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保健方法

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保健方法

【摘要】:气象与人体健康人体与气候关系相当密切,中医学有一个重要论点,便是“天人相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四季气温对人体健康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春季又是发病季节,由于气候适宜,各种真菌、病毒也非常活跃,加之冬春交接之际,气温变幻莫测,冷热不常,人体抗病能力也弱,极易遭受流感袭击。此时也使肌体积蓄充足阳气,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

气象与人体健康

人体与气候关系相当密切,中医学有一个重要论点,便是“天人相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四季气温对人体健康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注意四季不同的养生方法十分重要。

春季养生法

春季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柳丝吐绿、春花萌芽,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到处充满欣欣向荣的生机。但春季又是发病季节,由于气候适宜,各种真菌、病毒也非常活跃,加之冬春交接之际,气温变幻莫测,冷热不常,人体抗病能力也弱,极易遭受流感袭击。一些慢性病,如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肺病多在此间发生或加重。

根据中医理论,春季为肝旺之时,肝气旺则影响到脾,故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慢性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也多在春季频繁发作。中医养生学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

环境运动方面,要注意:

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添减衣衫。

白天打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流通。

到户外空旷处活动(打球、跑步体操气功太极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讲究饮食卫生,预防传染病

夏季养生法

夏季艳阳普照、地热蒸腾、天地之气交合。这种气候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是自然界万物繁荣,争芳斗妍的季节。此时也使肌体积蓄充足阳气,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中医养生学家主张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迎着初升的太阳,坚持室外锻炼。由于夏季是自然界的蚊蝇、细菌、病毒繁殖最迅猛,疫病发生最多的时节,应在衣、食、住、行方面加强保养,做到:

衣着宜宽松、素淡、软薄、适体,以利通风散热、防晒、排汗;外出戴帽、勤换洗,保持皮肤清洁。

多食清淡饮料,并注意补充糖、蛋白质维生素、钙等,瓜果、冷饮不可无度多食,以防因寒伤脾,导致腹泻,伤及元气;常食大蒜、姜与醋,以增强食欲,有利预防肠道疾病。

住宅要注意通风、降温,保证一定时间午睡;晚间不可露宿,使用电扇也不要直吹、久吹。

宜早起锻炼身体散步、爬山游泳、舞剑、打太极拳等;如烈日当空,需使用防暑用具,以防中暑。

注意调节精神、戒躁戒怒,以防“上火”。

夏季酷热多雨,暑湿之气易乘虚而入,造成中暑等疾病。夏季又是瓜果、蔬菜的旺季,多吃营养丰富的西瓜(中医把西瓜称为天然的“白虎汤”)有着很好的清热解暑的功效。西红柿、黄瓜、莴苣、扁豆等,对增强体质有一定作用。一些脾胃虚弱的人及慢性病患者,还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夏季服用一些参芪片、胎盘片、固本丸及灵芝制剂等。《颐身集》中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否则,饮冷无度,会使腹中受寒、导致腹痛、呕吐、下痢等胃肠疾患。(www.chuimin.cn)

秋季养生法

金秋季节是万物成熟、收获时期,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风劲急,气候干燥。人体经夏日开泄之后,宜进滋阴之品,以补充营养不足。人们起居调节应与气候的变化相适应,以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立秋之后,要注意“秋瓜坏肚”,不论什么瓜,都不可任意多吃,以防损伤脾胃。尤其是年老体弱与患有慢性疾病者,如患血压、支气管炎、消化不良、便秘、失眠等,更应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瓜果。对一般人来说,秋季宜食红枣、莲子、葡萄核桃、银耳、蹄筋、乳品、北沙参、黑芝麻、蜂蜜、蛋等。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秋季宜早晨吃粥,如鲜生地粥,效果甚佳。

要防止秋季“瘟神”。预防传染病,譬如痢疾、伤寒、肝炎、肠道传染病及由蚊子传染的疟疾、大脑炎、炭疽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病从口入,传染主要途径是口,因此进食前务必洗手。此外,不可生食,防蚊灭蚊,注意环境卫生等,都很重要。

秋季还应注意皮肤干裂、燥痒,特别是老年人更易发生。宜用温用浴浸泡,不用肥皂擦身,以防洗去过多皮脂,使皮肤失去水分,浴后可涂抹适量油膏。

冬季养生法

冬日寒气袭人,易伤风感冒,气管炎等病也易发生。因此平日要经常注意保暖,年老体弱者宜早睡晚起,等到日光比较充足时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

冬季进补的食品很多,如偏于阳虚者的食羊肉、鸡肉、狗肉为主,有温补强壮之功,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之效;偏于阴血不足者,以食鹅肉、鸭肉为主,有益阴养胃、补胃、消肿、止咳化痰之作用。此外,鳖、藕、木耳等都是阴虚者冬季进补的有益食品。补品中还有银耳、海参等,不妨选用。

姜枣汤可谓冬季良药,晚间用大枣10枚、生姜5片,煎茶喝,可增加人体抗寒能力,减少疾病侵入。此外,在床头放置几个橘子,也可消痰止咳。如以桑菊作枕,可使人头脑清新、驱风,能预防风寒感冒的发生。

俗语说:“寒从脚下起”,冬季保暖要先保脚暖。多泡热水(也可用生姜或辣椒煎水洗脚)可保进脚部血液循环,增加全身的温度达到保暖防寒的目的。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气象变化关系很大,这是由于温、热、凉、寒的变化,改变着人体的腑脏、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功能,因而诱发或加重某些病症。

气象与皮肤瘙痒:诱发皮肤瘙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天气寒冷与干燥,故常常发生在冬季。冬天气温低,机体为防止体温的降低,皮肤与皮下的毛细血管收缩,皮脂与汗腺的分泌与排泄随之减少,加上气候干燥,寒气侵袭,因而更加使皮肤干燥、粗糙,引起痒症。此外,还由于冬季取暖需要,室内温度往往在16℃以上,而相对湿度则只有20%左右,甚至在10%以下,从而加大了皮肤与衣服间的摩擦,产生静电。体表细胞由于静电的刺激而感到瘙痒,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皮肤细胞生化机能已渐渐老化,对气象变化适应能力大大降低,因而更容易发生皮肤瘙痒。

气象与四时感冒:感冒发生的几率与一天中气温的日较差(即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关系很大。临床实践证明,每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人数也就随之突然增多。“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尤其是冬、春季节,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从而出现感冒发病的高峰期。由于四季气象的不同变化,感冒症状也有所区别:春季表现为“温”;夏季表现为“暑”;秋季表现为“燥”;冬季表现为“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受降温影响,而表现为风寒感冒;春天受温度高或秋天干燥的影响,而表现为风热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的影响,表现为夹湿或夹暑感冒;秋季空气干燥的影响,而表现夹燥感冒。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一般发生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夹湿或夹暑的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等症状,而夹燥感冒则常常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气象与过敏疾病:过敏疾病,常常是由于气温、温度、气压等因素的变化,导致人体细胞的摄氧量的变化所致。这是由于人体对气象条件的变化,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适应的,如气象变化超过了适应能力,就会导致人体不舒适感,也即所谓“气象过敏症”。其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困倦、乏力、抑郁、头痛、焦虑、恶心、失眠、多汗、心跳过速、血压升高等。国外一些科学家认为,当天气变化时,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会刺激感受器官和分泌器官,从而适当调节内分泌功能,以保持天气变化后的生理平衡。这一过程需一定时间,如天气变化剧烈,人体所需要的适应时间不能满足,便会导致气象过敏症。

对于气象变化而引起的疾病,要注意在衣食住等生活方面加强预防。如预防皮肤瘙痒要注意内衣、内裤的清洁、柔软、宽松。使用电热毯取暖者,温度不宜过高。平时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除烟酒;洗澡不用碱性肥皂;居室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等。此外,必要的药物治疗,如四时感冒要分清是热伤风或是风寒感冒,前者是以流鼻涕、流眼泪、鼻塞、打喷嚏为主要症状;后者是以头痛、发热、咳嗽为主要特征,两者症状不同,用药也应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