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李万程获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李万程获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摘要】:“太阳石”之魂——记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李万程郝拴元李万程1954届校友。1996年1月31日,在北京全国政协会议室,李万程激动万分地从颁奖者手中接过了中国地质学科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先后多次获煤炭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南煤田地质局科技进步奖,7次获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李万程的目光盯在了河南省“红层压煤”这一异常地质现象上。“红层压煤”是一种异常地质现象。

太阳石”之魂——记第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李万程

郝拴元

李万程

1954届校友。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从事地质工作36年。在煤田勘探及地质研究领域卓有成就。多项获煤炭部及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嘉奖,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从技术员、工程师、高工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获全国地质界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奖。

1996年1月31日,在北京全国政协会议室,李万程激动万分地从颁奖者手中接过了中国地质学科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李万程是河南煤田地质局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自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后,先后在广西、河南两省从事煤田地质勘探工作36年,参加完成地质勘探项目14项、地质科研项目6项,参加编写专著2部、发表科技论文18篇。先后多次获煤炭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南煤田地质局科技进步奖,7次获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选  择

《中国青年》刊登的一幅画,点燃了李万程献身矿业的热情。20多年的野外生活和工作实践,为他今日取得突出成就打下了基础。

李万程与地质工作结下不解之缘纯属偶然。中学时代,在党的教育下,他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有要献身祖国的远大理想。就在高考来临之际,很得学生青睐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了题目叫《黎明》的一幅画。画面上,以崇山峻岭为背景的野外地质帐篷内,马灯闪烁着微弱的火苗,一位通宵未眠的年轻地质工作者,正借助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看手中拿着的标本。这时东方已经泛白,晨光透过帐篷,照在年轻人俊美的脸上。久久凝视这幅画,李万程完全被画面的意境和主人翁执著的求索精神感染了。理想和幻想、理智和幼稚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坚定的信念:深山探宝——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豪迈事业吗?他毅然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地质专业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

1959年毕业后,他到了广西130地质队,六年后随队调到河南。一接触工作就着了迷,把对地质事业的满腔热爱倾注到岗位工作中。同志们夸他有艰苦创业的拼劲,不屈不挠的韧劲,锐意进取的冲劲。测量扶标杆、地质填图、钻探岩芯编录、煤样采集和煤质资料分析、岩层对比、构造分析、平剖面图绘制、报告编制……几乎地质类所有基础工作他都干过。而且不管哪样工作,他都要求自己干得更出色些。每干一段时间工作,他就“过电影”,评估得失,总结经验,提出最佳的工作程序和工作目标,并且将思考结果一一记在专用的本子上。

就这样,他默默地、脚踏实地地走过20年。平凡工作中虽有过闪光,却还未形成耀眼的光束,但这些对他后来工作中突出成就的取得却是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

探  索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鼓舞了中国的知识界。李万程的目光盯在了河南省“红层压煤”这一异常地质现象上。

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声响彻神州大地,震撼了中国知识界,也震撼了李万程的心灵。他利用多年知识的积蓄开始向“红层压煤”这一技术难题冲击。“红层压煤”是一种异常地质现象。按正常地层规律,红层(三叠系岩层)和煤层之间的距离至少有1 000米。河南大部分地区情况如此,而荥阳、巩义、登封、新密等大面积含煤区内,年代较新的红层直接覆盖在年代较老的二叠系煤层之上。这一带群众凭多年采煤经验,将这一现象称为“红层压煤”。为什么这一地区会出现这种特殊地质现象呢?它的成因机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河南煤田地质界早就存在,但是还没有人给一个说法,它就成为一项长期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

由于在当时搞科研还未被大家理解,李万程只能不声不响,单枪匹马地干起来。科研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利用休班到现场进行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往返旅费也只能自己“报销”。经济上支付倒不要紧,个别人难免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议论。休班不回家料理家务,妻子也要埋怨。多年形成的外柔内刚的固执性格,使他既不解释也不争辩,坚决按自己主意埋头干下去。他把李四光教授的“地壳运动以水平作用力为主导”的论点作为研究立足点,从马杏垣教授《嵩山古构造型式》论著中,吸取了“层间滑脱”概念,找到了解开“红层压煤”问题的钥匙。白天或黑夜,他思想始终围绕着“红层压煤”转,稿子一次又一次征求意见,又一次一次地修改。当他把论文初稿寄给河南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黄声求征求意见时,受到黄总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将收集掌握的线索、资料提供给他,热情鼓励他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经过两年的艰苦而辛勤的探索,李万程在中国煤田地质界首先提出了重力滑动构造实例。其研究成果《豫西晚古生代煤产地中表皮构造》论文,开始以单行本在河南煤田地质局内交流。稍后,又在《煤田地质勘探》杂志上公开刊载。论文在简述河南“红层压煤”现象的特征后,正面回答了“红层压煤”现象的实质:它不是地层间的沉积间断,而是断层造成的;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断层,而是在重力影响下形成的缓倾的低角度正断层。

论文的发表提出了一种新型控煤构造型式,它在国内地质界产生了极大反响,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以后的地质实践中得到证实。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教授在其《嵩山构造变形》专著中,对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之后,李万程的科研工作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专门立项拨款,他也因此从野外队调到郑州省局科技处,负责豫西重力滑动构造的研究。

工作环境变了,但他仍然满腔热情地遵守地质工作“上山、下井、看岩芯”的经典。不顾常年野外地质工作染上的风湿病的折磨,经常奔波在野外和井下。为了查明芦店滑动构造的成因机理,他把芦店地区的岩石露头几乎看了个遍,每个观察点都做了详细的测量、记录和素描。不但记下自己能够理解的地质现象,对自己当时还不理解的地质现象也要翔实地记载下来。后来发现,许多重要研究结论的取得都源于对这些当时不能理解的地质现象的再认识。为了研究滑动构造对煤层的影响,他对芦店地区全部小煤矿做了详细调查。他逐一在掘进的掌子面上素描了滑动断裂对煤层剥蚀的生动图像,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素材。为弄清禹县梁北矿区构造情况,他和课题组同志一道翻阅了几十个钻孔的上万米岩芯,重新做了构造编录,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滑动断裂的解释方案,合理地解释了矿区构造,新增可利用煤炭储量4 000万吨。

围绕着豫西滑动构造这一研究主题,他与同事艰辛跋涉五年,提交了Ⅰ类地质科研项目《禹县梁北矿区构造研究》、《芦店滑动构造研究》和Ⅱ类地质科研项目《嵩山北坡煤田滑脱构造研究》三项报告,揭示了豫西煤田中滑动构造的面貌,查明它是由16处以上滑动构造组成的大型滑动构造群。伴随构造分析和厘定过程,发现和扩大煤炭储量达8亿吨以上,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新型的煤田构造模式,被国内地质界誉为“豫西模式”或“芦店模式”,成为国内研究滑脱构造的一个典型的范例。

攀  登

整整六年,他随身总带着一张华北全区地质图。伴随着这张图,他记满了15本笔记本,“大幅度地提高了(华北地区)煤炭系统构造研究的水平”。(www.chuimin.cn)

“八五”期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开展了由五项区域性基础地质课题组成,研究区域覆盖了中国的东半部的一个国家Ⅰ级大型科研工程。这一工程的出发点是应用最新地质理论和研究方法,将我国建国以来积累的煤田地质资料进行深入总结和再认识,提炼出新的地质规律,发现新的煤炭资源。李万程参与了其中两项。在“中国东部滑脱构造研究”课题中,他担任领导小组及编写组成员,负责河南部分的研究和编写任务。这一课题研究成果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华北晚古生代聚煤规律与找煤”课题中,李万程是主要领导成员和主要研究人员之一。这项课题研究范围包括了华北全区及东北部地区,共11个省、面积约占中国疆土的1/4。在课题工作第一阶段河南课题研究期间,他担任副主编。这时他的风湿病更严重了,发展成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的活动大大受阻,但他仍坚持到登封、新安测制石炭、二叠系地层剖面;率领构造专业组翻秦岭,穿太行,测制区域构造大剖面。就在这次区域构造观察中,灵感的火花闪现了。他在深入研究河南板内变形和煤田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将区域构造规律概括为“三线、三向、三区”,即:北部太行区,主体构造方向为北东向,煤田构造以伸展型构造为主;中部嵩箕区,构造方向主体为东西向,煤田构造是以剪切滑动构造为主;南部崤熊区,构造走向主体为北西向,煤田构造以挤压性构造为主。这一总结提炼揭示了河南构造的实质,因此很快得到了普遍认可和采用。该项研究报告分别获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和煤炭部科技进步一、三等奖。

在华北课题整体研究阶段,李万程担任构造专业主编。他把主体部分、难度最大的部分,自己担负起来。为熟悉、消化、吸收华北全区地质构造情况,他随身带着一幅华北全区地质图。平时注意把别人发言和阅读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或要点摘记在本上。课题进展了六年,笔记从未间断,笔记本编号从1排到15,而那张华北地质图上所标的符号已是密密麻麻。

这期间,他家庭也是多事之秋。其母病重时,华北课题正值提交整体报告期间,收到病危电报后,他没有立即回去,而是尽快完成手头工作,并将专业组工作安排妥当。等赶到母亲病榻前,老人已经逝世了。妻子生孩子,他正在野外工作,没有回去照顾。尽管儿子已长大成人,他想起来,总觉得是欠了债。这次儿子手术住院,该是尽父亲职责的时候了,但是这时正是课题报告最后交稿的时刻,他在病床前守护儿子时,还将报告作了最后的审阅。

板块构造是当代构造地质学的里程碑。李万程应用这一理论没有采用照抄硬搬的作法,而是将板块的动力背景和煤田构造型式结合起来,形成“板缘构造—板内变形—煤田构造样式—构造热事件演化—对煤层赋存影响”的五大研究程序,并将课题重点放在煤田构造样式方面,总结出五种构造样式,对长期争议较大的煤田构造提出了独到见解,为正确预测煤的赋存提供了依据。马杏垣、朱志澄、万天丰三位教授在对华北课题构造专业成果评审时,认为“大幅度地提高了煤炭系统构造研究的水平”。华北课题最终成果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有五位科学院院士参加的评审委员会,认为该项成果水平在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

力  量

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是李万程反复阅读的书籍。他说:“我从中获益匪浅。”

李万程突出业绩的取得来源于他有献身地质、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来源于他的执著求索和勤奋实践,也与他长期坚持学习和充实提高自己分不开。他在读书中汲取力量,在思索中不断前进。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是他反复阅读的书籍。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搞技术搞业务是不可缺少的,我从中获益匪浅。正是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指导、分析、解决地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才有所建树的。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即实事求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学问。”为了做到这点,他带病常年坚持跑野外,“上山、下井”搞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唯恐以印象代替了客观真实面貌,而得出错误结论。他说:“本质只能是思维的产物,需要通过实践和思考去揭示它。”他十分注意学习前人的成果,善于从群体智慧的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启迪、丰富、发展自己的思想。他在大学时代就非常敬佩李四光教授和他的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概论》他爱不释手。他就是运用地质力学“本质地看待地质构造形迹——即地质构造力学分析思想;联系地看待构造形迹——即构造体系思想;发展演化地看待构造形迹——即构造联合和复合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指导工作实践的。他说,我能在地质科研道路上取得一点进步,这是群体努力的结果,也与李四光教授、马杏垣教授的学术思想影响和黄声求高级工程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他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祖国的哺育。1987年,他在“十一届国际石炭系地质大会”和“国际岩石壳动力学讨论会”讲坛上,用流利的英语宣读了《豫西伸展构造体系》论文,和与会的世界各国地质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和好评。今年8月他将再次应邀参加“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在会上交流被全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河南省地质学会评为优秀论文的《滑动构造类型》和《走滑运动与调整断层》。

他没有满足,没有停步,正以坚实的步伐继续探索、攀登,用奉献回报大地的哺育。

(原载《中国矿业报》1996.3.30)

附:

半个世纪人生轨迹

李万程

半个世纪来我的人生轨迹,可以用数学上“正弦曲线”图示相比拟:一半沉陷在地平线之下,一半扬起在地平线之上。

大学三年级时,赶上1957年的劫难。在班团支书任上被划为“右派”,处理又极严酷;开除团籍、学籍(留校察看),推入共和国罪人行列。毕业离校时,孤单一人,没有友好祝福,更没有温情的送别。往后的20多年是在漫长煎熬中度过来的,但是另外一个结果: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知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脱颖而出,成为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获各类不同级别的奖励,直到全国地质行业最高奖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难以忘怀的时刻,在全国政协礼堂,接受国家领导人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颁奖。23位获奖人选自全国各个地质领域及院校。其中有两位是年满八旬,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副院长、科学院院士。我在其中是年龄最小的,尽管那时我已年近60。

如同行舟一样,无论是顺水乘风或是逆水顶风,无论是惊涛骇浪或是风平浪静,无论是乌云翻滚或是阳光灿烂,都是人生旅程中不可缺少的片段,都是人生丰富多彩画卷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色调。无论是祸是福,对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和一份宝贵的财富。回首往事,有一点令我惊奇,像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命运竟然和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当党的航线发生偏移,事业遭受挫折,人民遭受涂炭时,我的人生同样处于低谷。而党的航向拨乱反正,祖国事业兴旺发达时,也正是我的人生高峰。我没有预定自己人生价值的大能,而命运却将我的人生轨迹和共和国兴衰挂靠在一起,这不能不是我极大的幸运。想到这一点,我满足了,也算不虚度此生了。

李万程,1954年毕业于南京市第七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名中国地质大学)。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石油煤炭局下属130勘探队任地质技术员。1964年随队北调河南煤田地质局,先在下属地质队任技术员,后在局科技处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曾三次获煤炭部科技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地质领域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奖。1995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