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麦积山:宋代修缮与历史演变

麦积山:宋代修缮与历史演变

【摘要】:到南宋后期,由于战火频繁,榷场被废等原因,导致秦州地区经济凋敝,人口逃亡,麦积山的佛事活动再次走向末落。

6.宋代对麦积山的修缮

唐朝灭亡以后,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分争,后周大将赵匡胤于公元961年建立起北宋政权,在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在宗教上对佛教也采取一种支持和保护态度。北宋诸帝,除宋徽宗一度崇道抑佛外,大都采取保护佛教的政策,其真正用意就是要利用其在民众中起神道设教作用,以达到安抚民心的政治目的。北宋对佛教寺院采取的是积极管理政策,明确规定各地僧寺由朝庭颁赐寺额,僧侣也必须领受官府发放的度牒作为出家的身份凭证,甚至把发放度牒当成政府的一种税赋收入来源。北宋初年,还曾组织大批僧人前往印度求法,设立传法院、印经院等机构,并刊印各种佛教经典,客观上促进了宋代佛教事业发展。当时麦积山所在的秦州,处于北宋与西夏争夺的前沿,同时也是北宋与河西地区贸易的重要地区。根据《秦州志》记载,元丰元年(1078),北宋政权在秦州设置茶马司,元丰四年(1081)在秦州置铸司监,不久后又设立榷茶司,由此可知当时秦州已成为北宋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重要地点,繁荣的市场经济和地方贸易为麦积山石窟的修缮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相关史籍文献记载表明,北宋时期,麦积山与朝廷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密切,元丰八年(1085),麦积山寺僧秀铁壁奉诏入宫廷,升座讲演宗乘,被赐名为圆通禅师。同时,还赐给麦积山大量田产,以供养寺僧。大观二年(1108),僧人在麦积山顶发现灵芝三十八本,由当时秦州知府陶潜夫以灵瑞象上奏朝庭,并遣吏将灵芝送往开封,不久,朝廷即赐寺名瑞应寺,并沿用至今。南宋时期,秦州又成为宋金角逐的战场,吴阶、吴璘等抗金名将率领军队多次在陇南、天水一带与金兵作战。但从各种史料分析,南宋绍兴年间以后,金军基本控制了秦州地区,宋金交界线大致沿麦积山所处的秦岭一线呈东西向展开,麦积山石窟的控制权也一直掌握在南宋政权手中。麦积山石窟大量宋代重修的塑像、各类题记、出土的宋代钱币文物等也证明了这点。宋代重修重塑窟龛和造像遍布整个窟区,所涉及的窟龛多达50余个,其中不乏精品之作,如165窟的三身观音像,133窟释迦牟尼和罗睺罗父子,4号窟前廊两侧的金刚力士, 58窟水月观音坐像,等等。宋代作品注重写实风格,体形比例协调,服饰简洁质朴,人物表情肃穆安详,充满着崇高与神圣之美。

165窟·菩萨头像·宋

钱币璎珞·宋(www.chuimin.cn)

在宋代修缮工作中,影响最大的则莫过于对东、西崖大佛的重修,据西崖下方59窟保存的墨书《麦积山应乾寺重妆东西两阁佛像施主舍钱记》发愿文内容可知,北宋景祐二年(1035),以麦积山赐紫沙门惠珍和太原王秀为会首的施主数十人捐资、捐物,组织信徒出工、出力,对高达十余米的东、西崖大佛(13、98窟)进行了重新修缮和妆彩,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1980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对西崖大佛进行维修时,从佛像胸部发现一条由历代钱币串缀而成的幡状璎珞,它由292枚钱币组成,所涉及的有五铢、新莽大泉五十、开元通宝等唐以前铜钱,以及北宋铸造的太平兴国、淳化、咸平、景德、大中祥符等铜钱。从时间上看,以大中祥符(1008年—1017年)为最晚,说明这条钱币璎珞可能就是景祐二年维修时被放置到佛胸部的。1984年在麦积山石窟山体加固工程期间,工作人员在对东崖大佛头部进行维修时,又发现了两件文物,一件是晚唐时期手书的《金光明经》;另一件是写有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墨书题记的定窑芒口白瓷碗,它表明南宋时期也曾对东崖大佛进行过重修。到南宋后期,由于战火频繁,榷场被废等原因,导致秦州地区经济凋敝,人口逃亡,麦积山的佛事活动再次走向末落。

定窑白瓷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