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附中精神永存殷晟殷晟1994届校友。时光飞逝,转眼已是2009年,我离开南航附中已经十五年了。这种互相帮助,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称之是“南航附中精神”吧。在我们离校后不久,南航附中被评为重点中学。因此,我祝愿我的母校——南航附中,能够继续保持这样一种精神,能够继续保持优良的传统,成为一所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学校。......
2023-12-05
怀旧追溯
柳克玲
柳克玲
1950届校友。建国后首批参军进入华东军大,学习报务专业。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24军军部电台台长,荣立战功。1955年归国,转业在北京邮电局工作,曾任使馆区邮电局局长。该局曾被评为北京市先进集体。
退休后,在女儿、女婿的企业——汉王制造有限公司担任总顾问,为我国IT事业作出了贡献。
我是1949年至1950年3月在空军子弟学校(市立七中)就读的学生,就读时间虽短,但受教育很深。记得南京解放时,市立七中是第一个被接管的学校。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教育下,我们从小就知道国民党腐败,喊出了要生存、要和平的口号,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革命种子。我和刘文琴、张开琳、张静康几位要好的同学,积极参加文艺宣传活动,扭秧歌、打腰鼓,在街头巷尾演活报剧,慰问伤病员……因为年龄太小(13岁)没有入团。1950年3月,我们是市立七中首批被批准报考华东军大的学员(参军),从此离开了母校,走进了革命大熔炉,迈开了我革命人生道路的第一步。
我今生为之奋斗的有两个事业:一是通信事业;一是“汉王”事业。这里把记忆最深的事,向母校作个汇报。
1951年,毕业于华东通讯学校报务专业。曾在皖北军区、六安军分区工作,于1952年调到华东野战军第24军参加抗美援朝,年仅16岁。不怕苦不怕死,背着背包和干粮,日夜行军23天,爬山越岭,吃干粮、宿野外,并担负电台通信联络任务。脚底打泡,肩上磨肿,举步维艰,克服一切困难,从不掉队。沿途层峰叠嶂,冈峦起伏,山路崎岖,敌机经常盘旋轰炸,震耳欲聋,我们毫不畏惧。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胜利到达集结地,征服了入朝第一关。
在朝鲜,气候恶劣,天寒地冻,手冻得红肿,握不住铅笔,敲不了电键,经常用热水暖手。但战情紧急,通信任务繁重,虽然当时条件差,收发报中干扰大,信号弱,我们却能以顽强意志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在关键时刻保障了指挥,并以十八万字无差错的优异成绩立了战功。1954年我以功臣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从朝鲜前线归国一直南下到最前沿的东山岛慰问驻守边疆的解放军,为战斗英雄佩戴大红花。经历了半个中国行程的慰问活动,结识了很多英雄模范人物,接触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受感动和教育,促使我永远积极向上,与时俱进!
1955年我从朝鲜归国转业到北京,一直从事通信工作老本行,值得追忆的有:
在改革开放前,外国国家首脑、总理、外交大臣等来华访问时,还没有媒体公开采访和报道,而是由邮电部电信总局牵头,市电信局(负责电话业务)、市邮局国际服务局(负责电报业务)临时抽调人员组建新闻中心,为随行记者服务。地点按照规模大小而定,小则设在外宾所住宾馆饭店内,多数设在民族饭店十层,唯有尼克松访华时设在民族文化宫。当时,我经常负责此项工作,贯彻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精心安排,认真总结,圆满完成任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日本国外交大臣园田直来华访问,新闻中心设在民族饭店十层。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二日,电信总局指派我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盛大欢迎宴会。事后,还把日本国赠送的礼品——小闹钟,折价12元分给我一个。至今,小闹钟还在我的床头陪伴着我,成为我参加重大外事活动的唯一纪念品,也凝聚着中日友好的情谊。
1982年,我主抓使馆区投递工作改革。根据国家建设部的要求,主动与外交人员服务局联系,在各驻华使领馆及外交人员公寓安装统一的信报箱,不再逐门逐户投送邮件。当时,这项工作困难很多,缺乏资金,阻力较大,生怕引起外事争端。经过周密调查研究,我提出了一个实施方案,资金由外交人员服务局负责解决,信报箱的设计、制作、安装由我局负责。终于在1983年夏季完成了该项艰巨的任务,彻底解决了邮件安全问题,提高了时效,减轻了投递员的劳动强度,这是一项重大的创新。投递员说得好,过去送一份晚报,每天要爬六层楼,现在不用上楼全解决了。
1983年,我担任使馆区邮电局局长兼党支部书记,着手开展了许多工作。首先,加强党支部建设,坚持讲党课,严格组织生活,以人为本,及时解决许多思想和实际问题,使党支部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在行政管理方面狠抓基础建设,制订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工作制度以及考核奖励办法等。以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服务方针,提出了四个“一样”的具体要求,即:内宾外宾一个样,业务忙时闲时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规范了服务用语,大大改善了服务,使使馆邮电局成为北京市文明服务窗口之一。当年,被评为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党、政、工、团四项先进集体,得到了很高的荣誉。
第二个事业,从事IT业佼佼者——汉王事业。我现任汉王制造有限公司总顾问,仍在为之耕耘。
1991年到退休年龄了,我起步为子女们做些补偿。女婿刘迎建发明了手写汉字输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是民族的骄傲!它让亿万中国人通过手写汉字进行计算机的运用。为支持他搞研发工作,我独自在北京、武汉收集汉字起源与发展的资料,为手写汉字样本奠定基础。在家里安装了一台计算机,收集不同人群的手写笔迹,每人书写3 755个简化汉字,付给12元酬金;又协助汉王科技组织十几台计算机,在首都机场候机楼大厅、卫星厅收集过往旅客的手写汉字,赠送一个手提袋,历时15天之久。至此,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汉字库,为手写汉字识别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3年,为支持女儿徐冬青“下海”,注册了“北京兴汉智能技术研究所”,目的是把刘迎建自主创新的项目,由自家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一没有经验,二没有资金。开始仅租用62m2平房做生产车间、库房和女工宿舍。我和老伴当零薪酬的工人,组装了第一块手写板……紧接着招工、培训、组织生产……天道酬勤,付出终有回报。1996年即在顺义购房1 500m2,扩大生产,人员增至40多人。从企业管理和人员培训两件大事入手,制定了员工守则及各项规章制度。产品由简到繁,不断调整作业方式,逐步实行计件工资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奖励办法,在严格科学的管理下,一支优秀职工队伍迅速成长,共同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佳经济效益。1998和1999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企业。(www.chuimin.cn)
1998年底,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实现产品质量升级目标,徐冬青与弟弟徐冬坚联手实施第二次创业,大胆、果断地在燕郊经济开发区置地建厂,成立了“汉王制造有限公司”。由徐冬坚亲自指挥,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当年破土,当年建成6 500m2大型现代化生产基地,成为当地建筑史上的奇迹,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几多风雨,几度春秋。自1998年12月28日注册“汉王制造有限公司”以来,在“忠诚敬业、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感召下,上千汉王人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工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生产手写板,到有能力生产电纸书、绘画板、人脸识别仪、汉王眼以及军工精密模具等多领域的产品;从原手持烙铁的手工作坊式产品组装,到如今拥有现代一流的高速贴片机、数控加工中心、数控慢丝切割机、注塑机等生产设备;从租用四间平房到自有三万多平方米厂房;从20世纪末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现代化制造企业的诞生,成长为“河北名企”。
在庆祝建厂十周年时,我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作为企业成长的经历者、见证者,我倍感欣慰与自豪!当我手捧沉甸甸的奖杯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我首先要感谢我的祖国,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河北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二要感谢刘迎建总裁,有他发明的世界领先技术,才有汉王制造的诞生;三要感谢全体员工,特别是与我风雨同舟一路走来的老员工,是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创了辉煌!
同时我还要感谢汉王事业。它是一块肥沃的土壤,为我提供了老有所为的广阔天地,我执著追求完美与发展,不断地学习锻炼,求知创新,总结经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助人为乐,生活得充实而愉快。我亲眼看到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企业,在科技、经济、人文等领域对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它为社会培养了一代新人……自己的积极参与,整整十八年,是一个不平凡的经历,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退休后,我除对子女的工作给予支持外,还协助老伴完成了四本《军旅人生》回忆录。书中图文并茂,诗文并茂,留下了历史,反映了现实,宣传了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和老伴为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也学习了一些养生知识,坚持勤用脑、多运动、善饮食的生活方式。在孩子们的催促下,趁身体好还能走动,外出旅游,看看祖国壮丽山川,改革开放的变化;到外面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已去过东南亚、港澳、澳洲、新西兰、欧洲、北美等16个国家和地区。在旅游中结识不少新朋友,照了不少好照片,回味无穷,丰富了晚年生活。
2004年10月2日,我参加了建校70周年庆典活动,看到了母校的巨大变化,她已成为市、省重点中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阔别50多年常相思的同学和老师相聚一堂,回忆起在校时的一幕幕往事。我真诚地感谢母校的精心组织和安排。这次,为纪念母校建校75周年、七中命名60周年,征文出版《校友风采录》一书,多有意义呀!我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教诲,几十年来,我仍然在发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980年北京市在党内开展“争优创先”活动时,我就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七次获此殊荣,我为母校争了光。
谈到人生的感悟,归结起来,理想信念不能丢,原则问题不放过;对任何人或事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主流;做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遇到问题冷处理,不激化矛盾;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不计较个人得失;记住老家门上对联“能忍自安、知足常乐”,我加上一句“笑口常开”;对事业、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好“精”和“度”两个字,一切都会处理得当,保持良好心态,健康而快乐。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最后,用亲友的三首诗来结束这篇文章:
一、与我共事30多年的许文炳同志于1998年挥毫赠诗:
克己奉公清如水,
玲珑剔透明如镜。
二、老领导、拳友郭铭同志于戊子年冬赠藏头诗:
柳君伏枥志千里,
克己奉献忙耕耘。
玲听拳术坚持练,
乐为众友献爱心。
三、我老伴徐将润于2001年5月回忆录中赋诗:
战火中结情,恩爱两不疑。
春光虽流逝,秋色正丰盈。
2009年1月
南航附中精神永存殷晟殷晟1994届校友。时光飞逝,转眼已是2009年,我离开南航附中已经十五年了。这种互相帮助,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称之是“南航附中精神”吧。在我们离校后不久,南航附中被评为重点中学。因此,我祝愿我的母校——南航附中,能够继续保持这样一种精神,能够继续保持优良的传统,成为一所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学校。......
2023-12-05
给我学养给我禀性——擦肩走过八府塘的日子何兆华何兆华1960届校友。与向彤合作的歌剧《芳草心》获文化部一等奖、第三届田汉戏剧奖。那就是说我的声乐主课已经通过,只差今天的视唱练耳和乐理应试啦?赶紧去找中央音乐学院主考教授杨彼得先生问问吧,他回答说:“我们考虑过,但你的程度不够。”……......
2023-12-05
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南航附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正镛王正镛1963年南师大毕业。如果我们能创办“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既继承了老七中的传统,也解决了现在七中的高中生源问题,岂不是学校发展的阳光大道吗!于是校领导决定1986年上半年启动“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筹备工作,争取新学年正式开班。这四大难题不解决,那创办“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2023-12-05
满腔热忱地拨动后进生的心弦邱炳炎邱炳炎1954届校友。在我们这所后进生面广量大的学校里,教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我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满腔热忱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的。对于教育后进生来说,后进变先进的真实感人的事例对他们的触动尤其大。平常我常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我感到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料,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其中最积极要求进行改革试验的竟然是几个后进生。......
2023-12-05
母校永远是个温暖的地方袁慎芳袁慎芳1983届校友。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到今年,母校——南航附中成立已75周年了。我是1980年到1983年在母校就读的初中,那时母校还用的是以前的老名字:南京市第七中学。后来,知道学校更名为南航附中,被评为省重点中学,内心更是由衷地替母校感到高兴。虽是调侃的玩笑话,但也包含真实的成分。......
2023-12-05
雪泥鸿爪忆附中张扬生张扬生1982年扬州大学毕业后分配来我校,从语文教师到教导主任、教学校长,历时15载。在这美好的季节,突然接到董老师电话,说庞校长和校友会请我写文章,回忆成长经历和在南航附中工作的感想。虽然是微不足道的雪泥鸿爪,但却敝帚自珍,常让我难忘,令我回味。漫漫艰辛求学路作为附中的教学校长,每年都免不了在高考前对学生来一番教育和动员。......
2023-12-05
在奋斗中分享快乐陈炳鑫陈炳鑫1959届校友。这项任务自然落在了国家海洋局。经全程试验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经中央批准决定。中国作为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应当享有适当份额。按国际公约规定,将我申请区的一半即15万平方公里划归中国,另一半作为申请国的义务留给了联合国。在我南沙海域,呈现“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
2023-12-05
献给南航附中75周年校庆范勋培范勋培1955届校友。很显然,在广大师生逐步积极参加歌咏活动的过程中,交大教工合唱团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回想1994年7月交大教工合唱团到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比赛和演出真是令人兴奋不已。而且,我们交大教工合唱团在北京第三届国际合唱节上也演出多次,大场面也不是没有见过!......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