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铺作:八角柱一根,高51分°,俱宽24.14分°。补间铺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各件材分°开后[补间铺作]第一铺作:栌枓一个,长32分°,高20分°,宽32分°。[转角铺作]第一铺作:角栌枓一个,长36分°,高20分°,宽36分°。第二铺作:华栱与泥道栱相列二件,长67分°,高21分°,宽10分°。第五铺作:衬方头与上柱头方相列二件,衬方头长90分°,高15分°;由昂一件,平长195.1分°,高16分°。......
2023-08-26
三、佛教不否定分别的作用
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感觉起着摄取外境形成现象的作用,也即反映作用。但它没有分辨识别的作用,分辨识别属于心识的思维功能。感觉、直觉反映称作“现量”知识,即直观直觉经验知识,分辨识别等思维活动称为分别知识,即间接知识、理性知识。纯感觉、直觉是无意识的外境反映,如镜中显影;感觉在心识分别作用即思维活动的参与下,才能起到辨认识别的作用。但在一般情况下,纯感觉是很少见的,都有心识分别作用的参与。更精确地说,在感觉的第一瞬间是纯感觉,从感觉的第二瞬间起,产生分别心,它与感觉同步。从感觉的第三瞬间到整个认识过程的结束,都是感觉和分别心同步进行,混合在一起。
这种感觉和分别心不仅在世俗智中排除不了,就连在成佛后的遍知一切种智中,也不能没有这种分别作用,否则,佛的如量智——事智、权智,便不能成立。如果佛只见理性,不见事相,只有直觉智,没有分别智的话,佛就成了二智不全,只知理性,不知事相的非遍知者,“等觉”、“圆觉”之名无从获得。
如果佛智没有分别作用,佛不就成了与泥佛、石佛无异的偶像吗?现在有的人讲经说“佛没有分别”,说:“你看这屋里的人没有男、没有女、没有老少,你就是佛。如果你看到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这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就是识心,识心就是生死心。”(见台湾传布比丘的《心地法门》)如果连男女老少都分别不清才是“佛”的境界的话,那么动物和白痴不都是“佛”了吗?
人有辨别能力,佛反而没有辨别能力,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成佛不是人类智慧的进化圆满,而简直是人类智慧的倒退。将没有分别功能,作为佛的境界大肆宣扬,究竟是对佛的赞扬呢,还是贬低呢?有辨别能力的人们应该很好地想一想。产生这种严重误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懂因明学认识论,不掌握系统佛教理论造成的。
佛学中的“分别”一词,至少有七种不同的含义:一指共相概念,二指二执错见,三指执实见,四指寻思(粗略辨别),五指抉择智慧,六指八正道中的正思维,七指做事思想动机。不分正确分别和错误分别,不分该立的分别心和该破的分别心,不分善分别心、恶分别心,认为一切分别心都是“识心”、“生死心”,都应该统统破除的说法,是极端错误的。无知到如此程度的人,还自不量力地讲佛经,真可以称作借法造罪。(www.chuimin.cn)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们将佛无“分别心”的理由推到《华严经》中的一句话——“一心不作二观,大道疾现面前”,更是莫名其妙。佛经讲的“二观”或“二见”,从大的方面讲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常断”二见,二是指思想观念中的二见。思想观念中的“二见”又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的“识境分离二见”,如眼识与眼识所见的外境,在唯识家看来,外境是视觉上形成的现象,将识与境视为二物是法执错觉。这种境识二见的错觉消失,便认为是获得理谛正见的境界。
从因明学的观点讲,自见分(自证分)是无二见识,因为外向的他见分,即形成外境形象的感觉和认识感觉形象的自见分,都是一心的两种作用,并非各自独立的两种心体。这就像梦中景象,主体心和客体事物都是一心幻现,并非二物。“二见”的第二种意思是“执实二见”。“执实”之义是将虚幻的现象,视为本质实相之义。
以上这几种“二见”都属于虚妄分别心,但分别心未必都是虚妄二见,如八正道中的正思维、佛的妙观察智、遍知智慧中的如事智并非虚妄分别。修道者的善恶分别、是非分别、事理分别、自性和共相分别、五道十地的分别等,属于事谛的一切分别智,统统视为“虚妄分别”,而若需要破除的话,善恶之分、因果之见、皈依、发心、开悟成佛的追求等没有一样不该破除的了。因为,世人的思想哪能离开分别思维?认为开悟成佛就是放弃分别心,放弃分别心就是不分善恶,不分正道邪道,不分是非对错,甚至连男女老少都分不清楚的话,这种“佛”肯定是个无知的糊涂佛。与其做这样的糊涂佛,还不如做一个聪明人的好。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如果没有捕捉客观事物的特征标志,形成表象和抽象概念的分别性思维活动的话,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思维和语言将统统变成一片空白,人如果没有分辨认识能力和思维语言智能,就会变成动物。因此,思维和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智能属性,是人类思想得以存在的根本条件。
第四铺作:八角柱一根,高51分°,俱宽24.14分°。补间铺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各件材分°开后[补间铺作]第一铺作:栌枓一个,长32分°,高20分°,宽32分°。[转角铺作]第一铺作:角栌枓一个,长36分°,高20分°,宽36分°。第二铺作:华栱与泥道栱相列二件,长67分°,高21分°,宽10分°。第五铺作:衬方头与上柱头方相列二件,衬方头长90分°,高15分°;由昂一件,平长195.1分°,高16分°。......
2023-08-26
至什始传入大乘,为我国佛教开一新局面。至于外国高僧来华的,有唐一代,前后亦不下数十人,而玄宗时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来中国,则为我国真言宗的始祖,总上所述,佛教十三宗,均起于东晋至隋、唐之时,这十三宗之中,除涅槃归入天台、地论归入华严、摄论归入法相外,其他十宗,均经过极光大的时代。阳神的表征是火,所以拜火,又称为拜火教或火祅教。北魏和西域交通,祅教由是传入中国。......
2023-08-17
宋崇宁二年李诫著《营造法式》,与清雍正十二年工部编《工程做法》,两部官书中斗栱同位分件与榫卯的比较。以上宋、清两斗栱用“材”的比较:宋用材分为八个等级,单材栱高15分°,足材栱高21分°。清大斗尺寸小,反而内构件尺寸大。大斗以上重栱,宋称泥道栱、壁内慢栱,清称正心瓜栱、正心万栱。柱头铺作与柱头科小斗的比较:宋柱头铺作所用小枓与补间铺作同。这是宋、清两代斗栱明显的特征。......
2023-08-26
为了高效利用传输介质,常常采用多路复用技术,使得多种信号可以在同一个传输介质上同时进行传输。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有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和码分多路复用。图4.9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把传输时间分为多个时间片,多个信源按时间片轮流使用物理通道,如图4.10所示。图4.10时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又称码分多址,它既共享信道的频率,又共享时间,是一种真正的动态复用技术。......
2023-10-22
为了获得稳定的实验结果,将上述对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随机划分独立重复进行100次,每次独立划分进行一次独立的实验,并计算这100次独立实验结果的平均值,将其作为最终的纹理识别精度。但是,在纹理图像识别领域,目前还不存在一个大规模的、专用于纹理图像识别任务的纹理图像数据库,因此无法对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充分的训练。......
2023-06-29
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个体差异因素如下:(一)先前经验一般而言,曾经在某个行业有过工作经验的人会比从行业外观察的人更了解这个行业,创业时也更容易发现该行业新的机遇。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度直接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效率,其中弱关系更有助于创业机会的发现和识别。......
2023-08-31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相传为文殊菩萨居住之所,北魏时创建。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明初喇嘛教传入五台山,菩萨顶成为喇嘛庙之首。文殊菩萨像菩萨顶现有殿宇400余间,占地45亩。总之,菩萨顶的气势之大,也堪称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前院的正殿为文殊殿,又称滴水殿,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建筑。过去传为文殊菩萨显灵所滴的甘露所致,实际上这是文殊殿的建筑结构上有一特殊的蓄水层所致。......
2023-12-06
用“寺庙”来专指佛教的建筑场所,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情。此精舍与“竹园精舍”并称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唐末已有佛教徒集中朝拜的寺庙建筑群,如文殊菩萨圣地五台山、佛骨圣地凤翔法门寺等。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华大地寺院林立,至1949年之前中国佛教寺院已达5万多座。而南朝梁武帝崇佛,武帝姓萧,故当时造寺建庙有称“萧寺”的。......
2023-12-06
相关推荐