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尊重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实现民事调解与民事诉讼之间的联动对接。在各级自治机构内设立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已成定制,如何规范这些调解机构的权限和程序,需要相关的法律授权和限制。随后各县也设立调解委员会,受理和调解各区无法调解的纠纷,厉行行政调解。......
2023-12-04
一、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南京国民政府沿袭传统做法,对民事调解制度十分重视。在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置上,分别确定了法定调解制度(类似于古代的官府调解和现代的法院调解)和民间调解制度。“查民事诉讼,本以保护私权,而一经起诉之后,审理程序异常繁重,往往经年累月,始能结案。甚非所以息事宁人之旨。是以晚近各国,均励行仲裁制度,期于杜息争端,减少论累,意至良善。我国夙重礼让,以涉讼公庭为耻。牙角细故,辄就乡里耆老,评其曲直,片言解纷,流为美谈。今者遗风渐息,稍稍好讼,胜负所系,息争为难,斯宜远师古意,近采欧美良规,略予变通,以推事主持其事,正名为调解,并确定其效力,著之法令,推行全国。庶几闾阎无缠累之苦,讼庭有清简之观。”[19]
(一)法定调解制度
遵循这一原则,国民政府立法院于1930年1月20日公布了《民事调解法》。该法规定,民事调解作为对民事诉讼事件和初级管辖民事事件的处理方式,是法定必经程序,不经调解程序,不得提起诉讼。其他诉讼事件,当事人亦可请求履行调解程序。法定民事调解由第一审法院民事调解处主持,由该法院的法官任调解主任,双方当事人各推选一人为调解人。对于一方当事人请求的调解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到场;无正当理由而不到场者,须接受罚款。调解结果一旦形成,即具有约束力,其效力与法院判决相同。《民事调解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调解这一古老做法正式以单独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并且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具体程序和调解结果等同于法院判决的效力。(www.chuimin.cn)
而诉讼调解制度第一次以独立的民事诉讼法条文形式出现,是在国民党政府1935年2月颁布的第二部民事诉讼法中即《修正民事诉讼法草案》。该法明确规定了法院调解制度,包括:①调解事项。分为强制调解事项和任意调解事项,前者如离婚及夫妻同居、终止收养关系等,后者则包括当事人申请,由法院认可。②调解期日。调解应于起诉前进行,具体期日由法院确定。③调解组织。由当事人各自推举的调解人员及调解法官组成。④调解方式。调解不公开进行,不用开庭。⑤调解结果。期日结束仍不能成立调解,转入诉讼程序;调解成立,其效力相当于和解。
(二)民间调解制度
在法定调解之外,各县的区、乡、镇和各市的坊也拥有调解权。根据1929年公布实施的《区县自治施行法》和《乡镇自治施行法》,区公所、乡公所、镇公所分别设立调解委员会,主持对民事纠纷和部分刑事事件的调解。依据1931年公布实施的《区县镇坊调解委员会权限规程》的规定,民事纠纷经当事人同意,刑事案件经被害人同意,即可交由区、乡、镇、坊调解委员会实施调解。但刑事调解仅限于部分涉及婚姻、家庭、继承及个人名誉、信用、财产等轻微案件,包括妨害风化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伤害罪、妨害自由罪、妨害名誉及信用罪、妨害秘密罪、窃盗罪、侵占罪、诈欺及背信罪、毁弃损坏罪等。这也表明在民国时期大量立法中,有关民间调解的立法也成为一个亮点,开创了中国历史先河。
有关调解制度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三是尊重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实现民事调解与民事诉讼之间的联动对接。在各级自治机构内设立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已成定制,如何规范这些调解机构的权限和程序,需要相关的法律授权和限制。随后各县也设立调解委员会,受理和调解各区无法调解的纠纷,厉行行政调解。......
2023-12-04
二是行政调解效力不明。行政调解所达成的调解协议仅相当于纠纷当事人之间就解决纠纷另行签订民事合同,在履行上主要依靠当事人的自觉。三是行政调解的程序性规定还不够健全。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也存在于行政调解机制中。同时,在我国现行的调解制度中,行政调解并不是法定的诉讼前置制度。......
2023-12-04
在高校内部学生申诉制度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高校还鼓励学生通过非正式途径解决问题,作为正式制度的“替代性措施”发挥解决纠纷的作用。在正式的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之外,寻求一种平和、宽松且快速的替代性措施解决纠纷成为高校突出与强调的重点,并加以推荐。通过和解与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是一种替代性选择措施,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给学生带来最小的干扰和伤害,也有利于恢复和维持校内成员之间的关系。......
2023-07-03
而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同时,也大力推动了行政调解制度的发展。我国法律规定,司法调解员是基层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也是司法行政工作人员,除了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和法制宣传外,在日常活动中还要调解大量的民、商事纠纷及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刑事自诉案件。行政调解的范围,包括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和部分行政争议。......
2023-12-04
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减轻司法压力,调解制度受到普遍重视,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也步入成熟阶段。宋代调解基本形成制度化,调解制度得到法律确认,调解被引入司法程序,劝解息讼是地方官吏的职责。......
2023-12-04
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3条的规定,人民调委员会由委员3到9人组成。《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则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进行了适当调整,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3人以上组成,没有作上限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应向当地司法所备案;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向所在地区的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2023-12-04
宗族调解是古代解决民间纠纷中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在这种调解方式中,宗族首领是调解的主要主体。对违反家法族规的族人,族长有权处罚。对于宗族调解的调解结果及处罚决定,官府一般予以认可。官府调解并不是当事人完全自愿,当事人的意愿要服从官府的意愿。族长、乡保接到诉状后,应立即召集原、被告双方进行调解。......
2023-12-04
这种互相制约的权力结构,为立案调解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因此,立案调解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体现现代调解所追求的自由与效率的价值目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意见,笔者认为,应该定义为立案调解。同时,概括立案调解的内涵不应......
2024-0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