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改革开放带来的旅游文化变革

改革开放带来的旅游文化变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环境的宽松,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刺激了国民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由此产生的旅游行为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政府针对国民的旅游行为调整休假制度。以下表格和数据反映了旅游行为对社会结构的改变。数据表明我国国民收入逐年上升和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的态势。

三、旅游反映社会变迁

探讨社会变迁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环境的宽松,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刺激了国民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由此产生的旅游行为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从宏观角度而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以至国家专门成立了中央层面的旅游协调机构——全国假日旅游协调办公室。政府针对国民的旅游行为调整休假制度。从微观角度而言,旅游不仅充实了个人的休闲方式,也是个人的就业方式。以下表格和数据反映了旅游行为对社会结构的改变。

(一)国民旅游消费需求旺盛

1.旅游消费需求年增长率超过GDP年增长率

表1 1994—2006年旅游人数、收入状况

img2

(此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表19-7制作)

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的旅游人数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近14亿人次,增长了约1.7倍,平均年增长率约为9%。20世纪最后6年的旅游人数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7%,进入21世纪初的6年间,旅游人数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3%。

旅游收入从1994年的1023.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6229.7亿元,增长了5倍,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7%。20世纪末旅游收入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7%,21世纪前6年旅游收入平均年增长率约为23%。数据显示,21世纪前6年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出现迅猛增长,无论是旅游人数的平均年增长率13%还是旅游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23%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10%的平均年增长率。

2.旅游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因

(1)社会成员收入增加

旅游消费需求增长的直接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的收入日益增加。只有社会成员用于消费的资金增加了,才可能满足他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以下表格的数据,表明了当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数据表明我国国民收入逐年上升和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的态势。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6年的11 759.5元,增加了11 416.1元、33倍,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6年的3 587元,增加了3 453.4元、26倍,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3%。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6年的35.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6年的43%。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 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数据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大部分人口的生活处于小康和富裕水平,所以国民旅游消费的需求逐年增长。旅游消费改变了家庭消费的传统结构。

表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img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人民生活,年度数据,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

(2)交通支出大幅增加

以下两表分别列出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构成。数据显示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人们在食品、衣着方面消费的比例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消费的比例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例如:从1990年到2006年间,城镇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从54.25%下降到35.78%,衣着支出从13.36%下降到10.37%;而交通通信支出从1.2%上升到13.1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从11.12%上升到13.83%。农村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从58.80%下降到43.02%,衣着支出从7.77%下降到5.94%;而交通通信支出从1.44%上升到10.2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从5.37%上升到10.79%。交通通信支出上升了10倍左右,是家庭消费各项支出上升速度最快的,说明了社会成员用于旅游的消费支出在快速增加。

表3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情况

img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人民生活,年度数据,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

表4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构成情况

img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人民生活,年度数据,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

(3)闲暇时间增多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不仅增加了国民收入,也增多了社会成员的闲暇时间。我国自1995年起,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国家又实施了“三个长假日”,2008年调整黄金周休假制度,增加小长假和带薪休假。我国政府利用社会政策不断增加社会成员的休息时间,这意味着社会成员一年中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法定假日中度过的。法定假日加上平日闲暇(按每天2小时算),我国公民每年享有的闲暇时间约150天。有些特定人群的闲暇时间更多,例如:拥有寒暑假的全日制各类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和学生、离退休人群等。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休闲时间的增加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紧密相连。约1万年前至工业社会前,农耕时代的人类只有10%左右的时间用于休闲。18世纪70年代,能源动力机器的使用将休闲时间增加到23%。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件工作的速度,从烧饭一直到交通,因而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预计到2015年前后,随着知识经济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每周工作时间一直在持续地减少,从1700年左右的72小时到1859年的69.8小时, 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40小时;近些年,西方国家有些人在谈论30个小时周工作时间。24小时的周工作时间正在被争论,多种工作形式已经出现[3]

以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为首的“生活时间分配课题组”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每天闲暇时间为6小时6分钟,与工作、个人生活必需、家务劳动三类活动分别占总时间的21%、44%、10%和25%。从终生时间分配来看,工作时间仅占人一生的1/10,生活必需时间占一半,闲暇时间占1/3。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也显示,目前我国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为20.92天和167.4小时,全年工作总时数为2 008.8小时,按工作时间横向比较,闲暇时间的拥有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工差不多[4]

人类拥有多余的时间才能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两个后果:其一是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其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到来,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这些后果将催生以休闲为目的的文化产业。社会大众将把更多闲暇用于读书、上网、看电视、旅游、健身等领域。

(二)社会结构因旅游消费而改变

国民经济的增长逐渐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旅游消费需求,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和相关机构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各种行为,构成了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改变着社会结构。

1.从国家与社会的宏观角度探讨,社会结构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构成。以下数据充分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1)经济结构

近年来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国内旅游收入仍然达到了8 700亿元,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0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西班牙和法国之后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在当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外部需求、造成我国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是拉动经济增长,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二是促进居民消费,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将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选择;三是扩大社会就业,我国旅游业从业人数超过1 00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达到6 000多万人,每年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可以预计,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层次、质量将不断提升[5]。(www.chuimin.cn)

(2)政治和文化结构

旅游对我国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改变也有许多表现。

旅游对政治结构的改变体现在社会政策、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变化。近年来我国政府实行的双休日休假制度、黄金周休假制度、小长假制度、带薪休假制度等都与旅游业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应。

国家还专门成立全国假日旅游协调办公室。这个机构是国务院部级协调机构下设的办公室,由国家旅游局牵头,是中央层面上的协调机构,主要是组织、协调、引导全国假日旅游方面的工作。各地地方政府都设有假日协调机构,上下一致,全国联网。全国假日办是政府为了人民过好节、为假日旅游服务的机构。每天各地假日办在下午五点以前进行信息反馈,经过汇总将全国旅游的整体状况在晚七点通过中央媒体和网上进行发布,为准备出游的游客提供一个住宿、交通、景点等方面的参考依据。同时上报国家各部委,使中央领导及时掌握情况。假日办还专门设立了接受投诉、处理投诉的机构,受理黄金周期间重大的旅游投诉,24小时有专人值班,及时协调解决各种投诉问题,以绝不能让老百姓为难、让群众满意为标准。全国假日办每次黄金周的统计资料是制定我国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旅游对文化结构的改变表现在多年来各地举办的各种民俗美食等文化活动,最近已经上升到国家将开展“中国旅游日”活动。

据国家旅游局有关人士介绍,从2009年年底起至2010年一季度,国家旅游局将组织开展“中国旅游日”的日期征集、创意策划、发布和活动筹办等主要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旅游日”。工作全程将采取公开论证、广泛宣传、部门协作等手段,实现社会、公众和媒体广泛参与,充分体现民意。据介绍,旅游日具体日期的选定将体现下列原则:与旅游有一定的纪念、宣传等关联意义;适于全民外出旅游休闲的时间;有利于启发国民的旅游意识,发挥旅游的教育功能;按照程序公开的原则,选择主流共识意见。在国务院确定“中国旅游日”具体日期后,国家旅游局将策划筹办首个“中国旅游日”活动,争取通过部门携手、上下合作、全社会参与,把首个旅游日办出影响、办出水平、办出意义。国家旅游局将成立“中国旅游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旅游日征集策划专项工作委员会”,由旅游及相关业界专家、企业代表、优秀导游代表、知名旅游者、国家相关部委官员组成,负责旅游日标志和口号等征集、选择等工作。设立“中国旅游日”旨在强化旅游业宣传,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们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

“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是旅游改变社会文化结构的标志之一。

2.从个人生活的微观角度探讨,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也是考察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内容

社会结构的内容实际上是社会的主体——人及其生存活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①人口结构;②人群组合结构;③人的活动位置结构(在社会中所从属的集团阶层);④人的生存地域空间结构;⑤生活方式结构;⑥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各领域的结构及相互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群将旅游作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我国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期间人口的流动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并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以下数据说明旅游引起的人口组合结构、位置结构、生活方式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改变。

(1)黄金周期间的人口流动

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78亿人次,比2007年“十一”黄金周增长22.1%;实现旅游收入796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4.2%;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48元[6]。数据显示出黄金周期间,全国超过10%以上的人群改变了个人存在方式的位置、地域和空间结构。

(2)个人旅游方式的改变

表5 2002—2006年私人汽车数量增长情况

img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交通与运输16-2,年度数据,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

21世纪以来,私家车数量的增多,促使更多旅行者选择自驾游。我国的私家车数量从2002年的968.98万辆增加到2006年的2 333.32万辆,4年间增加了1 364.34万辆,增加了140%,平均年增长率约为34%,平均每年增长300万~400万辆。私家车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自己驾车出游。例如:2005年5月18日青岛旅游网披露了从市旅游局方面获悉的数据,即当年“五一”黄金周自驾车旅游的人数占了全国旅游人数的一半。这个数字超过了人们的预计。2007年“十一”黄金周,南岳衡山各主要景区自驾车川流不息,每天由京珠高速和107国道进入南岳的自驾车超过千辆。整个黄金周外地来南岳的旅游自驾车上万辆,其中进山外地自驾车5 200余辆[7]7。200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厦门市共接待自驾车旅游团417个、3 639人次。此外,约有2万辆私家车的自驾车游客来厦门旅游或探亲访友[8]

(3)旅游需求改变就业结构

表6的数据展示了我国旅游机构、从业人员和旅游接待设施逐年增长的情况。21世纪前6年,我国的旅行社从2001年的10 532个增加到2006年的18 475个,增加了7 943个,增长率约为75%,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5%;其中国际旅行社增加了378个,增长率约为29%,平均年增长率约为6%;国内旅行社增加了7565个,增长率约为82%,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6%。旅行社从业人员从2001年的192 408人增加到2006年的293 318人,增加了100 910人,增长率约为52%,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1%;国际旅行社增加了16 449人,增长率约为24%,平均年增长率约为7%;国内旅行社增加了40 062人,增长率约为33%,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0%。星级饭店从2001年的7 358个增加到2005年的11 828个,增加了4 470个,增长率约为61%,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7%[9]

表6的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国内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增长速度高于国际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表明我国国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导致国家旅游设施和从业人员在结构及数量上的改变。2001年国际旅行社占旅行社总数的12%,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38%;2005年占旅行社总数的9.6%,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36%。2001年国内旅行社占旅行社总数的88%,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62%;2005年占旅行社总数的90.4%,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64%。国民的旅游消费需求促使国内旅行社的数量及从业人员在旅游产业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是说,全国约有几十万人口靠为旅游业提供服务为生。

表6 2001—2006年旅行社和从业人员发展情况

img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旅游,年度数据,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

综上所述,旅游现象是社会文化现象。产生旅游现象的原因是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该需求的本质属于文化娱乐性需求。这种需求引起社会成员的旅游消费行为,刺激旅游机构开发旅游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机构提供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的行为,以及整个消费过程中发生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机构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旅游活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构成了当代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旅游不仅是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受到整个社会关注的社会化消费行为。当代社会的旅游活动是影响社会生活、社会政策,产生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结构改变的重要因素。

【注释】

[1]关于流行语的资料可以参考商务印书馆2006年以来每年出版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和文汇出版社2005年以来每年出版的《中国流行语》。

[2]2007年中国旅游业研究咨询报告[EB/OL].No:yb07-16563.(2007—01).中国报告大厅市场研究报告网.

[3]成思危.知识经济时代与人的休闲方式变革.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70—71.

[4]于长洪,葛素表.调查显示:国人三分之一时间在闲暇中度过.新华网news.qq.com/a/20060502/001014.htm.

[5]参见:旅发(2009)21号:《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温家宝总理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的通知》,2009年5月12日。

[6]2008年“十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国家旅游局网站“旅游统计栏目”http://www.cnta.gov.cn/html/rjy/index.html.

[7]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南岳衡山:团队旅游明显上升 自驾车游持续走俏.(2007-10-07). www.anshan-tour.cn/hh_sql_news/article_Sh.

[8]春节黄金周厦门自驾车旅游持续火爆[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网站www.cts.com.cn/web/news/cn/200802/11456.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十九、旅游,19-1旅游业发展情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7/indexc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