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流行语折射旅游文化: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成果

流行语折射旅游文化: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成果

【摘要】:旅游流行文化是整个项目中的子项目之一,是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1.基本思路课题设计思路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度课题指南·社会学学科第32题“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该题为应用对策研究,不曾在近几年的课题指南中出现,是新课题。

一、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子项目

(一)项目概述

“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是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学领域的题目(批准号:06BSH036)。

本项目对流行文化领域的经验事实作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为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流行文化是涉及社会成员衣食住行的广泛领域,这些领域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并引起社会变迁。项目负责人拓展了研究思路和视角,认识到流行文化不仅包括流行音乐、歌曲、影视畅销书文艺形式,还包括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方式。负责人注意到近年来我国社会成员热衷的旅游、健身、上网等时新的休闲方式,并在研究报告中开设了相关子项目,为社会学今后在生活方式方面的研究作了新的描述、分析、解释和预测,丰富和夯实了社会学分支学科。

“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项目的结构由一个主项目和若干子项目组成。主项目的研究成果是主报告,子项目的研究成果是专题报告,项目的最终成果是由主报告和专题报告组成的研究报告。旅游流行文化是整个项目中的子项目之一,是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成员认识到旅游文化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文化体系,辐射到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同时也是社会成员度过闲暇的休闲方式之一。最重要的是由旅游引发的社会行为已经形成了规模日益扩大的旅游产业,并且在2004年被国家统计局列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门类。因此,关于旅游流行文化的研究,不只是写出专题报告,而是可以形成一部学术著作。

关于中国流行文化的研究可以形成一套涉及旅游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等众多社会学分支学科的丛书。这套丛书以不同领域的流行语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流行语折射的社会文化现象,丛书已经被列入北京市2009年重点图书选题。《流行语折射的旅游文化》是丛书中的一本,作者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主。

(二)成果的创新性

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的研究在我国属于创新性研究,其创新性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1.项目立意新

关于我国流行文化的研究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题目,也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新课题。

2.研究角度新

项目从流行语切入,是研究流行文化的新视角,同时也是跨学科、跨文化的交叉研究。

3.选用材料新

项目选用的主流媒体流行语于2003年首次发布,是21世纪的新材料。这个新材料不断拓展创新,流行语的选取从报纸扩展到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分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4.开拓领域新

项目超越了以往对流行音乐、歌曲、电影小说等文艺形式的研究,注重对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研究。开拓了对近几年我国社会大众在休闲方式的消费倾向方面的研究,如旅游文化、网络文化和大众健身文化方面的研究。

(三)成果的成熟程度

1.资料和数据准确系统

本项目研究的依据是近年来主流媒体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从2003年开始,由我国几家权威机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等单位联合发布。它们依据“发行量”等因素,选取了15家报纸、9家电视台、5家广播电台、5家网站一年多达11亿字的语料,汇入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DCC博士研究室的动态流通语料库,进行动态加工分析。在筛选时考虑了流行语的起点、峰值与谷值的落差、流行高峰持续期等相关因素,分析了流行语的变化特点,从而使筛选过程更加精密化、效率化、科学化。上述单位每年公布的流行语建立在客观、准确、系统的基础上,目前是国内最权威、最可靠的语言资料[1]

2.操作性强的可行性成果

本项目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作了可行性尝试。除了以上谈到的被纳入北京市2009年重点图书选题计划外,课题组成员还在核心期刊发表了若干学术论文。

项目负责人利用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首都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受欢迎、评价高的课程。她于2008年秋季在首师大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公选课:流行语反映的时尚文化。近300名学生报名选修,遍及全校文理、艺术等各科13个二级学院,覆盖一至四年级学生。期末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优秀,评分92.03。课程中有关于流行语反映的旅游文化专题,在授课过程中受到学生欢迎,课程互动效果强,师生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学生反映,以流行语为切入点,重点探讨隐含在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与此相关的因果关系,对他们观察、认识社会文化现象,把握文化思潮的发展趋势很有帮助。本项目各个专题的相关案例,丰富了他们运用文化元素开发、打造文化产品,运营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知识。

(四)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www.chuimin.cn)

课题设计思路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度课题指南·社会学学科第32题“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该题为应用对策研究,不曾在近几年的课题指南中出现,是新课题。

本课题的基本思路是:描述现象,分析因果,预测趋势,提出方案。整理成问题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文化社会学及社会学分支学科等理论)和方法,①研究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什么;②分析其生成的原因、影响的范围、涉及的社会群体;③探讨流行文化产生的后果,即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④分析该文化现象将对当代社会发展有何种导向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决策者应如何应对;⑤观察哪些文化现象能继续流传。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以2003—2008年五年间权威机构公布的流行语信息为依据,运用文献、访谈、问卷、社会调查、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对以上设定的问题进行描述、分析、解释、概括及预测,并对其中某些问题提出对策及解决方案

除了运用上述社会科学研究中通用的方法外,本课题还用了对文化现象的观察法、分类法和分析法研究流行文化。具体做法是用观察法把流行语看做文化特质,即文化现象的点;用分类法把同质、同类的流行语整理为文化集丛,即文化现象的线和面;用分析法探索某类文化集丛现象形成的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未来的走势以及不同文化集丛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归纳概括出持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形成影响的文化模式,即文化现象的立体模块或文化系统。这就好比把社会文化看做树,流行语文化特质则是叶和花;各种流行语文化集丛是树枝;相互交错、强大的文化集丛形成文化模式,即树的主干;叶、花、枝、干构成树的整体,即社会文化系统。

上述收集、观察、整理、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最终达到对文化现象从点、线、面到模块和系统的整体认识。

有以下一些具体研究步骤:

①收集和整理文化现象

首先整理出文化集丛。将同类流行语文化特质整理成文化集丛,例如,旅游文化集丛、网络文化集丛等,并开设相关子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②全面观察文化现象

观察视角决定课题内容分纵、横两方面,纵观2003—2008年这五年流行语反映出的流行文化脉络和轨迹,特别关注那些持续影响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文化现象;横览每年的重点流行文化现象并作专题研究,例如,近几年的“国学复兴”现象、2005年的“超级女声”现象、网络文化现象等。

③实证研究

对不同年龄、国家、地区、职业、文化程度的社会成员作关于流行文化认识和感觉的相关调查和定量分析研究。

④评价文化现象及趋势

在对这五年流行文化现象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对流行文化的主流现象和发展趋势作出评价。

(五)局限与不足

1.只研究了部分载体的流行语

受时间、资金、人力等许多条件的限制,本课题主要研究我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发布的流行语,而对书籍、杂志、手机等流行语载体传播的流行语则没有涉及。

2.只研究了书面形式的流行语

前面谈到本课题依据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每年约十几亿字的语料,这些语料是文字形式的书面语言,而非生动鲜活的口头语言。

3.只研究了官方的流行语

本课题依据的流行语资料来源于政府主办的媒体,而对于民间的流行语则没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