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青春永恒-南航附中校友风采录

青春永恒-南航附中校友风采录

【摘要】: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南航附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正镛王正镛1963年南师大毕业。如果我们能创办“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既继承了老七中的传统,也解决了现在七中的高中生源问题,岂不是学校发展的阳光大道吗!于是校领导决定1986年上半年启动“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筹备工作,争取新学年正式开班。这四大难题不解决,那创办“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南航附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王正镛

王正镛

1963年南师大毕业。历任南京九中教导主任、南航附中副校长、南京三中校长。退休后任郑和外国语学校校长。

曾任中共白下区委委员,南京市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南京地理中心组副组长。

曾被评为南京市十佳中学校长,南京市名校长,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地理学科带头人。

1984年7月我奉市教育局任命由南京九中到南京七中(1989年改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任副校长(当时校长为张天同志),分管教育、教学工作,至1993年7月调离到南京三中任校长。

在南航附中工作的十年间,我和老师们为了共同的事业和追求,辛勤地播种与耕耘,度过了终身难忘的岁月,与老师们结下了浓厚的友谊。那段历史的卷页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其中创建“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更是浓墨重彩永远铭刻在心。

借母校校庆75周年之际,将这段历史回忆如下:

一、创建“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缘由

1984年7月,我穿过一片片菜地到七中报到时可谓学校百废待兴。校园仅有南、北两幢教学楼和西边的实验楼,其他地方则是荒芜的野草、土堆、水塘。校址原在1979年建校的南京市48中(今光华东街小学)。“文革”中下放铁心桥的南京七中,复校后在御道街原农民菜地上重建。由于学校初建教学质量不理想,1984年高考仅录取本科大学4人,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因此学校周围的家长特别是南航、解放军通讯工程学院、解放军工程兵学院、轻工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教科研人员的子女在七中初中毕业后都选择到其他学校读高中,造成七中高中生源很差,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样的恶性循环怎样才能得到扭转呢?我翻阅七中的校史,七中“文革”前是南京市五年一贯制试验学校。它的改革经历使我茅塞顿开。如果我们能创办“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既继承了老七中的传统,也解决了现在七中的高中生源问题,岂不是学校发展的阳光大道吗!于是校领导决定1986年上半年启动“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筹备工作,争取新学年正式开班。

二、创建“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破冰之旅

“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要办起来必须解决四大难题:一是教改实验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市教育局能否批准?三是家长是否相信,愿意让孩子就读六年一贯制,甘当“实验品”?四是谁能成为有追求、有胆识、敢冒风险的首批实验班教师?这四大难题不解决,那创办“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我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了这破冰之旅。

1.教改实验的核心是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年一贯制取消了初升高这个环节,我们就可以从六年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学习心理的变化来进行课程改革。从13~14岁的学生语言思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在初一、初二加大语文、英语的学习量,要求在两年内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并达到中考优秀的水平;从15~17岁的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逐步发达的特点从初三起加大数学物理化学的学习量,指导学生超前自学。由于减少了初中升高中复习迎考的环节,节省了不少时间,我们把高中内容适当下放到初三进行教学,把初、高中有机衔接起来;从六年及今后进入大学考虑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放在自学能力的培养上,初中三年的数学我们采用了《数学自学教材》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看书、自己思考、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自学能力的培养扩大到所有学科,实验班的许多学生养成了提前学习、超前学习、自学下一年级教材的好习惯。

在研讨制定实验计划的过程中,市教研室赵家福、潘腾姣主任,七中的陶志明、曹靖宇、杨文泰、王士俊等老领导、老教师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极有价值的指导。

2.感动领导,“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得到市教育局的批准(www.chuimin.cn)

学制的改革可以说是基础教育阶段最大的改革举措,必须得到市教育局领导的批准。我一次又一次地登门请示汇报,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实验方案,一次又一次地立下军令状,市局领导也经历了从不可能——可以理解——产生兴趣——给予指导、积极支持——批准实施的过程。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周德藩局长、吴更生副局长,他们都是从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教学副校长、校长走到局长领导岗位的。他们思想解放、勇于改革,他们了解基层、支持基层工作,没有他们的支持,南航附中的“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是不可能诞生的。我牢牢记得在批准这个改革方案时,周德藩局长说:你大胆干,一定要努力干成功!吴更生副局长说: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出什么问题,我来承担责任。

3.第一批“敢吃螃蟹”的老师

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方案要落实到每一科教学之中,教材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制定,每节课该怎么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没有范本,没有可以借鉴的做法和经验,面对着家长的怀疑和期望,哪些老师冒风险勇于承担责任?在这关键时刻梁斌(语文)、毛逸明(英语兼班主任)、虞国芳(数学)、张蓉芳(音乐兼班主任)首先站了出来,决心掷地有声:我们愿意做首先“吃螃蟹”的人。接着王秀芹(化学兼班主任)、沈咏勤(数学)、许在平(物理)、谢宁宁(地理)、朱家骅(历史)、韩翔(政治)站了出来,不图名利、不计报酬,全身心地投入到首届“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4.“干不成功,我从教学楼五楼跳下去!”的决心,赢得了100名学生和家长对“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支持

改革实验方案领导批准了,首届实验班教师整装待发了,但如果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当“实验品”,那这个改革实验岂不成了“无米之炊”?

当时家长不相信七中高中的教学质量,更不愿让孩子成为“实验品”。公开让家长报名,几乎无人问津,怎么办?我下决心破釜沉舟和热心这项改革的范伟、黄健等老师冒酷暑连续半个多月,每天晚上逐家登门宣传,有时家中无人,我们就坐在门口等,有的一次不答应,我们便“三顾茅庐”,几乎每天晚上都跑到十一二点,每成功动员一个家长,我们都忘记了疲劳感到无比的喜悦。在动员中,我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请相信我们,请把孩子交给我们,若干不成功,我就从学校教学楼五楼跳下去。”这句话至今很多老师、学生和家长还记得。他们回忆说:当时就是王校长深夜来访的这句话打动了我们,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到七中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功夫不负有心人,上苍被感动了,家长被感动了,终于首届两个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100名学生)于1986年9月1日正式揭开了改革的序幕。

三、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饱含了南航附中广大教师的智慧和汗水

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全校教工的关注和支持,它像“经济特区”一样影响和激发了全校教师教改的热情,它像火山喷发一样把蕴藏在广大教师心中的智慧充分地发挥出来。

它从1986年第一届到1992年最后一届先后有吕亚玲、陶和平、朱祥玲、刘宗启、王素兰、方锐炘、卢义华、杨文泰、李粹华、苏兆筛、何国利、李承惕、陶有恒、张秀英、黄智华、钮因梅、高平、李静芳、蒋晓芬、陈亭华、方蓉蓉、左晓玲、李钟玲、水蓉等老师承担了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如有疏漏请予谅解)。

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成了广大教师的共同兴奋点。课堂、办公室、走廊、家庭都成了研究交流的场所。在实践中教师们创造了“自学指导法”、“阅读教学法”、“问题解决法”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曾召开了“自学实验教材研讨会”、“杨文泰教学思想研讨会”、“陈亭华教学思想研讨会”。在改革实践中培养和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特别是许多教师为了改革实践牺牲了家庭和自己的许多利益,正如杨文泰老师所说当教师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真是我终身难忘的南航附中广大教师的真实写照。

四、“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教师们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换得丰硕的成果。第一届实验班1988年(初二)提前一年参加南京市中考语文、英语考试,取得了均分86分和89分(满分皆为100分)的优秀成绩。一炮打响,振奋了广大教师,赢得了家长的信赖。1992年首届六年一贯制实验班毕业生在高考中一举有76人被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院校录取,其中仅东南大学就录取20多人。本科达线率一举跃居全市前列(仅次于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一中、中华中学)。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学生由于自学能力强,到大学以后发展得很好,其中很多学生都成为硕士、博士和到国外留学,令学校和老师引为骄傲。

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的成功在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市教育局、市教研室领导多次肯定这项改革。其经验刊登在省、市有关刊物上。全国许多省市前来学习取经,学校领导和实验班教师也多次到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开封、青岛等地参加研讨会和介绍经验。

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成功也在家长中引起震动。每年招生,周边高校和研究所的家长纷纷希望孩子就读教改实验班。从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争先恐后、门庭若市,较大地提高了南航附中的知名度,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岁月流逝,但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丰碑却永远屹立在南航附中人的心中,我借此文再次表达对和我一起度过那段奋斗时光老师们的崇高敬意。

(注:由于已时隔23年,难免有不准确和疏漏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