱部分的处理远较北周时期复杂,这表明当时中国木构建筑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也可以说开启了中国唐代木构建筑辉煌时代的先河。(www.chuimin.cn)

隋代中小型窟龛以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窟为主,窟内正壁正中设一佛座,沿佛座两侧壁面多砌一圈低坛基,以安置胁造像,这种样式主要是受到了麦积山北周同类窟龛影响,代表性窟龛如24、37窟。

唐代仅初期还有一些营建活动,从现存迹象分析,主要延续和完成了牛儿堂(5号窟)的开凿,其龛外顶部壁画及左、右龛均为唐代完工,带有非常鲜明的唐代特征。此外,在散花楼前廊各龛之间上部还保留有部分唐代绘制的佛说法图和供养像。至于其本身开窟活动目前还不太清楚,但即使有,数量也不会太多,规模也不会很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地震和吐蕃入侵,秦州也因此失去了开窟的社会基础。直到唐朝末年,随着吐蕃统治的瓦解和唐朝政府对佛教的重新支持,才有迥觉大师等人前来麦积山对业已残毁的寺院加以修缮,重新开始了这里的佛事活动。可以说,从唐代以后,麦积山石窟再没有新的窟龛开凿,故不再对唐以后窟龛开凿情况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