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同窗之谊天长地久半世纪师生情怀永不相忘——记“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前前后后程嘉梓高中,难以忘怀的年代五十年前我们从南京七中高中毕业了。当2006年4月16日徐君义邀请校友到江浦相聚时,参加者已达到18人。这一提议得到校友们的一致赞同,并议定在母校举行。这就是我们筹备“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缘由。至此,茶话会已准备就绪,只等嘉宾到来。......
2023-12-05
五十年同窗之谊天长地久半世纪师生情怀永不相忘——记“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前前后后
程嘉梓
高中,难以忘怀的年代
五十年前我们从南京七中高中毕业了。毕业之初校友之间还保持着一些联系,如1959年春节时就有21位老同学在南京会见,并在照相馆合影留念。后来由于工作的繁杂、生活的艰辛,特别是政治运动的影响,校友间的联系日渐稀少。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才又有过两次人数较多的聚会:一次是1980年2月25日有10位老同学在许蓉英家相见;另一次是在同年3月1日又有18位老同学在叶绪珠家相见。这两次聚会之后,沈汉民编印了我们高20班校友通讯录分发给校友。在这份通讯录上不但有参加当年聚会的校友,而且收集了在外地工作的校友情况,以致在多年后寻找校友时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本世纪之初,校友们都已先后退休,但是同窗的思念之情非但未减,反而与日俱增。这或许是因为高中阶段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知识基础的形成、意志的历练、性格的培养都源自这一阶段的缘故。因此高中时期就成了我们难以忘怀的年代。正是这种怀念情结使得我们高20班校友相互寻找,又逐渐恢复起联系。
2004年1月27日有7位老同学在新街口世纪缘相聚。2005年11月26日有12位老同学在夫子庙楚留香茶艺馆相聚,并推举叶绪珠、沈汉民、程嘉梓组成筹备组,为日后的校友联谊活动进行筹备。这一阶段的筹备工作颇有成效,校友们纷纷提供其他校友线索,沈汉民又通过户籍部门进行查询,这样又联系到多位校友。当2006年4月16日徐君义邀请校友到江浦相聚时,参加者已达到18人。
2006年10月14日在乌龙潭公园聚会时也是18人参加,其中包括从西安回来赴会的张淑惠校友。会上多位校友提出,2007年适逢我们高中毕业50周年,希望能搞一个纪念活动。这一提议得到校友们的一致赞同,并议定在母校举行。这就是我们筹备“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缘由。在这次聚会上,校友们还商定了今后聚会经费实行AA制与自愿赞助相结合的方式。
一定要找到当年的老师
2007年春节一过,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这时在我班名册上的54位校友中,相互间已经建立联系的校友,包括外地校友在内,已经达到29位。因此筹备纪念茶话会的关键,是能不能找到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虽然师生多年失去联系,找起来困难很多,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一定要找到当年的老师,向老师问一声好,道一声谢。
筹备组列出要找的老师姓名,正在感到寻找无从下手之时,校友会的董克信老师说,他对在七中任过教的老师情况非常熟悉,可以帮助联系。他为我们提供了8位老师的联系地址电话,使我们喜出望外。王志忻自告奋勇主动和这些老师多次电话联系,一一问清情况,并在聚会前开着小车把行动不便的老师接到会场上。
为了开好这次会,筹备组还复印了50年前由班委会编印的毕业纪念册,翻拍了1959年部分校友聚会时的老照片(令人遗憾的是,1957年毕业纪念照已不可得),以及打印了最新校友老师通讯录和茶话会的会序,以便在会上分发给大家。筹备组还冲洗了部分历次聚会时的照片,列出照中人排列顺序以便对照,并配上精美的相册,准备送给我们的恩师。
这时筹备组已在校友间建立了电话联络网,聚会时间一定,叶绪珠、姜兆元、徐君义等多人很快就通知到本地的22位校友、外地的6位校友。
母校提供了贵宾室作茶话会的会场,并准备了鲜花和茶水;沈汉民把许多事先准备好的时鲜水果和赠送老师的相册也放到了会场。至此,茶话会已准备就绪,只等嘉宾到来。
春意盎然聚首母校
2007年4月12日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如期在母校贵宾室隆重举行。清洁明亮舒适的贵宾室里摆放着一盆盆盛开的鲜花,使会场充满春天的气息。
校友们和老师们先后到来,会场上立即充满了欢声笑语。许多人乍一见面似不相识,但只要一两句话的提醒,立即在跨越半个世纪的时间断层上,重新建立起连接的桥梁,大家亲切如故,就好像是肩并着肩一同走过来一样。
会前,母校特意开放了校史陈列室,先来的校友纷纷前去参观,校友们在这里看到了母校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硕果。
茶话会开始后,首先请徐彬副校长讲话。他首先代表母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母校简史和解放后的飞速发展历程,学校在各阶段所获得的荣誉。他还向大家介绍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马特洛索夫班校友们的联谊活动以及他们最近编印的纪念册。
接着,校友会的董克信老师在会上介绍了校友会的活动情况,并把介绍母校发展的小册子、光盘和校友资料分发给大家。这些有意义的资料受到与会校友的喜爱。
席间,靳秀卿等女校友热情地为老师献茶,替老同学倒水,给大家分发资料。会场上情意融融。
当年教过我们的郭梅如老师、马光玮老师、周启明老师、张赛林老师不顾年事已高,亲临会场与同学们相见,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使我们再次聆听到久违的亲切声音。
王志忻、葛洪宝、佘廷选、沈汉民、张松生、程嘉梓、张永昌、王绣锦、夏宝鑫、叶绪珠、徐君义、吕明炘、张玉麟、左怀生、许蓉英、姜兆元、靳秀卿、郭宝华等18位校友参加了这次茶话会,没能参加的本地校友钟祖廉、仇家虎、叶谷人、程极壮,以及外地校友龚爱仙、李有为、谢宝林、赵东屏、方德瑞、张淑惠等10人,有的打来电话,有的发来短信祝会议成功,并向校友问候、向老师请安。(www.chuimin.cn)
师生情怀与同窗情谊
老师们恳切地回顾了五十年来的教学生涯,谈到了自己的个人际遇。个人际遇虽不相同,但所处的时代背景却是相同的,因此就有了许多共同的东西。他们辛劳教学一生,下放、迁校、运动给他们带来诸多坎坷,退休前后终于迎来人生最好的时期。但最使他们感到幸福和骄傲的不是个人生活的改善,却是桃李遍天下。
老同学们谈得最多的是母校对自己的培养,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有的校友用亲身经历讲述当年学校的严格要求,这些要求成了他后来前进的动力。
大家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聚会场所,感谢校领导亲临参加我们的茶话会,感谢50年前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各位老师不辞劳累来和我们相见,感谢校友会董老师为筹备这次会议所作的努力,没有他的努力我们就不可能见到这么多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
大家回忆说,我们在高中时期不但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还从学校的教育氛围中,从老师的言传身教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接受了母校对我们的优良的素质教育。正是由于这种优良的素质教育,使我们班级的每一位校友,无论毕业后直接走向了社会,或是去继续深造,也无论是从事工矿企业,或是从事文教卫生,都能做到无愧于老师的教诲,无愧于母校的培养,我们每一个人在那个时代,都在奋发工作,都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也是我们今天对培养我们的母校,对教育我们的老师,最要深深表示感谢的地方。
会上发言很热烈,为了要抢在学生放学前到校门前合影,发言只好暂停。校友和郭梅如老师、马光玮老师、周启明老师、张赛林老师以及徐校长、董老师在那里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合影后,大家一同前往四川酒家聚餐。席间,师生情怀与同窗情谊的话题还在继续着。
让我们的情谊永相随
在邀请老师参加茶话会的过程中,王志忻得知周瑞麟老师、胡掌珠老师因身体原因不能前来参加,苏昌辽老师电话联系不上。郭宝华拜访赵光琪老师时,单身的赵老师已重病缠身,她一面告知小区管理人员要注意看望,又请母校有关部门转告赵老师的退休单位给予更多的关心。茶话会上校友们对这几位老师十分关心,委托筹备组和知情人会后代表大家去看望他们。
五月一日,程嘉梓、沈汉民、郭宝华、张永昌乘着王志忻开来的小车,提着新鲜水果,带着相册、照片和当年毕业纪念册的复印件,代表大家去看望这几位老师。
我们第一任班主任周瑞麟老师见到大家非常高兴,他很快就说出在座的几位同学当年的性格与特点。他很健谈,兴致盎然地回忆起他当班主任的经过,当年的以及后来的学校情况。我们回到家里后,周老师又给几位同学打来电话,激动地说,对大家来看望他非常感谢。
胡掌珠老师在不大的小方厅里接待了大家,在回忆当年执教化学的情景及讲述现时生活起居情况后,师父取出照相机拍了一些即景照,然后又让我们到门外和胡老师合影留念,师生之情尽在其中。
由于苏昌辽老师搬了家,我们费了一些周折才找到他家。师母接到电话怕我们找不到,亲自下楼来接。苏老师因身体原因言谈不多,但对我们这个班还是有所记忆。当他看到我们复印的毕业纪念册上有他当年提诗相赠,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旋即回身到里屋取出他的诗作,赠给每人一册。
到了赵光琪老师家,遇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他躺在简陋的小屋里,已处在弥留之际,大家不由得勾起一阵悲哀。我们向来照顾他的弟弟表达了慰问之情,他弟弟俯身在他耳边转述着。我们看了很不是滋味。
这种生离死别的不幸情况也发生在我们校友之中。当姜兆元电话联系谢其龙参加茶话会时,得到的却是谢其龙已在春节期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的噩耗。上次聚会时还在谈笑风生的谢其龙,这次聚会时和我们已经是阴阳两界,校友们闻讯后心情十分悲痛。由于已时隔数月,不想再次引起家属的悲痛,就没有到他家去慰问。让我们在心中永远怀念他吧。
程极壮因身体不适未能到会,大家说一定要去看望他。他在家里告诉我们,他的病情得到及时治疗,现在已基本好了。我们听说后感到很欣慰。他还取出500元赞助聚会活动,负责财务的沈汉民说太多了,况且生病用了不少钱。程极壮说,他还力所能及,坚持要赞助。大家为他这样关心我们的校友活动而深受感动。正像程极壮这种精神一样,许多校友都为我们的聚会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赞助,这为今后的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这次聚会前,我们班级54名校友中有28位已经建立了联系,还有张健中、杨正宽、刘延华、张振芬、黄有琏、邓家耀、宋延顺、李小华、张安银、董绵、王光中、戴耀宗、李少雄、成志达、闻宝群、刘顺禄、张志勤等17位校友尚未联系上。而自从翁厚坤在“文革”中死于非命以来,后来又有潘奇霞、张家梅、周式珥、陈义明、谢其龙、吴昌周、王如霖、刘儒民等8名校友因病不幸过世。大家感到在我们这个年龄上,能够相聚在一起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都希望这样的聚会今后还要继续延续下去。
在我们高20班开茶话会时,高18班和高19班派观察员赵淳、曹金龙前来参加,因为他们随后也将聚会。当年我们年级一共有四个班,如果有机会再联系上高17班的话,那么搞一次年级的大聚会就更有意义。
2007年4月
附记:在这次茶话会之后,我们在2007年秋季和2008年春季、秋季又聚会3次,在此期间我们又联系上了刘延华、黄有琏、李小华和董绵四位校友;不幸的是张玉麟突发疾病离开了我们,后来又得知宋延顺校友也已不在人世。大家觉得,我们能定期相聚实在不易,一定要珍视这一机缘,把聚会继续搞下去。(2009年1月补记)
五十年同窗之谊天长地久半世纪师生情怀永不相忘——记“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前前后后程嘉梓高中,难以忘怀的年代五十年前我们从南京七中高中毕业了。当2006年4月16日徐君义邀请校友到江浦相聚时,参加者已达到18人。这一提议得到校友们的一致赞同,并议定在母校举行。这就是我们筹备“纪念南京七中高20班校友毕业50周年茶话会”的缘由。至此,茶话会已准备就绪,只等嘉宾到来。......
2023-12-05
在欢庆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的同时,我们也迎来了母校七中命名六十周年。我们高兴地看到七中的好传统已汇入南航附中,并不断发扬光大。在母校建校75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南航附中在新世纪更创辉煌,把学校建成火热、和谐的师生共同家园,锻造出一支更加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各类人才。母校也是我心中温暖、永久的“鸟巢”,将会飞出无数的小小鸟,飞向祖国各方,飞得更高、更远。......
2023-12-05
我一生的一点回忆钱剑秋钱剑秋1951届校友。我写回忆录,不是用来出版,而是为后代留下生命传承的记忆。我的童年、少年时代1935年(乙亥)农历11月11日我出生在南京一个小市民家庭。我坐第一排,舅舅坐最后一排。站岗人有权阻止闲人入校,有权维持校门秩序。国民党新六军全部美式配备,一身戎装,崭新的坦克、大炮、机关枪夹列其间,雄姿英发。解放前,南京每年要举行一二次庙会游行,说是什么菩萨过生日。......
2023-12-05
情系鸡冠花——记翁德宝教授朱善良翁德宝1965届校友。正是这样的一棵草、一枝花,我院生物系翁德宝教授耗费了十几年心血,情系鸡冠花,开展了系统的科研工作,做出了一篇开发应用的好文章。翁老师凭借敏锐的专业眼光联想到,同为苋科植物的鸡冠花极为可能蕴含着潜在的食用价值,推测开展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应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谈起研究鸡冠花的漫长科研经历,翁老师总是有说不尽的感慨、欣慰和微笑。鸡冠花,是翁老师心中的花!......
2023-12-05
难忘的七中,难忘的母校马敬仲马敬仲1955届校友。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而燃烧我们的第一把火,是在七中点燃的,至今也没有熄灭,因为她一直在我们的心中。难忘的七中,难忘的清华1955年,毕业的时候到了,考那个大学呢?我生在南京,长在南京,我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特别怀念当年的老师与同学,我向往七中,更热爱现在的南航附中,祝学校领导、老师身体健康,祝同学们茁壮成长。......
2023-12-05
我的航空科技教育情结许在平许在平原南航附中高级教师,物理教研组长,学校教科室主任,从事物理教学数十年。特别是与南航大联办,以南航大雄厚的师资、设备做依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航空航天知识的教育。我虽然退休多年,仍常记挂着学校航空科技特色教育的研究,关注着《航空航天知识读本》课程的教学情况,因为我与中学生航空科技教育已结下了深厚的情结。......
2023-12-0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汪平汪平1991届校友。随便打开一本,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顿时想起高二的某节语文课情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会牢记老师们对我的教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23-12-05
毕业十七年赵新赵新1992届校友。十七年,已经足够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从高中毕业;十七年,也已经足够我把从母校得到的一切融入自己的血脉。我是南航附中首届实验班的学生,1986年入学,1992年保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十年,2006年调到北京市丰台区任区委办公室副主任。离开母校十七年了,这十七年里,我真切地感受着在母校六年时光中点点滴滴的收获,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自信!......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