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明代的海上长城-崇武古城的历史变迁与人丁复兴

中国明代的海上长城-崇武古城的历史变迁与人丁复兴

【摘要】:“百家姓,万人丁”中国是一个防御型的国家,这一点在明代体现得更为突出。一道完备的“海上长城”防御体系也是从明初起营建,崇武古城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广泛流传着“百家姓,万人丁”以及“三千军,七户民”的说法,即经过元末战乱,这里只剩下7户人家。建城后,明王朝从全国各地按籍抽兵驻扎城中,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城中又开始人丁兴旺。

“百家姓,万人丁”

中国是一个防御型的国家,这一点在明代体现得更为突出。为防蒙元势力卷土重来,明廷对北方边境线上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一道完备的“海上长城”防御体系也是从明初起营建,崇武古城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北起山东的登莱、南至广东的崖海,明王朝在万里海疆设置了60多座卫所城堡。但显而易见的是,不管在当时,还是在现在,这道“海上长城”都远不如真正的长城那么突出。

崇武古城墙

在这道“海上长城”中,单是福建省就有5卫13所,崇武城是13座所城里较大的一座,仅稍次于永宁(地处今福建省石狮市)等5座卫城。如今我们看到的崇武古城是在明清两代屡次整修后的规模:城墙周长2567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基宽5米、墙高7米,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四面设城门,内门每扇高3.2米,宽1.3米;前门每扇高2.6米,宽0.9米;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加设一照墙,城墙上设烽火台、瞭望台,城墙内设二至三层跑马道;城四周还各建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沟;城内的十字大街相接四个城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瞭望台,城内还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演武厅等。

这样就形成了一道完备的古代战略防御工程体系,明人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如今在现代战争背景下,崇武古城本身连同它的使命都已成为历史,不再有海防功能。

美感十足的崇武古城(www.chuimin.cn)

今天的人们来到崇武古城,则是为其美感所吸引。

古城三面环海,南门外是临海的大片岩群,“海门深处”四个大字镌刻其中,雄浑沧桑。古城东西两侧则是沙质细腻、海水清澈的柔美海湾,都呈半月形延伸达数公里,是公认的中国最美海岸之一。

最突出的是古城的建筑方式。崇武半岛盛产花岗岩石,崇武古城即用此建成,城墙外壁用条石垒砌,内壁则以不规则的石块、鹅卵石砌成,中间用土夯实为跑马道。作为军事建筑,除了城门的拱顶有精细雕琢,其他地方都只做简单整形。站在一边看古城,它粗糙的外观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气势,比起砖块垒砌或泥土夯筑的城墙,更有一种坚实的美感。

城中民居也多用当地产的花岗岩砌城。在这里广泛流传着“百家姓,万人丁”以及“三千军,七户民”的说法,即经过元末战乱,这里只剩下7户人家。建城后,明王朝从全国各地按籍抽兵驻扎城中,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城中又开始人丁兴旺。地方民俗学者蒋维新说,历经人口迁徙,如今城内生活的98姓近两万人,他们大多是当年驻军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