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南航附属高中校友风采-青春永恒

南航附属高中校友风采-青春永恒

【摘要】:良好的口碑源于严谨实干——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李启东教授访谈纪录李启东1954届校友。长期从事核空气净化研究,荣获国家发明奖一项及部级科学进步奖五项。李启东,男,现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通过教育部鉴定,成果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产量可达80吨,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前身是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成立于1958年,主要是培养原子能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从事有关的科学研究任务。

良好的口碑源于严谨实干——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李启东教授访谈纪录

李启东

1954届校友。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长期从事核空气净化研究,荣获国家发明奖一项及部级科学进步奖五项。

李启东,男,现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70年代初承担秦山核电厂除碘吸附器的研究任务。长期从事吸附理论、技术、吸附材料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近40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已获得1996年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以及其他各种科技奖多项。

此外,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996年,活性炭纤维生产的试验室技术成功转化成国内最大的、技术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通过教育部鉴定,成果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产量可达80吨,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来复旦以前,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大学。它的专业设置、师资和学生都传承了一个老学校的品质,它的学风与新学校相比有时真令人羡慕。就拿学生的学习态度来说,即使大年初一放假期间走进学校,都能看到教学楼内的几个教室里,许多学生安静地在教室里看书学习,看到这些心中很有感触,就是这种环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同样这种刻苦、严谨的态度,也是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需的素质。

当时的复旦已经是教育部属重点大学的重中之重,没有人去刻意地宣传,但对于到这里来过的人来说,他们都会深深地感到这里所积淀的东西,这些就可能是复旦在培养人才和科研成果方面能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不是唯一。直到现在,这些感觉还仍然存在。譬如,在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时,都是来自各方面的人,通过报告和讨论后,通常情况下都会听到来自与会代表的欢迎和好评。同样在承接科研任务的问题上,我们不是有任务就接,通常都是经过反复的考虑和论证才做决定,这可能是复旦的一个传统的作风,只要是我们承接的任务或工作,经过我们的努力奋战,都会取得一个很好的成果。

在复旦培养一个人,整整四年里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章和管理条例,尤其是在基础课阶段。以基础化学来说,每一个带实验的老师,无论是新手或是老手都得在带实验前集体准备实验一次或两次。要求做到不仅结果正确,还必须操作要规范。这一些都是学生今后做研究必需的基本锻炼,试验做不好就无法从事科学研究。这一些对我感触很深。

我担任过四年(1977—1981)的班主任工作,当时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届大学本科生,在老师之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是最多的,一般的上课老师除了上课之外可能接触少一些,但不同的老师都以同样的严谨来教导学生,形成了复旦的一个较好的传统。

多年以来我也带过不少研究生,平时接触虽然不是很多,但由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基本训练,使得他们对于课题的思考和试验操作都是比较好的。其中有很多试验都是单独完成,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即使有些试验必须两人进行,他们也会找其他课题的同学协助完成试验任务。他们的研究结果在答辩过程中优秀的成绩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与我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一些研究生相比在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复旦的培养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有一个很好的表现。

这么多年来与我接触比较多的一批同学中,有不少已经在国外发展,有些在国外取得学位以后回国正承担着重大科研项目。有不少在工作单位里由于他们有较强的能力所以很受重视,担任了各级领导工作。这些与以前曾经听到过的一些说法,学生的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等等,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中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情况。(www.chuimin.cn)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前身是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成立于1958年,主要是培养原子能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从事有关的科学研究任务。我从70年代初,承担了秦山核电厂除碘吸附器的研究任务,值得一提的,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制造的核电站,任务要求从核电站的废气中去除放射性碘,以保障环境的安全,研究内容包括选择和制备高效的吸附材料以及吸附净化与各种工况条件对材料吸附的影响等。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了核工业部的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在秦山核电站正式使用直到现在安全可靠。正是这项研究使我与活性炭材料结下了不解缘,并且为在空气净化和废气处理领域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近四十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级发明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五项,以及其他各种科技奖多项。

在核空气净化的研究领域中,世界最高学术论坛是每两年召开一次的核空气净化会议,从五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中国是一个核大国,但当时还没有介入这一领域。1984年由于我们在核级活性炭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邀请,我国第一次由核工业部组团,我带着为秦山核电站除碘过滤器的研究成果,参加了在巴尔的摩召开的第18届核空气净化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题为“浸渍活性炭去除甲基碘特性的研究”的报告,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美国哈佛大学Melvin W.First教授是历届核空气净化会议的主席,他长期以来给我的教导和帮助以及他那高尚的人品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1984年以后,我受美国邀请曾经多次参加核空气净化会议和一些专题讨论会,曾担任大会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及分会议主席等。

1992年由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邀请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短期工作,此后,在美国西方化学公司(Occidental Chemical Corporation)以顾问的身份,进行了有关吸附技术的研究工作。

在我的研究工作中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的研究以应用为背景,并已得到了社会、企业和市场的认可。因此虽然已经办理退休手续,但还是比较忙,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目前由于原油汽油的涨价连带使得化学溶剂也大幅度涨价,这就使那些以溶剂为加工手段的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现在有不少企业通常每天都要向环境排放几百公斤到几十吨的各种溶剂,这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能源,提高了成本。现在采用吸附技术回收溶剂是非常有效的方案,我们与德国Donau Carbon公司合作,在浙江完成了一套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回收设备,日回收溶剂汽油30吨以上。像这种类型的设备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当然还有很多技术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有关室内空气质量(IAQ)问题中,我们在对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得到了应用。由于我们在活性炭吸附技术长期的研究中,已建立了十多种改性活性炭的配方和浸渍技术,这对于去除室内各种低浓度空气污染物非常有效,我们已经和协作厂合作完成了科技部下达的“中央空调系统空气化学过滤器的研究”课题,已经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必须指出,这一些成绩的获得是我们整个课题组齐心合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我们进行研究的日子里,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有时为了获得一个完整的吸附数据连续进行将近数百小时的试验,但大家配合都非常默契,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大家想办法做好每一次试验。经常在试验时无法按时吃饭,都没有什么怨言。把工作做好,拿出一项又一项创新的成果,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我们都感觉到复旦大学的综合实力是越来越强了。由于大批优秀人才的引进,学科门类更加完善,有文、理科,工程技术,医学,药学……此外,我更深深感到研究工作除了要保证一定的基本理论研究之外,应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发展。同时也感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在实验室与工厂之间有一条很不容易跨过的鸿沟,受到知识局限性的障碍,工厂的技术人员不愿意走过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不愿意走出去一步。为此,我非常想哪怕再困难也要把我的研究成果一项或两项转化成生产力。我的这一愿望在上世纪90年代终于得到了实现,用了近三年时间,完成了大型卧式连续自动化活性炭纤维生产的成套设备,建立了南通永通活性炭纤维有限公司,并兼任总经理,这在当时的复旦还是很少看到的。我在整个工程设计过程中不分昼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跨越了实验室与工厂之间的鸿沟,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这一工程项目的完成是与复旦大学有关的领导支持分不开的。当时的杨福家校长利用到南通做报告的时间到工厂去参观,结果他感到非常高兴,在厂内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并在南通各位领导的面前对我说:李老师,你完成了这一项工程,这一辈子的研究也就值得了。杨校长回沪后立即向新闻媒体发了传真希望他们宣传报道这一成果,当时我也听说杨校长在校内大小会议上曾多次说到这一事情,使我非常感动。我希望今后在复旦将出现更多更辉煌的转化成果。

这一套设备的建成,至今仍是国内规模最大、产量和质量最高的生产线,现已通过教育部的部级鉴定,技术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

说到复旦精神,在我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我校那些老一辈的院士、教授他们从年轻直到晚年几乎是一生为了科技发展奋斗和奉献。

(原载复旦一百周年《复旦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