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流行语折射的旅游文化现象

流行语折射的旅游文化现象

【摘要】:从北京和上海两大机构评选出的上述旅游及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流行语所反映的旅游现象中,我们发现其中既包括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新产品,也包括旅游方式、旅游政策,以及各种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旅游事件。该组数据遥遥领先,占总额的50%,是旅游流行语反映最多的旅游现象。

二、流行语反映的旅游现象

从上述流行语可以看出,旅游流行语广泛分布于文化经济政治体育等多方面,显示出旅游与国家社会经济诸方面问题息息相关。

(一)两大旅游类流行语差异分析

我们发现,不同机构评选出的旅游流行语,虽然有一定重合,但差异也非常大。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内容和风格上。我们试图对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差异的具体内容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上海文新集团评选的流行语,在数量上大于北京机构推出的流行语;而文新集团的流行语,一般都能全部覆盖北京机构评选出的旅游相关流行语,偶尔也会存在地域差异,例如,2004年入选北京机构“十大流行语”的“环球嘉年华”主题公园现象,由于事件发生在北京,因而在京各大媒体报道颇多,但没有进入上海机构的流行语系列。

其次,在性质和特征上,二者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北京机构评选的流行语,偏重于宏大视角和官方视角,政治性特色明显。这或许与其语料来源媒体大多由中央机关主办,偏重于对政治性事件的关注,以及习惯于宏大视角的报道风格有密切关系。而上海机构评选的流行语,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对事件和现象的反映上也更为及时、全面、深入,体现出比较务实、细致、平实的风格。以2006年流行语为例,北京所评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青藏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原生态”,它们虽然都与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有较大关系,然其含义包括但不限于旅游。前三者属于综合类流行语,后两者属于文化类流行语。而同年度上海评选出的“乡村游”、“进藏游”则直指因社会重大事件(如青藏铁路通车)而引致的流行旅游趋势,“零负团费”、“罢导”、“文明出游”则深入反映了当年发生在旅游界,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旅游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重大事件,“会奖旅游”、“探险游”、“太空游”等则及时反映了国际国内旅游界发生的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消息或显示该行业市场重大动向的事项。再比如,有关“欧洲游”,虽然两大机构都将其评为流行语,但上海评出的时间是2004年,而北京评出的时间是2005年。“欧洲游”正式开通的时间是2004年春天,当年即在国内最大旅游网站——携程旅行网评选的2004年国内十大旅游新闻中名列榜首。因此,在个别问题的时效性上,上海的表现更为突出,而北京的略为滞后。

(二)流行语反映的旅游现象

流行语反映了哪些旅游现象?从北京和上海两大机构评选出的上述旅游及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流行语所反映的旅游现象中,我们发现其中既包括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新产品,也包括旅游方式、旅游政策,以及各种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旅游事件。按照旅游研究的一般性范畴,我们将上述旅游流行语的属性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如下[23](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同样或相近内涵的流行语出现的次数)。

表 旅游流行语类别分析

续表

我们根据流行语数量的高低,将以上各类现象归为三组进行适当分析。

第一组为A类,即“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类。该组数据遥遥领先,占总额的50%,是旅游流行语反映最多的旅游现象。为什么旅游目的地和产品问题如此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与其旅游消费密切相关的;同时,中国当前正处于旅游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出境旅游方面,每年都有重大的旅游目的地被开放从而形成社会关注热点。因此,这一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频频成为旅游流行语,势在必然。

第二组为B类,即流行语数量在2~8个之间的,包括旅游方式、旅游政策、景区经营管理、旅游影响、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交通、旅游科技7个类别。

消费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方式,是市场的风向标,新兴旅游方式不但是旅游趋势的反映,更是旅游时尚的指南针,引导着某一时期旅游流行趋势的转变。在中国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许多人已经厌倦了浅尝辄止的观光旅游和机械式的跟团旅游时,自驾游、自助游、深度游等代表着更多自主选择、自由情趣和更高品位的旅游方式,也就成为具有引领风尚作用的新兴旅游趋势而进入流行范畴。

旅游活动的发生、旅游产业的兴盛,特别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无疑是国家关于休假制度的政策。1999年开始实施的“黄金周”长假制度,直接推动中国旅游业在2000年和2001年出现“井喷”效应,以至于普适性“黄金周”演化成“旅游黄金周”。因此,“黄金周”制度改革所引发的小长假和带薪休假制度等宏观政策,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同时也是影响未来社会公众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景点涨价和境外赌博问题也与政策紧密相关。由于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大多数属于国家所有(亦即全民所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门票涨价虽然是具有经营权的景区的“企业”行为,但其实质却是地方政府对于国家(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的属性认识不清,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默许甚至怂恿景区进行无节制的涨价,引来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而使“景点涨价”成为高频率流行语。而2005年国家为打击腐败而对境外赌博的封杀,明显使若干地方的边境旅游和博彩旅游业大受影响。

旅游活动的日益发达,必然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产生影响。如果说“长城保护”、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属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保护范畴,神农架实施“休游”明显属于因旅游而起的生态环境保护,那么,“景点涨价”和“文明旅游”则同时产生了多元影响——前者对于大众消费者既有明显的经济影响,也引发了关于公共资源属性以及景点是否应该涨价的社会讨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者既折射出大众旅游活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引发了关于中国游客文明素质的问题,明显属于文化范畴。从影响的效果上看,有的流行语反映了正面影响,也有的反映了负面影响,个别流行语同时反映了积极和消极影响,如“文明旅游”和“景点涨价”。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大多数类别的流行语“喜忧参半”,或者以积极、正面格调为主的话,那么,旅行社经营管理方面的4个流行语,则全部反映了该领域负面的现象和消极的趋势。“零负团费”现象近年来在旅行社界泛滥成灾,导致游客受骗挨宰怨声载道,多次被评为“流行语”;与此同时,一些有责任感的导游也因为忍受不了没有工资靠欺骗宰客获取收益的“两面人”工作状态,自揭黑幕,直至2006年度频频引发导游“罢导”事件;“在线旅游”虽然属于旅游服务领域,并且也有个别强势旅行社进入在线服务,但是总体而言,携程等网络在线服务业绩的大幅度提升,对于只擅长做传统面对面服务的旅行社而言显然是一种挑战。作为现代旅游业的标志性行业和核心企业,我国旅行社业在国家高度保护和严格管治的双重管理下,不但没有获得顺利发展,反而问题丛生,社会声誉江河日下,接连数年以负面效应的流行语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值得行业管理者和研究界深思。

B组中的最后一类,是旅游科技。西方旅游业发展历程表明,科技的进步是旅游业获得飞跃性发展的强大助推器,照相机、火车汽车、飞机的发明和规模化应用,每一次都带来了西方旅游业巨大的变化。电子导游技术、在线旅游服务、太空旅游等科技手段在当今旅游业中的运用,也同样是旅游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C组只有一类,那就是饭店。“太空旅馆”入选流行语,主要在于其新闻价值;而“换房旅游”主要显示一种新兴的度假旅游趋势,不但反映出度假旅游在近几年日趋流行,而且预示了饭店类住宿设施在度假旅游中具有迥异于其在传统观光旅游模式中的重要作用。饭店类流行语虽然没有像旅行社的那么多,但它们没有任何负面色彩含义,其实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饭店领域的发展比较常规、顺利,既没有出现与旅游者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创新,也没有出现重大问题。

【注释】

[1]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7.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2]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社会学研究,1999(6).(www.chuimin.cn)

[3]何兰萍.大众旅游的社会学批判.社会,2002(3).

[4]陈序经.文化学概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52.

[5]郑迎红.论旅游的文化性.河北学刊,2007(5).

[6]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社会学研究,1999(6).

[7]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旅游学刊,2001(6)(上),2002(1)(下).

[8]国内也有许多文献将这里的“tourist gaze”翻译成“游客的注视”。

[9]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社会学研究,1999(6).

[10]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旅游学刊,2005(4).

[11]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70918/19503990731.shtml.

[12]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合产业.海南日报,2010-03-07.(摘自伍飞.旅游整合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美]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3.

[14][英]佩吉·斯蒂芬,布伦特·保罗,等.现代旅游管理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9.

[1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73,90.

[16]杰佛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

[17]检索资料发现,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概念,是随着香港的服装品牌真维斯、佐丹奴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内地的。从学术角度看,查中国期刊网数据,“休闲”一词在80年代基本上只在农业范畴被研究,1994年以后,才陆续有文献从娱乐、旅游、体育、服饰角度加以关注。——笔者。

[18]杰佛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6.

[19][美]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0]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5—6.

[21]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1-12/10/content_286639.htm.

[22]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http://www.archives.sh.cn/zxshd/200503150003.htm;中国流行语2006发布榜,中国流行语2007发布榜.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2007.以及http://topic.news365.com.cn/08lyllxy_6230/default.htm.

[23]由于个别流行语(如景点涨价)明显涉及多个领域,所以同时将其归入相关的类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