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胡妃之祸与再次南迁
珠玑巷景区里,有一座古朴的双龙桥。若站在桥上张望,你的视线也许便会被湖边矗立的一尊白色雕塑吸引。那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她目光坚定,似在默默地守望着这条千年古道。这就是“胡妃像”。
胡妃,是民间传说中的一名奇女子。据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妃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落江湖,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收留并带回巷内生活,虽改名换姓、隐瞒身份,但仍被黄贮万的家仆告发,朝廷便诏令“血洗珠玑巷”,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胡妃为了不牵连四乡居民,深夜投井自尽。
为纪念胡妃,珠玑巷人在珠玑巷南街建成了“贵妃塔”。那是座实心石塔,位于一座飞檐翘角的亭子里,叠于一口四方古井之上,共7层,通高3米多。据悬挂在亭子外面的牌匾介绍,这是广东省内现存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元代石塔。除此之外,后人还在珠玑巷建了一座胡妃庙。
“胡妃之祸”的传说,虽然说法有出入,但广泛见于广府民系族谱。虽已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却引出了珠玑巷人集体南迁的那段悲壮记忆。
贵妃塔共7层,通高3米多,据传为广东省内现存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元代石塔。(www.chuimin.cn)
原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朝代的不断更迭,中原战乱的烽火越过长江,燃至岭南,曾经是“避风港”的珠玑巷,被卷入战争的漩涡。散居在珠玑巷周围的百姓,不得不为躲避战乱而再次举家南迁。他们扎竹排顺浈水而下,漂入水网密布的珠三角等地区。仅自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200年间,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三次,陆续个别的南迁则有130多次。
南宋末年,元军从大庾岭挺进广东,引发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迁徙。珠玑巷学廪贡生罗贵,带领包括珠玑巷在内的牛田坊58村97户村民倾巢南下,走避一空。他们扎竹排沿浈水一路南下,到清远直至三水等处上岸,继而通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
据曾祥委等专家考证,在战乱南迁的人口中,珠玑巷交通要道一带的居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仅宋代,直接由珠玑巷及附近58村迁出的人口将近10万。数十万人南迁,规模是空前的。最多时,仅水路一天就超过万人。人祸加上天灾,逃难的村民或被打死,或饿死,或淹死,数不胜数,哭声震于野,景象极为悲惨。
今天的珠玑古巷
因此,胡妃的传说,承载着一段珠玑巷人南迁的惨痛记忆。弹指间,历史已过去千年。当年的鲜血与战火、悲伤与泪水,已然没入历史尘烟。
有关古城往事的文章
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3-10-07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3-10-07
算命的爷爷奶奶们沿着城墙根儿一字排开;卖鱼的老汉硬是在人群脚下支开了一个小摊;平价剃头铺子,靠着里墙边儿摆开躺椅;擦鞋的女子们在瓮城里展开集团作业;时常还能见到一个中年人摆旧书摊,算是最安静的一个地摊儿了。然而遗憾的是,荆州的古城墙始终没有成为引人瞩目的旅游热点,也许是它的山水城池无法满足游客的猎奇心,也许是它的文化古韵跟不上社会浮华的快节奏。......
2023-12-04
珠玑巷的重新发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珠玑巷只是一条残旧的乡村里巷,沉睡在粤北乡野之中。每年到珠玑巷寻根的游客达几十万人之众。珠玑巷文化一景黄伟宗曾先后六次到珠玑巷,他笑说“每次都有新发现”,而对当年这条古巷重新发现的过程,他记忆犹新。他还特别提出,要开辟寻根旅游,并立即进行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活动,这个建议得到当地领导人的重视。......
2023-12-04
光荣梦想与贫瘠生活率先而来的同济大学,搬进了位于镇首的东岳庙。李庄古镇今已有1460年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持久艰苦的工作,固然能给李济带来事业上的荣光,然而却无法掩盖他在李庄生活的不幸。李庄的小摊虽然时运不济,有人长眠于李庄,但更多的学人则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学术生涯高峰期,即便是承受着疾病的折磨,抑或是贫瘠生活的困窘。......
2023-12-04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3-10-07
风水之镇阆中的历史,从当地出土文物来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留存下来的老城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此地众山众水汇聚,似万邦纳贡,形成“九龙朝圣”之势。袁天罡完成皇命之后,因留恋这里的山水地象,遂留居于此,在盘龙山建占星台,研究天象。也许,正是得益于这位中国风水学鼻祖的规划,阆中才得以风水之向建镇,历经百年而风貌犹存。......
2023-12-04
南来车马北来船珠玑巷本来叫“敬宗巷”,后来改称珠玑巷。人们走长江水系至南康上岸,走90里陆路,便可下浈水,正如余靖所言:“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大庾道成为南北交通最便捷的途径。有此独特地理位置,珠玑巷夹道成镇,每天往来客商达千人。至于其他南来北往的客商、海外使者,更是无法计数。沙水湖上,楼亭歌榭夜夜笙歌;珠玑巷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所谓“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正是当年兴旺的实录。......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