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的爷爷奶奶们沿着城墙根儿一字排开;卖鱼的老汉硬是在人群脚下支开了一个小摊;平价剃头铺子,靠着里墙边儿摆开躺椅;擦鞋的女子们在瓮城里展开集团作业;时常还能见到一个中年人摆旧书摊,算是最安静的一个地摊儿了。然而遗憾的是,荆州的古城墙始终没有成为引人瞩目的旅游热点,也许是它的山水城池无法满足游客的猎奇心,也许是它的文化古韵跟不上社会浮华的快节奏。......
2023-12-04
顽强的传教
1913年,英国传教士麦元西主持的缅甸八莫基督教内地会曾派遣一位缅籍克伦族青年教士巴托前来怒江地区传教,虽然他当时在这片区域起到的影响微乎其微,却由此拉开了怒江州基督教史的序曲。
20世纪20年代,各海外教会组织和机构掀起了一轮入滇传教的高潮。
1929年,神召会美国牧师马导民派遣昆明大阪桥人杨雨楼(汉族)进入福贡,到达鹿马登传教。杨雨楼用一百块大洋向当地村民买下了一块土地作地基,准备修建教堂。当时福贡设治局长保维德得知此事,当即下令不准杨在当地建教堂,不准引荐外国人进入福贡传教,并勒令杨退还所购宅基地。杨雨楼这一次的探路工作以失败告终。1930年冬,马导民携带妻室、儿女、翻译员和入境证件,从维西徒步来到上帕村定居传教。保维德又一次派人前去盘查,但马导民出示了国民政府签发的入境传教证件,保维德便再无理由干涉。此后,马导民就开始正式在福贡开展活动。他先通过一些善事,如给贫困的村民施舍旧物衣被,给患病的村民祈祷送药等,逐渐笼络了人心。上帕村民肯阿念成为了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福贡人,之后,其他村民也纷纷入教,教徒人数迅速增加。当教徒人数增加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马导民又建立了今天福贡教会组织形式的雏形,并以上帕村为传教基地,培训教牧人员,派遣完成基础圣经学习的人前往周边村寨传教。基督教在福贡的传播呈燎原之势,入教的人数与日俱增。
除神召会以外,1920年,内地会英国牧师傅能仁也开始进入到泸水、碧江一带传教。在来到傈僳族地区之后,傅能仁并没有急于传教,而是先学习了半年傈僳语,并逐渐加深与村民之间的感情。之后,傅能仁又与缅甸浸礼会牧师巴东合作,创制了一套傈僳文字(这套文字至今仍在福贡县通用),并用这种文字翻译出了《约翰福音》和《圣经知识问答》,在缅甸印刷出版。傅能仁由此担任了云南省滇西一带中华基督教内地会的总负责人,总部设在保山。
传教士中,最为传奇也最为感人的应该是“阿夷达和阿姊达”(怒江福贡傈僳地区对美国传教士杨思慧夫妇的爱称,其中阿夷达意指令人尊敬的大哥,阿姊达意指令人尊敬的大姐)夫妇。
杨思慧,本名阿兰·库克(Allyn B.Cooke),1896年生于美国旧金山,毕业于洛杉矶圣经学院,1918年参加中华基督教内地会,成为传教士。他来中国后,立志到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中传教,1920年在云南被任命为牧师。经英国传教士傅立叶牧师介绍,他于1922正式开始到傈僳人聚居的乡间工作,足迹几乎遍及该省所有有傈僳人居住的地区。从1918年首次来中国,到1947年离开怒江大峡谷的里吾底村,除去短暂的休假,他在云南度过了近三十个年头。
1932年的一个阴雨天,美籍牧师杨思慧携妻子Leila R.Cooke(也被为伊丽莎白或杨夫人)由昆明经腾冲来到怒江,陪伴他们的是一对翻译,几匹老马和几箱生活用品。在泸水,他们先拜会了已在此地传教的前辈牧师傅能仁,傅劝说杨思慧就在此地和他一起传教,因为再往里走,民风“颇不开化,蛮横无理”,且生活交通极为困难。然而杨并没有听从劝阻,仍旧牵着他的老马,领着妻子走向了深深的峡谷。(www.chuimin.cn)
五天之后,他们来到了架科底乡的里吾底村。如今人们只能想象那段崎岖的旅途——现在的怒江各乡镇都有省级公路通达,许多村寨也有公路或车道,但到里吾底村,仍要爬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而到当年杨思慧修建的教堂,则还要爬上一个多小时。村民们排斥着这对初来乍到的年轻夫妇,他们找不到可以借宿的人家,只好在牛棚外搭起了一个草屋;他们无法获得食物,只能隔三差五地下山购买;更为苦恼的是,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的上帝。
没有人知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杨思慧夫妇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杨牧师并不急于劝人信教,而是通过生活的点滴接近这群精灵的子孙。没有食物,杨思慧夫妇就自己动手种植蔬菜,西红柿、白菜、菠菜、洋丝瓜等诸多里吾底村民闻所未闻的蔬菜出现在了杨牧师的菜园子里。有几个胆大的村民开始向他们讨要种子,请教种法。杨思慧夫妇倾其所有来帮助这些村民:种子、知识、爱心。他们把蔬菜带入这个精灵主宰的傈僳村寨,更把另一抹文化的颜色值入傈僳人的心里。
里吾底与其他傈僳村寨一样,缺医少药,病痛到来时唯有求救于巫医,虽偶有见效,却常常无用,杨思慧夫妇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村寨的医疗状况。杨夫人常常送一些药物给向她求治的人们,在收获感激的同时她也收获了人们对上帝的敬仰。值得一提的是,杨夫人能给傈僳妇女接生。
里吾底人很少有人叫得出牧师和夫人的英文或汉文姓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情,管牧师叫“阿夷达”,管夫人叫“阿姊达”。阿夷达夫妇也将自己献给了这片土地:信仰,生活,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大卫和约瑟也生于斯,长于斯(大卫夫妇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带着孩子重回到福贡,参与了一个消除贫困的NGO组织。)
阿夷达夫妇立下将整部《圣经》翻译成傈僳文的宏愿,可此时的他们连日常的傈僳话都不会说。于是,他们“不论遇到老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用傈僳语对话,听不懂的词语一句也不放过,一问再问,然后用笔记本记下来,还特地向民间艺人求教丰富多彩的词汇、词语。……那时在木城坡村有两个很会唱傈僳族调子的老妈妈,杨主动找上门请两位老妈妈唱傈僳调子,开始两位老人都很拘束,后来就壮着胆子唱了几天,杨思慧夫妇都一一作了记录。通过收集整理傈僳歌曲,杨思慧夫妇感到傈僳调中的语言对偶句式与《旧约全书》中‘箴言录’和‘大卫诗’的句式很相似,连打官司时也用对偶句来陈述和发问,这是最有特色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很珍贵的语言。杨思慧夫妇根据两位老人唱的对偶句式,修改整理了赞美诗歌集,还翻译完成了《旧约全书》中精选出来的一本小册子。”(引自《史富相文集》)
在他们的感召下,人们合力完成了一项怒江史无前例的豪举:亲手建起了怒江峡谷有史以来最宏大的一座建筑物——可容纳几百人活动的里吾底教堂。
有关古城往事的文章
算命的爷爷奶奶们沿着城墙根儿一字排开;卖鱼的老汉硬是在人群脚下支开了一个小摊;平价剃头铺子,靠着里墙边儿摆开躺椅;擦鞋的女子们在瓮城里展开集团作业;时常还能见到一个中年人摆旧书摊,算是最安静的一个地摊儿了。然而遗憾的是,荆州的古城墙始终没有成为引人瞩目的旅游热点,也许是它的山水城池无法满足游客的猎奇心,也许是它的文化古韵跟不上社会浮华的快节奏。......
2023-12-04
珠玑巷的重新发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珠玑巷只是一条残旧的乡村里巷,沉睡在粤北乡野之中。每年到珠玑巷寻根的游客达几十万人之众。珠玑巷文化一景黄伟宗曾先后六次到珠玑巷,他笑说“每次都有新发现”,而对当年这条古巷重新发现的过程,他记忆犹新。他还特别提出,要开辟寻根旅游,并立即进行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活动,这个建议得到当地领导人的重视。......
2023-12-04
风水之镇阆中的历史,从当地出土文物来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留存下来的老城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此地众山众水汇聚,似万邦纳贡,形成“九龙朝圣”之势。袁天罡完成皇命之后,因留恋这里的山水地象,遂留居于此,在盘龙山建占星台,研究天象。也许,正是得益于这位中国风水学鼻祖的规划,阆中才得以风水之向建镇,历经百年而风貌犹存。......
2023-12-04
南来车马北来船珠玑巷本来叫“敬宗巷”,后来改称珠玑巷。人们走长江水系至南康上岸,走90里陆路,便可下浈水,正如余靖所言:“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大庾道成为南北交通最便捷的途径。有此独特地理位置,珠玑巷夹道成镇,每天往来客商达千人。至于其他南来北往的客商、海外使者,更是无法计数。沙水湖上,楼亭歌榭夜夜笙歌;珠玑巷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所谓“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正是当年兴旺的实录。......
2023-12-04
胡妃之祸与再次南迁珠玑巷景区里,有一座古朴的双龙桥。胡妃,是民间传说中的一名奇女子。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胡妃为了不牵连四乡居民,深夜投井自尽。为纪念胡妃,珠玑巷人在珠玑巷南街建成了“贵妃塔”。“胡妃之祸”的传说,虽然说法有出入,但广泛见于广府民系族谱。散居在珠玑巷周围的百姓,不得不为躲避战乱而再次举家南迁。今天的珠玑古巷因此,胡妃的传说,承载着一段珠玑巷人南迁的惨痛记忆。......
2023-12-04
“人类学宝库”除古城外,崇武一带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惠东女”服饰了。“惠东女”服饰是惠安县东部几个乡镇妇女的特有服饰,此外她们还有着“长住娘家”等特有的风俗。这些都引起了中外许多人类学家、民俗学者的浓厚兴趣,从而让惠东一带被称为“人类学宝库”。一些小夫妻在结婚后不再遵循“长住娘家”风俗,父母和邻居对此也不再过多过问了。......
2023-12-04
光荣梦想与贫瘠生活率先而来的同济大学,搬进了位于镇首的东岳庙。李庄古镇今已有1460年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持久艰苦的工作,固然能给李济带来事业上的荣光,然而却无法掩盖他在李庄生活的不幸。李庄的小摊虽然时运不济,有人长眠于李庄,但更多的学人则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学术生涯高峰期,即便是承受着疾病的折磨,抑或是贫瘠生活的困窘。......
2023-12-04
中国学术的临时避难所1939年7月,日本借卢沟桥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事。年底,国民政府迁址重庆,随之带动了一系列行政、学术机构的大规模内迁。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二中央研究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化整为零,以所建制,陆续迁徙。真不知,是李庄发现了流离失所的中国学术,并赋予安身之所;还是中国学术发现了李庄,才将之带进了学术史。......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