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我的母校陈周耀陈周耀2000届校友。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我挚爱的母校——南航附中,迎来了她七十五岁的生日。七十五年风雨兼程,七十五年桃李满园,身为一名永远的附中人,我衷心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因为我们是直升,我们在附中的时间是整整六年。是附中给予了我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感恩母校,故土之情,令人终身难忘;感恩师长,父母之情,更令人终身眷念。......
2023-12-05
岁月留痕
陈四明
陈四明
1966届校友。从基层商业工作做起,后考入南大干部专修科,调入机关工作。1992年,在区人代会上被选为白下区区长,1996年任白下区委书记。1997年调任南京市总工会主席。始终以人民公仆身份,为百姓服务。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接受的教育最为重要,因为这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度过的生活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孩子的稚气似脱未脱,随着身体的发育,智力的增长,开始从启蒙阶段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我是1960—1966年南京七中的一名学生。那是国家的经济困难时期。记得当时坐落在八府塘的南京七中分南院和北院两部分。大礼堂是八府塘菜场的一部分,大礼堂还兼做学生食堂。铁皮做的雨水管顺着柱子通到室内地沟内,记得每逢开大会又遇下大雨,台上做报告的声音总是受到雨水通过铁皮水管哗哗声的干扰。南院的民主堂常常展示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北院仅有几座平房校舍。虽然在这里我们过的是清贫生活,但我们在这里铸心磨炼。母校的魅力在哪里呢?不是陋室,而是笃学求实的校风。艰苦、务实、严谨、团结,铸就了我们的优良品格。这种品格伴随着我们走过青年、中年,又走进老年。正是靠着这种品格,我们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做到兢兢业业,正派做人。任课师长们既是我们的导师,我们又视他们为自己的长辈。他们传授的知识为我们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母校,是从八府塘迁铁心桥后又复迁光华门蓝旗街重建的全新的七中。尽管如此,四十年前的母校依然历历在目,四十年前的母校情结依然萦绕于心,四十年前母校的教诲熏陶,依然左右我前行。
母校培养了我,使我在此后的成长中一步一个脚印。我生长在这个区。在这里,我完成了小学和中学,在这里我走上了社会。从学徒做起,直至担任区政府,区委主要领导。我和其他领导一起担负起8平方公里,后来扩展到近30平方公里范围内经济、文化、市容建设改造的重任,担负起30万人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改善的重任。在这10年的岁月中,我将母校的教诲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我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我们区获得了包括南京市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的多个荣誉,我也在发展全区教育的通盘布局中,力主为母校建设了一座在当时颇具规模的教学楼。转岗市总工会领导岗位后,我又在市委领导下,把带领全市百万职工意气风发为我市加速现代化率先进小康建功立业;把拥护,支持我市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顺利进行;同时又把维护广大职工经济利益、政治权利、精神文化需求三者统一起来作为自己和四千多基层工会组织的重任。因为我是从最基层做起的,我经历过艰难的岁月,过过苦日子,所以,我能理解、同情弱势群体。我把帮助他们解决一点困难,排解一份忧愁,渡过一次难关当做我的一份欣慰。由于我们的工作,面临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到了课堂,特困职工家中除夕夜桌上多了几个菜,遇到天灾人祸的兄弟姐妹接过救命钱时那感激的泪花,我也禁不住动容。正由于此,南京市总工会获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最高奖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我本人也获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毋庸置疑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有母校镌刻在我身上的知识、智慧、能力和恩泽之光啊!
母校历经七十年风霜,却魅力永存;母校经受了岁月的荡涤,芳华更新。她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勤奋的学习风气,严谨的学术风格,求实的进取精神,也仅仅是从青年走到壮年,她将不辜负自己辉煌的过去,不辜负今日的使命,向更加灿烂的未来开拓奋进!
附录:
从学徒工到市总工会主席
陈四明出身贫寒,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家中父母及兄弟姐妹8人,全靠父亲一人体力劳动维持生计。他读小学时,曾被学校作为唯一代表推选参加市少年之家一周夏令营,可他当时整日穿着上学的却是一双拣来的破布鞋。还是时任班主任放学带他去商店买了一双双钱牌力士鞋,他才得以实现这次难得的经历。至今谈起此事,仍让他感动不已。后来17岁的哥哥开始帮父亲劳动,因粮食计划供应紧张,陈四明每晚将学校食堂蒸的干饭省下来带回家给哥哥吃,自己喝稀饭。也许正是这段艰苦的经历,使陈四明日后特别同情穷苦的人。
七十年代始,陈四明当上了一名钟表修理学徒工。在基层先后当过门市部负责人、公司人事干事、业务干事、工会干事以及区属商业公司副经理。(www.chuimin.cn)
1983年,他得到了一次白下区推荐培养干部的好机会:以全市高分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秘书专业干部专修科。毕业后分配在白下区委办公室当秘书。此后担任过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1992年在区人代会上,他被选举为白下区区长,1996年任区委书记。
在白下区担任区领导10余年,特别是担任区政府、区委主要领导期间,他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牢记为民造福的宗旨。当时,白下区管辖面积从8平方公里扩展至30平方公里。他和其他领导一起担负起全区经济、文化、市容建设改造的重任;担负起全区30万人民群众生活起居改善的重任。其间修建或扩建了红花地小区、王府园小区、钓鱼巷小区和五老村小区等数个小区;将原来交通拥堵的大光路、常府街、户部街、洪武路以及石门坎地区的道路拓宽。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给三中、南航附中、游府西街小学、火瓦巷小学扩建了校舍,在城郊结合部为白下区职教中心开辟了上百亩的新校园。还盖起了红十字医院新的病房大楼。特别是在商贸方面,白下区扩大管辖的新街口,进一步成为全市的商业中心。
作为一个地方的父母官,陈四明关心群众的疾苦,把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时刻放在心上。九十年代南京地区的一次暴雨成灾,白下区象房村小区居民家中普遍淹水。他得知消息后,连夜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视察。当时,他们乘着小船进入象房村,挽起裤腿,淌着水进入居民家中。当看到一些楼上的居民吃饭发生困难时,他们便买来烧饼放在小竹篮里吊上楼去。待水退后,陈四明决心治理水患。责成城建部门牵头在外秦淮河重修了坚固的堤坝,并设立泵站,疏通水道,使象房村以后再没有发生过水患。
陈四明在任白下区委书记期间,亲自协调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的揪心事。有一次,他收到一封人民来信。写信的人是一个小女孩,原来她的父亲坐牢,母亲出走,抚养她的奶奶又去世了。孤立无助的她试着给陈四明写了一封信——《我要读书》,陈四明见信后非常重视,立即协调省、市、街道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共同研究。将她安排到光华东街小学读书,让居委会负责照料她的生活,之后其父提前假释,孩子小学毕业后又上了六中。感激之余,她写了一封信,登在《南京日报》上。
陈四明在担任白下区主要领导期间,白下区两个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因此,白下区被市政府评为“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
1997年,陈四明调任南京市总工会主席。他把带领全市百万职工加速南京现代化建设、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作为自己的重任。当时,正值企业改制,大批工人下岗。他提出不让一名职工因家庭困难发生意外。要求工会做扶贫脱困的第一责任人、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协调人、第一落实人。并采取具体措施,一方面领导各基层工会疏导工人情绪,一方面,组织职业介绍所,为下岗工人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如:家政、制作面点培训班、婚庆主持人培训班等),并筹集了四千多万资金给自主创业者发放小额贷款。三年中帮助了45 000下岗工人再就业。为使扶贫济困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市工会建立了特困职工援助中心,由专门的负责干部接待。中心开业的那天,时任市委书记李源潮和市长罗志军亲自揭牌。中心为困难职工办了许多实事(如为职工因病致贫的发放救济金,为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支付学费等),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模范帮扶中心”。时任政治局常委、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来宁视察南京工会工作后,给予了很高评价,并将南京市总工会的许多工作方法向全国工会推广。
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2006年开始在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工会,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沃尔玛建立工会,沃尔玛是全球零售商业第一强。就连在美国,老板也不让建立工会。但是,经过南京市总工会与该企业职工艰苦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夏季的一天深夜,职工宣布南京沃尔玛工会成立。工人们欢呼雀跃,国际歌在子夜响起。这是沃尔玛在我国省会城市建立的第一家工会。此后不久,在中国各地的沃尔玛全部建立起自己的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南京市总工会最高奖励——“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同时授予陈四明个人“工会组织建设特别贡献奖”。
2008年,陈四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仍积极奉献余热,为工人谋福利。在奚永明副市长担任会长的特困职工基金会中担任副会长职务。基金会已向金陵石化、南钢集团、汽轮电机厂、南京烟厂等企业募得基金1 000多万元,目前正以这笔基金,为帮助南京市的困难职工做实事。
(董克信补记)
献给我的母校陈周耀陈周耀2000届校友。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我挚爱的母校——南航附中,迎来了她七十五岁的生日。七十五年风雨兼程,七十五年桃李满园,身为一名永远的附中人,我衷心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因为我们是直升,我们在附中的时间是整整六年。是附中给予了我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感恩母校,故土之情,令人终身难忘;感恩师长,父母之情,更令人终身眷念。......
2023-12-05
感谢母校何淑娟何淑娟1995届校友。来自母校徐老师一个关于校庆的电话,打破了原来平静的思绪。在母校的日子里,我得到了各位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教导。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大家都记得今年校庆的时候,也是曹老师从教二十年的纪念,我们已经约好一起替曹老师庆祝。感谢母校,给了我这样好的老师,这样好的同学,教会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2023-12-05
上课铃,老师邬旭永邬旭永1992届校友。十几秒钟的上课铃声,常常伴着楼梯上的男生飞入教室,和着教室里的女生的叽叽喳喳,一起熄灭。来到深圳13年,再也没有听到过上课铃,但是脑子里仍然一直有在上课的感觉。我想对学弟学妹们叮嘱一句:你们正经历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和课程,有关心爱护你们的最好的老师和学校。怀念那熟悉而遥远的上课铃,怀念那一次次目视老师面带微笑踏入教室的日子。......
2023-12-05
玉麟印象周和平宋玉麟1965届校友。一玉麟是太仓人。今天,“松石斋”已由玉麟代表家属交政府无偿使用,使之成为“宋文治艺术馆”的一部分,艺术馆里存有一批宋老生前捐献的他的代表作品和收藏的明清字画。玉麟在画上常题“太仓玉麟”或钤上“太仓”的印记,这是他心中藏着对家乡深情的见证。娄东有派今人传,玉麟是有这个责任和这个能力的。二玉麟的成功,得益于父亲宋文治先生,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2023-12-05
我一生的一点回忆钱剑秋钱剑秋1951届校友。我写回忆录,不是用来出版,而是为后代留下生命传承的记忆。我的童年、少年时代1935年(乙亥)农历11月11日我出生在南京一个小市民家庭。我坐第一排,舅舅坐最后一排。站岗人有权阻止闲人入校,有权维持校门秩序。国民党新六军全部美式配备,一身戎装,崭新的坦克、大炮、机关枪夹列其间,雄姿英发。解放前,南京每年要举行一二次庙会游行,说是什么菩萨过生日。......
2023-12-05
被授予少将军衔。刘基法同志是我校校友中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一位将军,我向他约稿,他却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一生很平凡,没有什么可写的。刘基法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军。但刘基法最后还是服从国家需要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刘基法入伍后,被分到总参技术部干部学校。刘基法同志对工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由于工作的需要,刘基法成为老一辈革命者的接班人,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
2023-12-05
五十年同窗之谊天长地久半世纪师生情怀永不相忘——记“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前前后后程嘉梓高中,难以忘怀的年代五十年前我们从南京七中高中毕业了。当2006年4月16日徐君义邀请校友到江浦相聚时,参加者已达到18人。这一提议得到校友们的一致赞同,并议定在母校举行。这就是我们筹备“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缘由。至此,茶话会已准备就绪,只等嘉宾到来。......
2023-12-05
《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的打拼故事网文孟非1990届校友。其独立撰稿的评论专栏“孟非读报”成为《南京零距离》中收视率最高的栏目。在众人瞩目的孟非传奇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男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故事!12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孟非一家迁居南京。为了养活自己,一回到南京,孟非就朝人才市场跑。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