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人体健康色彩与人们联系十分密切,应用也相当广泛,它不仅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情绪。根据住房色彩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人们开始注意房间色彩的配置。让色彩为人们的健康更多地显示出它的作用与魅力吧!......
2023-12-04
心理与人体健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门研究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新科学———心理生理学,应运而生,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医学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是受其精神与心理状况影响的。有50%的疾病是由精神与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病、神经官能症、胃溃疡、慢性肝炎、支气管哮喘、糖尿病以及癌症等,大多与紧张、烦恼、悲伤、惊恐、焦虑、沮丧、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研究与临床观察证明,一切外在情况与心理变化,在肌体内部都会产生相应的反映。如:长期不良的情绪与心理,会在大脑皮层内形成病态“兴奋灶”,从而对皮层下的中枢发生影响,对人体的某些内脏器官产生抑制作用,使机体发生病变,诱使疾病的来临。中国医学就把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看成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中说:“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谓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还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绪与心理对健康的影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当我们正津津有味地吃饭时,突然接到不幸的消息,顿时便使食欲全消,难以下咽,并感到胃部胀闷。因此,经常保持自己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事。
所谓健康的心理,是指个人活动要保持积极状态,适应各种环境,并经受得住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是很正确与科学的。
现今世界是一个快节奏、多信息、高效率的社会,竞争意识是当代人所具有的一个心理特征,加以客观上的种种不利条件,诸如生活环境差、工作障碍多,社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都会使当代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并发展为心理疲劳,促使疾病的发生。
善于从被动的精神状态转变为主动的精神状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因此,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积极的调节,使之获得最佳的心理状态。
感情转移:在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烦恼状态的环境时,善于转移注意力,暂避开这些不利因素,向有利于感情与情绪健康的方向转移,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避免把自己闭锁起来。要善于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以获取感情的共鸣与轻松感。
自知之明:多看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并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谦让,虚心,甘当配角。(www.chuimin.cn)
量力而行:面对生活实际,对不可能办到的事,不可要求过高、过急,且不可强求、硬拼、蛮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防止发生不切实际的幻想,避免使自己处于一事无成、心灰意懒的消极感觉之中。
兴趣广泛:多参加文娱、体育活动,使自己兴趣多样化。如吟诗、作画、钓鱼、养鸟、弹琴、下棋、打球、学气功,打太极拳等都不妨涉猎,使自己心境始终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
宽宏大量:遇事要冷静、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对人和善、善于容万家之见。
随遇而安:波折困难、病魔纠缠、婚姻不幸、工作困难、生活艰辛及天灾人祸,都难避免。当陷入这样一种不良的心态与环境时,就要善于处理对待。要随遇而安,尽力使这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消失与转化。
目标感:要有较长期的奋斗目标与计划,使自己每天处于一种追求的气氛之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这样心境才充实,愉快。
总之,心理疲劳催人老。要保护健康,延年益寿,就必须不断调节,平衡心理状态,预防由于心理的失调而导致健康受损与疾病的发生。
有关人体奥秘与保健的文章
色彩与人体健康色彩与人们联系十分密切,应用也相当广泛,它不仅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情绪。根据住房色彩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人们开始注意房间色彩的配置。让色彩为人们的健康更多地显示出它的作用与魅力吧!......
2023-12-04
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健康的心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发展、生活、工作和家庭。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2023-11-06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以上事例说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紧密相关,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与我们的学习效果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研究表明,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人群,最明显的差别不是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023-12-04
名警言句拥有健康并不等于拥有一切,但是失去健康却等于失去一切。心理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自身与他人和谐共处的双赢状态。国内学者张小乔提出心理健康的“灰色理论”的概念,即人的精神正常与不正常没有明显的界限,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图1-1心理健康“灰色理论”示意图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个体的心理怎样才是健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其行为表现出一贯性或统一性;反之,其人格缺乏统一......
2023-11-0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工业增加值和人均GDP增加值同步增长,职业教育的比重将大大增长。通过对国内近30年的工业增加值统计分析,每年工业增加值的指数基本上都高于人均GDP的增长指数。面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对。......
2023-11-07
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需求。习惯是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需要、习惯、嗜好与人的身体健康、疾病关系很大。科学地处理人的需要、习惯与嗜好,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又产生于需要。压抑的情绪能降低人的身心工作能力,长期的压抑情绪能够导致疾病。屈从可使人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影响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
2023-10-18
心理健康的对立面是心理不健康,亦称为心理异常。临床诊断标准有些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来访者有这些症状或病因,就可以被认定为“异常”。如麻痹性痴呆、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等不是人人都有的,这些症状可以被诊断为异常,这种诊断是以医学检测和生理心理测验结果为依据的。所以,对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非易事。......
2023-11-06
总之,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坚强的性格,较高的智能,适度的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行为和愉快和谐的情绪。根据调查了解有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心理基本是健康的。这就是说,还有30%~34%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的调查结果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中学生占32%;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是高中学生心理有健康问题的占39.79%。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