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江苏电视台剧中心主任、一级编剧陈小杭-电视剧制作的有缘人

江苏电视台剧中心主任、一级编剧陈小杭-电视剧制作的有缘人

【摘要】:有缘电视——记江苏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一级编剧陈小杭佚名陈小杭1966届校友。1980年,陈小杭如愿以偿地调入了江苏电视台从事电视剧的专业创作工作。两部“人家”由以陈小杭为首的江苏电视台电视剧部同仁集体创作,它是充分展现江苏电视剧创作实力和特色的优秀之作。陈小杭和他的搭档李路共同获得了江苏省的优秀导演奖。《孤星》不仅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提高了江苏台电视剧的收视率,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缘电视——记江苏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一级编剧陈小杭

佚 名

陈小杭

1966届校友。“文革”中为苏北宝应的插队知青,爱好文学,自学成才。八十年代调入江苏电视台从事电视剧的事业创作工作,《徐悲鸿》、《在水一方》、《秦淮人家》、《中英街》、《不能没有你》等300余部(集),其中《天若有情》获金鹰奖,任江苏广电集团影视中心艺术总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国家一级编剧,陈小杭在电视剧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早期的电视连续剧《徐悲鸿》到后来的《在水一方》、《伴飞》、《秦淮人家》、《太湖人家》、《孤星》到后来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中英街》、《天若有情》、《为谁心动》,都展现了他的创作才情和创新精神。他的作品不断获得观众的好评和全国奖项。然而,他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

三十多年前,陈小杭从南京去苏北水乡插队,繁重的田间劳作和知青生活并没有使他感到枯燥和单调,喜欢动笔的他常常沉浸在对文学的遐想之中,偶有习作发表便能快活好久。他朦胧地感觉到他将与文学创作有不解之缘,但还没有想到要以此为职业,更不要说成为一名电视剧作者。他说,恐怕谁都不知道他写的第一部电视剧是怎样的一部电视剧。当年他还在农村的时候,电视台的一位导演想试试他的写作能力,让他尝试写一部电视剧——当时拍摄电视剧还没有用上录像机,是在演播室直播,外景部分先期用摄影机拍摄剪辑好,当场插播。完全摸不着头脑的他也就壮起胆子开写了。尽管没有投拍,这部只是停留在稿纸上的电视剧还是成了他的珍藏。后来一发不可收地写了那么多的电视剧,每每获得成功,他总难以忘却这一最初的起点。

1980年,陈小杭如愿以偿地调入了江苏电视台从事电视剧的专业创作工作。为了尽快熟悉电视剧制作的全过程,提高自己电视剧的创作水平,他主动泡在剧组里当剧务,从最琐碎、最辛苦的事情做起。很快,由他编剧的《情书的真情》投入拍摄了。1981年,他又创作了电视剧《特殊园丁》(与凡兵合作)和《王老大三见刘县长》,也都顺利投拍。这时陈小杭电视剧创作上的才能已开始显山露水。

电视连续剧《徐悲鸿》(与李荣胜合作)的成功,为陈小杭在电视剧创作上的突破打下了基础。《徐悲鸿》的创作是艰苦的,一向勤奋刻苦的陈小杭翻阅了所有的关于徐悲鸿的资料。然后,又只身奔赴北京。白天采访,晚上呆在五块钱一个床位的招待所里埋头写作,在一张摇摇晃晃的破桌子上完成了整个剧本的创作。该剧拍摄时,陈小杭结识了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文伦先生。与文伦的合作,使陈小杭获益匪浅。当初在艺术上与文伦的许多争论,今天回头去看,陈小杭早已心领神会。这使他意识到:对电视剧的认识和理解永无止境。正是这种意识,使陈小杭在电视剧创作上永远有一种清醒的开拓创新精神。他不喜欢守成,他说:“在电视剧创作上,我常常有种今是而昨非,不堪回首的感觉。而每当此时,我知道我在进步。”(www.chuimin.cn)

《徐悲鸿》是陈小杭第一部以爱国名人为创作对象的电视剧,而卓有成就的江苏电视台爱国名人系列剧的拍摄也正是由此剧开始的。陈小杭说他喜欢写人世间的佼佼者,他们身上有种超常的精神,可以照见他内心深处某种美好的理想。在表现这些成功者的过程中,他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他喜欢这种心灵的提升。这样的创作追求在他后来完成的电视剧《伴飞》(周信芳)、《孤星》里是一脉相承的。他愿意通过这些佼佼者来表现他“对真善美的呼唤,对积极人生的肯定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慨叹”。

然而,陈小杭似乎更喜欢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说:“我喜欢写普通人,我觉得普通人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很近,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实实在在的自我。”1986年,他与高秀华联合改编了琼瑶小说《在水一方》,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陈小杭没有沉醉其中,他很快转笔开始创作两部描写普通人生活的重头戏——百集系列剧《秦淮人家》和《太湖人家》。两部“人家”由以陈小杭为首的江苏电视台电视剧部同仁集体创作,它是充分展现江苏电视剧创作实力和特色的优秀之作。多年的生活积累和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使陈小杭在这两部系列剧的创作中得心应手。他执笔完成了其中四十多集的剧本创作。他的《院小情深》,获得了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系列剧的写作与长篇连续剧的写作不同,它一集一个故事,独立成篇,每写完一集,开始写下一集时,都要从头构思新的故事,这样的写作对编剧的水平和能力是一种考验。陈小杭说他之所以能顺利完成这两部系列剧中数十集剧本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无论是早年南京大杂院的生活,还是后来的知青生活,他都与最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对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不但熟悉,而且理解。他尊重他们的情感。他认为,正是普通人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所以他乐意写他们。他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得很平凡,生活中并没有多少惊天动地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而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确实包含着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也许就是这些值得回味的东西,使陈小杭亲近普通人的生活,留恋寻常的人生。陈小杭曾经由衷地感慨:“即使我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阳台上看着这人世间,我也会心生欢喜。”两部“人家”后来双双获得了成功,《太湖人家》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陈小杭也因此两次获得江苏省的优秀编剧奖。

陈小杭在创作上是个不肯满足的人。1993年,他集编剧、导演(与李路联合)、制片人于一身创作的音乐电视连续剧《孤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该剧将音乐电视和电视剧结合起来表现人物,既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也增加了该剧的观赏性。因而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陈小杭和他的搭档李路共同获得了江苏省的优秀导演奖。而在电视剧走向市场的尝试上,陈小杭作为制片人也获得了成功。《孤星》不仅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提高了江苏台电视剧的收视率,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迎接’97香港回归,陈小杭(与郑明,王承刚联合)创作了21集电视连续剧《中英街》。该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情感大喜大悲,这与他以往的平实自然,散文化的抒情风格有很大的差异。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牵肠挂肚转为撕心裂肺”。这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上,也表现于人物情感和命运的变化中。《中英街》播出后,在全国形成了较高的收视率。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部既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又好看的电视剧。写作《中英街》时,陈小杭创作状态极佳,对于人物关系,戏剧冲突,情感抒发及结构设置的把握自觉进入了一种新的层次。那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使他感受到一种创作的喜悦和畅美。他没日没夜地写着,几乎停不下来——终于写完了,他却一头倒在了卫生间。他实在是累坏了。

陈小杭在电视圈内外颇得人缘。他宽容待人,善解人意,与人坦诚相见。他勇于承担责任,有什么难事喜欢自己顶着。有一回,拍完一部电视剧,有25盘磁带出现了严重技术问题,不能上机剪辑。他既没有怪摄像师,也没有怪录像人员,他说:“我是编导,又是制片人,责任在我。天塌下来,个儿大的顶着。”后来,这25盘磁带终于奇迹般地被救活了,陈小杭长吁一口气:“天不灭我也!”在电视剧创作上,为别人的剧本提意见时,他总是毫无保留,常常拱手奉出自己的好点子。拍《蓝屋》时为了使剧本更好些,身为该片制片主任的他救场如救火——把剧本重写了一遍,保证了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该剧后采获得了“金鹰奖”和“飞天奖”。陈小杭不肯署名,也没有拿一分钱稿酬。他说,他这样做心里特别高兴,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何分彼此。在电视剧走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陈小杭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一次次艰苦的探索。由他担任制片人和导演之一的《天若有情》,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回报,还获得了“飞天奖”和“金鹰奖”。

陈小杭除创作了200多部集、近300万字的电视剧作品,还以江苏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的身份参与指挥了江苏电视台十多年电视剧的生产拍摄工作。他曾先后担任了很多部电视剧的制片人和策划,江苏电视台一部部获大奖的电视剧都有他的心血。为了表彰他的成绩,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首届“十佳电视艺术家”、江苏优秀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回眸过去,他还是那样平和;面对未来,他愈加勤奋,他刚拍完20集电视连续剧《为谁心动》,又开始着手写他的下一部作品《大海作证》。问他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他总是带笑说:“下一部。”我们期待着陈小杭精彩的“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